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大院:道不尽的沧桑叙不完的旧
正月初八,大雪纷飞,我们慕名赶往刘家大院。沿路的农家小院的红对联、红灯笼在大雪里格外亮眼,透着暖洋洋的喜气。
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新沟村紧挨市区,开车去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最近因为文物普查工作组在这里发现了明末清初时期建造的晋商大院——刘家大院,新沟村里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沿途问路,一听说是去新沟村,去刘家大院,村里的人都非常热情,详细地告诉你路怎么走。
在新沟村,刘家大院是村子里最古老的建筑,却不是什么稀罕物儿,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里面居住过,老人们靠着外墙聊天晒太阳,孩子们则穿梭在院子里玩闹嘻戏。几百年风雨沧桑、世事变幻,遗存下来的刘家大院走出了一代晋商的辉煌。
显赫一时的刘家
新沟村,历史上归属马庄,以前只是一个自然村,现在独立为新沟村。马庄古时牧草茂盛,曾为牧马地,故名。村边有明河东悼怀王和襄阴安惠王墓。古时的马庄以苏姓烧制琉璃瓦著名,现有山头琉璃窑址遗存。
据有关资料显示,新沟村刘家祖上是从永宁州(现在的离石、中阳一带)迁至马庄的。初到马庄时,刘家是做帽子生意的,后来家族中的子弟刘瑛、刘玳步入仕途,刘家因此曾被封为“大夫第”,敕匾“望隆国柱”。刘玳任官于河南,深得百姓爱戴,在今河南驻马店仍保留有“刘玳桥”。
最早的新沟村只有一户人家就是刘家,仅有的一处宅院就是建筑规模庞大的刘家大院。刘家大院背靠高起的山崖,面向肥沃的土地,依山而建。原有6个院落共40余眼窑洞、150多间房子,其中包括祠堂1座、戏台1个,还有自己的戏班,这些充分说明刘家曾经有过的富贵和显赫。后人估计,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在二三十亩。清朝初年的刘家,与祁县的乔家、灵石的王家、榆次的何家一样,同属晋商大军中赫赫有名的一支。刘家祖辈苦心经商,发家致富,不久便建起这座深宅大院,而且经过后代百年来不间断扩建,建成这所气势恢宏,规格较高的晋商大院。
83岁高龄的老人刘沄川在这个老院子里住了70多年,对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深厚的感情,刘家的辉煌历史,也就只有在他这里还有所保留。所有来刘家大院参观的人,都找刘沄川来当“导游”。
现在的刘家大院,只留下了主体的建筑,以前的戏台、东西仓库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笔直的柏油路。路的北边是原有的五个大宅院,在刘沄川的记忆中,这高大气派的五个大宅院门前还栽有五棵大槐树。如今只存有三个大院落,其余的两个,一个被毁坏,只剩下残垣断壁;另一个在原有的地基上旧貌换新颜,盖成了漂亮的农家小院。
五大宅院从西往东依次并列排开,都是高高的院墙。和别的晋商大院不同的是,这五个大院全是独立的大门,比如拜访其中一个院落的主人,不需要穿过大门,再进入院子,而是直奔院门就可以。从远处看,五座院子浑然一体,紧密相连,若不是近距离观看,很难发现每两个大院墙壁连接的地方都有一条细细的笔直的缝儿,院墙还是一分为二的,无论其中的哪座院子不存在了,都不会影响别的院子。如此看来,这里每个大院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只要进入一个院子里,你还会发现,几座院子又是相通的,小门一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五座院子转个遍。一关一闭,一墙一隔,五个院子既是整体又是个体,空间的设计和整体的布局让人不得不揣摩修建者独具匠心的用意。
每个院落里都有前院、中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里又都有大门、二门和后门,每个门楼都用青砖砌成。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十分精彩,尤其是梁枋上的贴金彩绘更是栩栩如生,西院二门门楼花拱精湛至极。“这种院子古人称为三节式院子,可以拉长院落的纵深,使不同辈分的家庭成员分开来住”,每一个院落,都必有照壁。往两边看,又都有厢房,能感觉到它昔日的庄严与静谧。
如今的刘家大院已经破败不堪,150多间屋子早已名不副实。现存3个院落,60多间房屋。上世纪50年代时,院子里还有人住,都是刘家的后裔,但随着逐渐的迁走,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再加入少有修缮,一年年破败下去。
刘沄川的回忆
刘沄川老人是个很随和的人。记忆力很好,和他交流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儿。在刘家,能知道历史记住前辈的故事,并且能流利地讲述出来的人只有他一个了。
听说我们要采访,老人很爽快,在年轻侄子的搀扶和陪同下,他兴致勃勃地带我们从中院转起。听刘沄川老人介绍,现存的三套院子,也被称为东、中、西院,东院是他的曾祖父居住的,西院则由他的二曾祖父一家居住,但中间的院子他不太清楚,多少年来一直空着。这套院子是当时的“布政使院”,仿照当时布政使住所的格局修建的,比东西两个院子更宏伟气派。南房和正房(北房)均为一溜儿的七间大房,房顶为硬山顶,檐柱上的花纹隐约可见。据说,盖这样的房子是有讲究的,当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有资格盖七间。
老人曾经居住过的东院与他现在的新房子仅一墙之隔,这套院子是传统的三进院落。外面的大院被刘家人称为“石头院”,因为院子地面全部由片石铺成。这个院子先后住了五六代人,近四十多口,每天在院子里进进出出,进里院有组台阶,每个台阶近半尺高,现在几乎被磨平了。再往里走,部分墙体已经坍塌,到处可见破砖烂瓦,但房子依然坚挺不倒,房内有多处夹扇(隔扇),老人说以前上面全部绘有精美的图案,有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句,也有精典的词曲、戏曲中的人物,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后来都被人为破坏掉。
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但刘沄川老人对这里非常熟悉,他一边回忆一边念叨着,这里原来是客堂,后来住过生产队,放过粮食;中间院子的南房里还藏有地窖,四周有嵌入的木板,还有铁锁的痕迹,由此推断是祖上用来储存金银细软的。
最里面的院子就是刘沄川老人的故居,刘家有五六代人在这里或出生、成长或逝去,历史的久远和世道的沧桑,这个院子里记载了难以胜数的晋商故事。穿过狭小的甬道,我们与老人来到了他的出生地,正房是依山而建的四孔窑洞,窑洞以上全部用砖石铺盖,直至到山顶。窑洞口上修有精致的房檐,还设有正脊,上有砖雕。虽说是窑洞,但也修得大气磅礴。老人说,五座大院的最里院的正房全是窑洞,建筑风格相似。
刘家的一脉财富
大院群落的出现,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基础;是商业经济与封建政权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结果;是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以来山西商民巨额财富积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前提条件。
富丽堂皇的大院,让人驻足留恋,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那个时代晋商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刘家的辉煌与富庶曾与乔家、王家相提并论,但他的故事却被掩藏了数十年。刘家的后代非常低调,从不随意在外说家族的事情。刘沄川的父亲也很少在孩子们面前提及祖辈的事情。直到小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才让他知道自己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
那时的刘沄川就读太原国民师范小学,有一年学校搞联欢,他扮演大头娃娃,要穿一件黄色的衣服。母亲在箱子里翻出一件黄色褂子,他穿上后就一头扎进联欢的队伍中,又扭又跳,好不开心。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这个学生的衣着打扮,就把他叫到办公室,细细地打量完,竟然发现这是一个黄马褂,上面绣上五爪金龙。于是,老师让他回家放好,以后不要轻意示人。刘沄川回家后,将此事说给父亲,父亲大惊失色,责怪母亲不该随便让孩子穿上。这时母亲才知道这是件宝贝。后来刘沄川再问,父亲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说是因为祖上有功,当时的一位皇帝赏的,其它的并不多言。后来刘沄川当了老师,才知道绣有“五爪金龙四团”的图案为皇子龙褂专用,为皇族专用,非一般大臣能有,即使有也是“四爪行龙”,刘家能得到这么一个“黄马褂”,可见官位之高,功劳之大。
刘沄川所知道的刘家故事,也是由父亲点滴相告。刘家祖辈做官、经商的大有人在。刘家生意最远时在汉口、河南周口等地设有店铺,主要有竹子铺、灯笼铺、丝线铺,生意最好时,在河南周口有半条街的商铺。在太原的五一路路西当时有个“永甡号”,也是刘家的店铺,主要做糕点等食品生意。另一个“资诚号”,做喜饼出名,只要有闺女出嫁的人家,都来“资诚号”定做糕点,放在专用的多层盒子里,挨家挨户地送给亲戚,就和现在送请帖的意思相近,但送得极有人情味,也极其委婉。除此之外,在现在的府西街处还有“信记货栈”,是用刘沄川父亲的名字命名的。静乐县的“永兴老店”专做胡麻油、油面等粮油生意,后来生意兴旺,又支出一个分店“永兴裕”,“永兴老店”、“永兴祫”以及“信记货栈”成为刘家专做粮油生意的店铺。刘沄川老人告诉我们,周口的山西会馆也是刘家的产业。但父亲从来没有和他说起过,解放后,大约是1950年,山西会馆一位姓周的管理人给父亲来了封信,希望刘家有人去周口办理山西会馆的相关手续,但受当时的环境影响,刘家不敢去人。刘沄川知道后,写了份委托书寄去,但是一直没有音讯,以后的事情不了了之。现在听说,周口的山西会馆成为旅游景点,他非常想去转一转,看一看。
“文革”时期,刘沄川和父亲都被划为“地主”的成份,刘氏父子谨慎行事,父亲更是守口如瓶,对往事闭口不提。家里的家产或被没收、或拱手送人、或舍弃,父亲都息事宁人,不想再招惹是非。刘沄川记得爷爷有九个姐妹,全部嫁给当时太原的名绅富商,刘家的势力和财力都非同小可,当时在太原只要一说南门外的刘家,无人不晓。但后来父亲慢慢断绝了与这些亲戚的来往,从不在孩子和外人面前透露家里的事情,所以到了刘沄川这一辈,祖上的故事失传了许多。就连那个“黄马褂”也不知扔在哪里了。
冲击过后,刘家迅速弱败下去。一改往日的张扬,父亲一再告诫子孙低调行事,出门在外与人“不争执、不多事、和为贵”。现在的刘家褪去了往日的光环,成为普通的人家。刘沄川退休前是小店一中的老师,高级职称。他的兄弟多已去世。遗憾的是儿女们受家庭影响,没有上完学,但孙子、孙女们考上了大学,侄子们也事业有成,这让老人深感安慰。
往事不愿多提,老人说想起来伤感。在他的记忆中,祖辈的故事就像现在的刘家大院一样,虽然被一把铜锁关闭,虽然不愿提及,但总会因为一些人、一些事让他打开。只要一打开,所有的回忆、所有的人和事都会扑面而来,让他情不自禁地再次回首,慢慢品味。
穆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