山西省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 创造优良市场环境
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
近年来,山西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清理和精简,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这项改革要继续深化下去。那么,山西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
11月14日,省委提出,“要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有新进展,树立‘负面清单’理念,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流程再造,变前置审批为过程服务、后端服务。”
山西将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优发展环境,更好地释放资源型地区的改革红利、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带动全省大转型、大发展。
关键词:
简政放权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推动全面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才能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试验区建设。
简政放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关系到政府部门创优发展环境的态度和速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
【山西实践】
精简审批 连续“放权”
简政放权、创优环境,山西一直在努力。
2001年以来,山西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了在22个县开展扩权强县试点下放审批权限外,又先后13次发文,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000多项。特别是今年连续四次取消下放审批,突显出山西简政放权的力度和决心。
7月19日,省政府又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项,承接国务院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9项。
9月29日,省政府再次取消下放和调整减少70项行政审批事项。比如“总投资在5亿元(不含5亿元)以下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下放到设区的市(扩权强县试点县、省级转型综改试点县)发展改革委(局)和经信委(局);“除省直部门、省属企业、跨市县项目外,省级政府投资在500万元(不含5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审批”,下放到设区的市(扩权强县试点县、省级转型综改试点县)发展改革委(局)。
其他地市也同步跟进,做好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太原市一举减少审批事项215个,审批事项压减56.1%。其他各市的行政审批项目均在100项-150项,一些市的审批项目减到90项以下。
简政放权是一场深刻的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省大刀阔斧砍了一批,但远远没有达到合理的程度,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省编办体改处段发明表示,简政放权,使政府职能回归本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当前是要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继续进行核实摸底和清理精简,加大取消下放的力度,提高取消下放的含金量,特别是减少投资项目审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等各类非许可审批。
对保留下来的事项,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公开信息、规范行为、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加大事中事后监管。通过简政放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县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
“经过前几轮改革,剩下的就是‘硬骨头’了,阻力会很大,要敢于碰硬,以更大的勇气打好这场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郭明敏说,行政审批与部门利益是相连的,审批权下放也就意味着失去既有的利益。目前一些部门只清理了一些次要权力,核心权力仍牢牢抓在部门手里;有的名义上将审批项目取消下放了,但仍通过相关部门控制着审批流程。改革就是要“割肉”,动真格的,把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特别是将一些含金量高的审批权,真正交给社会、企业和基层,为企业发展腾空间,为山西发展争商机。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 |
当前平均分:5 (1次打分) | |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 |
当前平均分:2.72 (79次打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