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晋中商韵:晋商文化千年传奇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商人网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0年11月05日 00:08


        平遥:有一种韵味,弥散久远

  明清的500年间,足迹遍布全国的山西商人以其卓越的经营之道和重信守义的商业道德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 “晋商”的形象与口碑,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晋商文化和建筑等历史遗产。而晋中,正是晋商的发源地和遗迹最多的城市,充满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商业遗风。寻访晋商遗迹,是我们此次晋中之行的重要目的。

  时光不能够停留,被时光塑造的“产品”却可以静止。平遥古城,街道、铺面、市楼依旧保留明清形制,是一座现实中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在这座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宁静与悠闲的气息,像是被时光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从不被外界侵扰和破坏。

  淅淅沥沥的小雨,对这座小城无限依恋,久久不肯散去。无边丝雨中的古城,如同梅雨时节的江南,温润优雅。雨中的明清街屋檐瓦片愈发乌黑,墙边的冬青则愈发青翠。而玻璃上的窗花,不露声色地传递出纯朴的喜庆气氛。街上,有出售古玩、传统服装、手工刺绣、手工制作的推光漆器、传统手工制作的小吃,如月饼、姜糖、龙须糖等。连音像店都只展示古典音乐或轻音乐,而不忍让摇滚乐破坏小城古朴的气质。

  古城夜晚最让人流连。灯火通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却不像城市中的喧嚣。因为这里没有汽笛声,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也没有匆匆的脚步。游人或沉醉于精巧的手工艺品,或止步于传统的美食店,抑或只是坐在街边的休息椅上喝茶,看着往来的人流享受愉快的悠哉时光。

  从平遥城中如此大规模的县衙可以看出,当年平遥地区的经济实力是相当强大的。而且为表彰县官发展县域经济有功,身为七品芝麻官的平遥知县却享受着六品官员的待遇。

  亲民堂县衙的大堂,审理刑事案件,二堂审理民事案件。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即内宅,又叫三堂。必要时,一些涉密案件也在此审理。

  位于北大街的日升昌票号同样引人驻足,从其依旧恢宏的门楼可以想象当样的地位,作为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平遥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它对中国的金融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走进去便能细致地了解晋商的历史。

  感受平遥城有很多种方式,或钻入寻常百姓家的巷弄里,也可以去平遥城墙上静静地漫步,整个平遥城都在眼底下,平遥城的建筑形状如龟,又被称为“龟城”,其实寄托了人们希望城市长久繁荣的祝愿。如今踩在城墙的青砖上,似乎可以遥望历史,窥见这座城市昔日的繁华。

  叩访云锦成

  真正品味一座城市,一定要住在它最有代表性的住宅中。云锦成客栈便是平遥城中,最具传统风格的高档客栈之一。其前身是日升达钱庄和源泰昌布庄及云锦成名吃铺,分别是三晋大财东李箴视、平遥四大财东之一的乔家投资设立,盛极一时。

  大厅古朴典雅,陈列着早期的咖啡机、留声机,还有架子上的多种古玩供客人欣赏。客房的建筑和内部装饰、家具都是明清风格的。外墙有精美雕刻。在餐厅用餐时,看到每间餐厅包房都以山西最有名的票号命名,如日升昌、蔚盛长、蔚泰厚等,旁边还注有票号的起源与发展简介等,可谓一大特色。

  云锦成的美食也不可不提。他们的特色有以晋菜为主的八种豪华套餐和六种中档套餐的晋商家宴。平遥牛肉色泽红润,肉丝纹络清晰可见,吃起来则肉质鲜嫩,浓香扑鼻。碗托(又叫碗秃)晶莹光亮,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飘香翠凤凰是用秘制手法烹制的炸鸡块,表面酥脆,里面鲜嫩,香味独特。茄子焖酥肉,熟透的茄子绵软可口,肥肉入口即化,口感丰满,香味悠长。

  平遥的夜生活丰富多彩,既可以泡在酒吧里持续白日的激情,也可以赶赴一场视觉盛宴,如云锦成演艺中心上演的反映晋商时期社会现状的舞台剧--《一把酸枣》,缠绵悱恻的情节、跌宕起伏的音乐和震撼人心的舞蹈,成为在平遥旅行必不可少的环节。

  漆器商店里做工精巧、色彩绚烂的漆器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眼球。作为平遥三宝之一的推光漆器已被列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当地一家百年漆器生产老店永隆漆器店主介绍,漆器长久收藏具有耐磨、耐烫、耐腐蚀等特点。他们生产的漆艺品,选用优质脱水椴木制胚胎,裱布、刮灰、逐道上漆、打磨等三十多道工序,达到漆膜映影如镜,再施以彩绘,玉石镶嵌、手磨螺甸、雕刻等工艺。其最大特色是几十道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这也是其产品弥足珍贵之处。

       

    细品榆次

  榆次古城,一个值得细品的地方,是我们寻访晋商文化的第一站。当地人很好地保存了它的民居、城隍庙、县衙、街道、商铺等古代风格人文景观,因此它吸引了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来此取景,如《大国医》、《走西口》等。

  ●市楼

  榆次老城的最高建筑市楼属于公共风水类建筑,站在市楼上面可从各个方向俯瞰老城的东、南、西、北四条街道。市楼东面挂有“晖霞起”的匾额,想必是因为在东面,才更接近朝霞的含义。其它各个角度的匾额也颇具情趣。

  ●榆次古县衙

  北京看故宫,榆次看县衙。榆次县衙以“全国保留下来的最大的县衙”而闻名。当然,事实上它是由府衙改变而成,所以才保留了非同一般的规模--一般的县衙是四进三堂式,而榆次的县衙是六进五堂式。县衙门口有一座高大的牌楼。上面饰以精美雕刻,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

  县衙的对面是老城的小广场,一般每天在固定时间会有民俗表演。当地表演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风格服装,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街道上热热闹闹地“走秀”,有扮演骑毛驴的、有扮演坐轿子的,十分风趣。

  城隍庙

  榆次城隍庙是一件艺术品,就像它里面保存的很多的艺术珍品一样。城隍庙始建于元朝,现为元、明、清建筑综合体,是纪念北宋名相寇准的庙宇。

  山门高大壮观,庙宇为三进式院落,由山门、钟鼓楼、玄鉴楼、乐楼、戏台、等建筑组成,整体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中心对称,宏伟壮观。作为一座道教建筑,它的布局还有古代衙署的风格,采用了东高西低、三进三出、东高西低的传统修造方法。东西两侧当然是钟楼和鼓楼了,可以想象当年城隍庙的悠扬“晨钟暮鼓”在榆次的上空响起时,古城百姓在城隍的保佑下安居乐业的情景。

  一进城隍庙,迎面是建筑巧妙的玄鉴楼,整栋楼宇灵活运用多种木材,但所有木料之间没有使用一颗钉子或螺丝,完全依靠木块之间的精确咬合支撑了建筑主体,而且¾历过地震等考验仍安然无恙。

  玄鉴楼后面是乐楼,即古代的戏台。乐楼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影壁。琉璃本身颜色、造型精美,上面刻有角龙,又是空心砌成,呈八字开列于舞台两侧,具有类似于现代音响的作用。所以不管器乐还是声乐,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现,产生非凡的艺术魅力。传说当年慈禧太后在 50大寿之前(即光绪初年)为做寿修颐和园,当然也少不了修乐楼。慕榆次城隍庙乐楼的名气,就派两名匠人到这里来实地考察,可惜终归没能弄明白它发音效果极佳的奥秘。

  冥王殿是表现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冥界”文化的场所。大意是人在凡间做了好事,死后会升天;而做了坏事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应。

  城隍庙的西花园,兼备北方园林的大气与南方园林的雅致,有造型别致的烟霞楼和独具匠心的“凌霄阁”。园中景色有山有水有动物有植物,并巧妙组合,颇具神韵。

       

  民间艺术博物馆

  清顺治年间的“天下第一廉吏”桑芸的故居,现为民间艺术博物馆。胡桃木屏风象征福禄寿三星。书>>馆内收藏有瓷器、钱币(仿制)、石艺、根雕、石木砖雕等藏品。有犀牛角、扇贝、丹顶鹤的头骨等材料制成的工艺品,也有剪纸等简单工艺品。其中内>>的工艺品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后沟,时光绕行

  见到后沟,首先惊诧于它的原始淳朴,似乎许多年来它被时光遗忘在一个角落--因它的偏僻,现代文明的发展“绕”它而过:没有改造它,也没有污染它,才使得它一直停留在农耕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

  村子坐落于一片黄土坡上,民居是窑洞或人字形尖顶的砖瓦房。石块的根基,土坯或砖的墙体。院子里种有杏树、木槿花、丁香和其他花草树木,一派其乐融融的生机景象。

  当地百姓种植多种农作物,但因为缺水,不能种植小麦和水稻。自己种的高粱用来酿酒。用最原始的方法,把高粱煮熟之后再蒸馏,收集蒸馏出的酒,直接灌装。新产生的酒有醇香的高粱味,但最好保存一段时间再喝,口感会更好。人们至今仍在使用原始的酿酒坊、豆腐坊、碾子等。在农耕博物馆,可以看到村民用过的更多古老的生产工具。

  晚上,众多的鸟儿在枝头演奏一场热闹的协奏曲。而清晨,我们被公鸡的报晓声叫醒。恬静的小山村从晨雾中醒来,勤劳的村民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劳动与生活。一群美院的孩子也已¾开始写生练习,认真地在画板上再现这座沐浴在晨光中的村庄。筛沙子的大叔,挑着两箩筐菜走上山路的大婶,从水井提水回家的大伯,在劳动中自然舒活筋骨。每天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愉快地做农务,应该远远胜过周末刻意奔波于健身房的折腾吧。

  古村虽小,在历史上却陆续出现过举人、将军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今村子还保留着他们的故居。此外,村里还保存有古代的观音殿、葡萄院等建筑遗迹。观音庙前有600年的古槐树,里面还有800年的柏树。有意思的是,观音殿有一尊观音像不同于其他庙宇中端庄高贵的观音,而是无论神态和姿势都是十分悠闲,甚至还带有几分陶醉。由此可猜测,修筑庙宇的古居民大概也是生活无忧,清闲乐天的。

  后沟的餐饮,多是以当地的土特产作食材,用传统烹饪手法烹制,是简单朴素的粗茶μ饭,具有乡土气息,但是相信未¾精工细制的农家菜却更具健康元素,这些从村子里众多的长寿老人可见一斑。

  张壁古堡谜踪

  在张壁古堡的村口,正巧一位村民赶着羊群从村口经过,还有门口的几位年长的村妇在摆小摊卖采摘来的酸枣、自己种的核桃和自制的小炊具。从这一片温馨祥和中,很难想到这个偏僻宁静的小村庄和“军事设施”会有什么联系。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对张壁有多年研究经验的郑老师。他于是做了我们此次访问的向导。据他介绍,虽然他对张壁研究多年,但还是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例如村口窑洞中被秘密掩藏和完好保护起来的泥塑像:他的外表和服饰兼具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特色,目前还没有人能指出它是Ë,对张壁古堡有哪些影响。只能大致推测他是张壁古堡的镇堡之神。

  张壁村地势相当险要,三面悬崖,另一面就是绵山,可谓天然的军事要塞,易守难攻。村子的建设很具玄妙色彩。街道呈“S”形,两端各有水池,组成了“太极图”,且堡内堡外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阴阳五形的元素。村子主路由三块石头宽度的红色石子铺成了“龙脊街”,以南门为龙首。表达了建设者“走向九州大地”的想法。村子里面打井的位置还与二十八星宿图基本吻合。具体是由何人设计建造,至今还无从得知。

  明清时期,张壁曾有过张、王、贾、“靳”四大家族。敬应为靳。因经商有道,在村中家境最为富有。张家大院的照壁,只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写在用砖砌成的圆形框内。这里蕴含着精妙蕴意: “福”字,看上去又像是个“活”字,左半边形状如龙,右上部形似鹤。龙鹤共舞,共保太平。鹤脚下的一个“田”则象征着晋商以农耕起家的根本。圆形内共有 24块砖,象征一年的24节气,祈愿农业的顺利。整个字飘逸灵动,令人赞叹不已。而它的作者是谁,目前尚无定论。

  地道,是张壁村最大规模的军事设施了。这套地下的军事设施令人称奇的是具有上、中下、三层立体结构,并于地下常年保持10℃-15℃的温度。内部布局完善,有将军窑、士兵窑、马厩、伏击窑、指挥窑、排水口、通气口、汲水口(通往村中的水井,以获得水源)等。其出口设计巧妙,有的在悬崖边,有的在居民家中,有的在水井,有的在更偏僻的角落。非己方部队即使能进入地道,也难逃设计缜密的攻防网络。据传,当时刘武周与李世民在此争夺天下,刘武周的偏将尉迟恭曾凭借此地,与李世民的部队对峙数月,负隅顽抗。

  此外村子中还有1000多年历史的原始立交桥,桥上走军队,桥下走村民,互不影响;古代的灯塔,用于信号传递,被称为“张壁点灯,介休看明”,村子还出土了仰韶时期的古陶片;有900年以上历史的晋代古墓等。目前村子正在筹建博物馆,以期能更好地展示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大院:每一片瓦都有故事

  晋中的大院,不仅仅是富甲一方的晋商的宅第和物质遗产,更是丰富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宝库。砖雕、木雕、石雕(俗称三雕)作品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手工工艺,以及主人对生活的态度与理解。

  渠家是晋商时期的商贾大户,曾有传人被朝廷封为三品官员;乔家是商界巨子,不参与朝政,连续五代传人都是当地富豪;王家则官商两栖,处处逢源,因而宅第颇具规模,从气势、装修、实用性都属首屈一指。

  “半城”风雨渠家大院

  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修建规模如此之大、装饰又如此讲究的宅院,恐怕需要非同一般的经济实力,而渠家做到了。明清时期最为昌盛的渠家,在祁县城建有十多座宅院,占地三万多平方米,被称为“渠半城”。其建筑豪华气派,非一般有钱人能比,高墙深院,也不是寻常百姓能够接近的。

  五进式穿堂院,是渠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之一。五进的门不像其他大院那样在同一条轴线上,而每一道门都比上道门往东偏,而且每道门都比前一道门位置更高一些,宽度增加一些,根据当时“以东为上”的理念,应当是取步步高升之意。

  从外面看渠家大院,就是方方正正的一处院落,进里面后才知道,到处都有“人”字形屋檐,而外围的屋檐则是斜向内的,保证了雨水不流出院外,檐脊有一定弧度,能缓和流水的速度,减少对地面的冲击力。

  渠家的第十七代传人渠源浈在家中设立了一栋精美而实用的建筑--戏台院。戏楼是山西民居戏楼的代表。但在自己家中设立戏楼的,哪怕大户人家也很少见,而且当时渠家自己培训戏班。足见其经济实力和对戏曲的热爱。戏台的每个建筑构件上都有木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院中有一把180厘米长的巨大铁算盘的便是三晋源票号了。该票号是渠源浈在祁县独资经营的票号,开办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 ,是经营时间较长的晋商“三大票号”之一。总号设在祁县城的财神庙街,曾在京津沪等地设有分号。首创了民间汇兑业务、转帐和清算中心,还建立了类似中央银行的同业公会。

  票号也招收学徒。一般是13-15岁的本地男孩,由具有一定威望的人推荐,才可以来票号“实习”,以确保对员工的品行知根知底。实习期为三年,无薪水,只管食宿。合格者才可以留用和根据能力提拔。

  大院中有一堵风水墙,砖与砖之间是用铜钱夹缝,一来有“铜墙铁壁”之意,二来又告诉他人,渠家的富有,也可以为子孙留一笔储备的财富。传说当年砌这堵墙的时候,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学徒每人每天只能砌七块砖,砖块之间要以小米灌汤,磨砖对缝。

  院中的砖雕、石雕和其他装饰都讲究吉祥的寓意。比如:葡萄藤的一蔓千枝蕴含对做生意的一本万利的祈盼;小孩子读书的南院的石头门墩雕有香瓜和书卷,寓意书香门第;荷叶和白菜的组合寓意“百年好合”;甚至连下水道的盖板,也做成铜钱的形状,寄托对财富的期望。

  信义中堂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的院墙不像渠家的那样高大,建筑物也没有渠家的密集,因而给人以更舒适的视觉感受,还多了几分亲切感。如今的乔家大院,是从乔贵发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形成的。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清朝北方民居的典型特色。高大的顶楼和城门洞式的门道彰显出主人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第三代传人闻名海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他的宅第又叫“在中堂”。大院的整体布局呈双喜形。精美的三雕作品俯拾皆是。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甬道,长80 米,将6个大院平均分割两旁。奇怪的是左右两侧的房屋大门口并不对齐。原来是谐意“不对口”,祈愿偌大的家庭和睦相处,不吵嘴之意。

  乔家大院有三件镇院之宝:万人球、犀牛望月镜、九龙吊灯。万人球安装于当时主人和生意伙伴洽谈的房间,通过它,可看到四周360度的景物。若是有人在门外偷听偷看,将立刻被主人发现,可谓监视器的雏形。

  犀牛望月镜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高两米、重一吨。它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圆圆的镜子,代表月亮,中间是祥云,底座是犀牛。

  大院的第二个院落有楹联:“儒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和“宽宏坦荡福臻家常裕,温厚和平荣久必后昌”,体现了乔家的¾商处事原则:持信义之道,为人宽厚平和。而在当时乔家也以开放的风气被乡邻关注。如墙上以西洋的火车作为装饰,夏季时少爷和小姐着短装出来打球,映字辈以下的少妇可以烫成卷发而不用盘发髻。

  “王”者传说

  从王家先祖王实迁到静升镇到鼎盛于清代初期的王家十几代传人,因为其卓越的经营之道、殷实的家境和乐善好施的品行而著称于世,成就了灵石地区遐迩闻名的一段传奇

  王家大院依山而建,因而整座建筑跌宕起伏,不若一般宅院的平铺直叙。站在王家大院的最高处,俯瞰整座王家宅第,不禁感慨,这座建筑,与其叫做院,不如叫做城堡更贴切。城墙高大宽厚,有类似长城那样的垛口。城墙把整座宅院包围起来,令大院固若金汤,给人无限的安全感。

  王家大院的主体分为高家崖、红门堡两个部分,以石桥相连。红门堡的建筑是王家早期的建筑;而高家崖则是王家鼎盛时期建造的,由两兄弟王汝聪和王汝成共同完成。

  兄长王汝聪的敦厚宅的照壁是“狮子滚绣球”,可谓砖雕艺术的代表。弟弟王汝成因为官职比兄长高了一等,他的凝瑞宅也要比兄长的敦厚宅气派得多了。但是为体现长幼有序,

  在高度上还是比敦厚宅略低。但院内建筑却比兄长家的精巧了许多。

  从高家崖过桥进入红门堡的大门,门楣上刻有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在现在看来,只是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最基本的祈愿,并非过高的奢望。

  和其它大院一样,王家的各种装饰也体现吉祥的愿望。如红孩儿和哪咤的图案象征免除水火之灾(因红孩儿吐火,哪咤送雨水)。

  桂馨书院是王家的孩子读书学习的地方。“桂馨”寓意王家的书香如桂花的芬芳。院门口的竹子刻>>得惟妙惟肖,暗含“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之意,对学子寄予殷殷期盼。

  而王家也向来热衷于筑桥修路、扶贫济困,家族在乡里的声望显赫。虽后来由于几个不肖子孙因吸食鸦片而落得家破人亡,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段故事,发人深省,也让人对当时的社会和官府、晋商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幻境绵山

  初识绵山,是在灯火辉煌时分、还伴着细雨濛濛,但是它的巍峨身姿与气势却在我第一眼见到它时深深地震撼了我。不到绵山就很难想象,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的山脉居然会有如此荡气回肠的豪放气概。

  走在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在这个看不到尽头的庞然身影中进发,晚间的雾霭模糊了璀璨的灯光,前方看似无路,车子转一弯,又继续奔驰前进。在悬崖上的盘山公路,司机娴熟的驾驶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就在这亦真亦幻的境界中忘乎所以。清晨赏绵山,雨后的山峰,云雾缭绕,缥缈如仙境,又似一幅幽静的水墨画。

  当然,在来之前,对绵山的大名已早有耳闻:介子推的封地和长眠之处,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李世民据此击败刘武周的战争……可也许正是它的大名,让人忽略了它的绝美风景。

  ●悬崖宾馆

  我们住在卧龙宾馆,这是一处典型的绵山式建筑即悬在半山崖中,早晨推开窗户,可看到下面百米高的悬崖,而头顶上还有奇险的山峰。“卧龙”名字来源于易¾的“潜龙勿用”,有韬光养晦之意。轻盈的雾气升腾时,恍若置身仙境。向四下看去,云层不断变幻,山峰忽隐忽现,千般美景,万般美妙,不可言说。

  在卧龙宾馆,可以品尝到多种当地特色美食,如风味鸡、红枣窝头、炒兴地小米等。鲜香绕舌的兴地小米让人久难忘怀。

  绵山是与仙结缘的,佛道两教在这里留下了经典的建筑,大都筑在绝壁中,如半山腰耸立着高达13层的道教建筑--大罗宫,这座依山而建的殿宇气势逼人。传说它的名字来源于道家所认为的三十六重天中最高的一层--大罗天,意为最高的仙宫。现在已建有通往宫殿的电梯,可以轻松地进入内部一睹其神采。

  而云峰寺则妙在把200余间殿宇馆舍“塞”进半山的山洞中,其最大特色便是建于“抱腹岩”中。因绵山山势奇特,有大小天然溶洞百余处之多,最大的即为抱腹岩。开阔的岩洞里面容诸多庙宇而不显得拥挤,且建筑物亘古以来淋不着雨雪。这悬崖上的凹洞中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远处看来,蔚为壮观。抱腹岩上的挂玲,相传是作求雨之用。

  在绵山可以花很长时间亲近自然山水,寻觅流传千百年的隐者,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峡谷。两侧怪石嶙峋,谷底溪水潺潺,须架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地势之险,让人望而生畏。传说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沿着这条路到达归隐地的。这里的峭壁,却密密地丛生着各种树木,生机无限。

  绵山最深处的水涛仙谷丛林有着南山水般的雅致,漫溯其间,可探寻到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当地人说,绵山有多高,绵山上的水就有多高。在山的最高处,发现了汩汩清泉,不得不说是奇观。水是怎样到达山顶,让人费尽心思猜度。

       

    那些与面相关的美食

  在晋中的第一餐,便是在榆次老城附近,一家明清时期的餐馆“德胜园”。这里古香古色。然而因为菜的口味好,人气很高,如果订得晚,就没有座位。这里有一道叫做“大面拼”的面,绿色是菠菜面,红色是西红柿面,黄色的是胡萝卜面,白色的是普通面条,真是令人惊艳。面条上还有一些mini的饺子,只有蒜瓣那么大,馅却很饱满。面条放到火锅汤中煮一下,口感丰满盈溢,香润厚重。

  还有一道面食是地皮菜包子。地皮菜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据说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而且它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果然是上好的食材。

  其他的菜如“鲜茹什锦”、“四色豆腐”等也是既讲究营养搭配,又兼顾色形美观。

  莜面拷栳栳,是晋中的一种特色美食。莜面是产自山西较寒地区的一种杂粮,口感独特。将莜麦磨成面后进行手工推卷后蒸,通常五分钟才能出一笼,热气腾腾的莜面卷,蘸上番茄蛋、炸酱面或小炒羊肉,美味各有千秋。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叫做“六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三十里的圪斗饿煞腰” 可见莜面是十分耐饿的食物。

  而云锦成酒店的“古城献宝”,又是以拷栳栳、长山药、牛肉为原料,再加工而成。造型美观,粗粮与牛肉结合,营养均衡。

  沁州黄是当地的优质小米,听说以前是供皇帝和达官贵人享用的。既可以做主食,又可以做菜。这种颗粒圆润,晶莹明亮的小米居然吃起来越嚼越香,据说它所含的脂肪量、蛋白质、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都高于普通小米。难怪人们用它来做各种各样的菜品。哪怕是用它配一个炒土豆丝,竟然也是不可思议的香。

  农家四小碗,也是一款¾典的山西菜。由豆腐、(扣肉)肉片、丸子和粘米枣糕(沁州黄就是主要配料之一)组成。小米和红枣相衬,色泽鲜美,勾起人的无限食欲。两萦两素,主食和菜搭配合理。

  在风雨兼程的绵山,我们还受益于热腾腾的鲜嫩的涮汤娃娃菜。清新而暖香扑面,把一路来的凉意和疲惫一扫而光。在秋意渐浓的天气,以一份鲜香的热汤为自己补充能量,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晋中的常见饮品有山棘汁和梨汁,都是直接由水果压榨而成。山棘汁微苦,但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去火的功用,梨汁则清甜,还有果粒在里面,口感丰富。


TAG: 传奇 晋商 晋中 商韵 文化


顶:19 踩:1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3.28 (3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81 (90次打分)
【已经有36人表态】
16票
感动
11票
高兴
9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