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下汉口 晋商后人王耿在湖北
新年伊始,一部描述山西晋商历史故事的电视剧《走西口》,作为央视一套开年大戏正在热播中,继《乔家大院》后掀起又一轮“晋商热”。而早在明末清初,晋商便开始了他们从福建经汉口到中亚、俄国“万里茶道”闯荡打拼的辉煌一页——
今天的武汉城市圈咸宁市桂花镇,一种名为“长顺川”牌的砖茶,仍在生产热销中。这砖茶就是500年前晋商开辟“万里茶道”时,在武汉打造并流传下来的一个历史品牌。
晋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由于晋商资本雄厚,大贾众多,其势已左右全国商业、金融界。清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倭寇入侵,实行海禁政策。聪明的山西商人便开辟了另一条国际大商道——“万里茶道”。
他们从武夷山采购乌龙茶,从湖南、湖北采购绿茶和花茶,由长江将茶叶运往汉口集中。再从汉口走水路运至湖北襄樊,换骡马走旱路,纵贯河南至山西太原。然后将茶叶分装,再赴大同运到内蒙古、蒙古、中亚、俄国等地进行交易。
著名晋商文化研究专家、山西财大教授孔祥毅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汉口作为当时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茶叶加工中心,正是当年晋商“万里茶道”的交易中心。
据有关资料,山西晋商以常氏家族和渠氏家族为代表的巨绅,在湖北产茶地的鄂南蒲圻(今赤壁市)羊楼洞、咸宁柏墩两处主产区,设立了茶厂、钱庄、当铺、药房等诸多商号,为茶叶种植、采摘、加工、运销服务。他们还从德国购进蒸汽压茶机,在汉口生产加工砖茶,当年就有青砖(黑茶)、绿砖(绿茶)、米砖(红茶)之分。此外还有含特种菌类的茯砖(花茶),元宝形的康砖(康巴藏人所用)。
我国藏族、蒙古族、新疆各族游牧民及俄国人因多食肉奶,必喝这种砖茶饮料以助消化。在当时,由于“万里茶道”的开启,晋商在南方从事的丝织业和北方棉纺织业,以及盐铁、粮食生意等都在汉通过票号和钱庄进行交易,使武汉成为当时南方的金融中心。
昔日山陕会馆仅留下这堵墙。 摄影/罗时汉
“山西的醋在汉口家喻户晓;山西人开的餐馆名气也不小,如吉庆里对面济生堂口的万成酒店、统一街口的大成裕酒店,热天还卖酸梅汤;还有,车站路德兴里口的刀削面馆也非常有名;汉口满春茶园附近曾有个‘山陕里’,沦陷时的市一中就设在那里。不过,山陕会馆在武汉还是最出名,因那里有一块‘六水分源’的匾额,一般人口头禅中‘到六水分源去呃’,就指的山陕会馆。”年逾八旬的“老武汉”万生鼎、万澄中讲起晋人在汉经商的故事仍记忆犹新。
山西、陕西(还包括山东、甘肃)的商人,被本地人称为西帮或客帮,早在汉口形成商埠之初就来了。其中陕西因与湖北毗邻,货物可以沿汉水“南下汉口”,输入牛羊皮、羊毛、牛油、生漆及西当归等大宗货物,然后带回棉纱、洋布及南货。解放后改称“大众”的皮货店就是陕西人开的。
山西因与汉口相距较远,陆路遥迢,货运不便,故多营票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银行创立之前,汉口民间金融机构,有票号、钱庄、官银号、当铺等,以办理汇兑及银钱存放为主业,完全由山西商人所组织。当年,“晋昌源”票号汇通天下,在中国举足轻重。汉口的山西帮票号有蔚泰厚、蔚长厚、志成厚、协同庆、中兴和、大德玉、存义公、百川通、长盛川等30多家,分布在大街小巷。
清人范锴的《汉口丛谈》中,就讲述了一个在汉口的山西票号商人恶有恶报的因果故事,流传很广。
汉正街过去有槽坊街之称,汾酒槽坊众多。据一些老人回忆,从事此业的分本帮和北直帮(北直隶一带)。北直帮主要是山西人,酿酒槽坊著名的有四大有、三天成、魁兴、聚兴益、协成、万成、益成等十多家。汉正街博物馆现在还保存着益成汾酒厂的一张酒标,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分厂在汉口民生路黄陂街口,总厂设汉口镇老官庙。
山陕会馆遗址位于汉口长堤街与全新街相交路口,现为一家精品服装市场,与它同时期的石桥竟然还在,名“保寿硚”。 摄影/罗时汉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湖北省大约有40万山西人,直接经商的有两万多人,其中一万多人分布在武汉市。而在武汉市的一万多人中,有近6000人在汉正街。而这些人,全部来自平遥。
“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汉正街的。当时我们来时仅有3个人。”53岁的汉正街平遥商会会长王承祥告诉记者。
1983年3月17日,王承祥从老家平遥宁固镇来到了汉正街。他向往到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来谋生,带着自己的小商品——家乡小作坊生产的袜子。
和他同来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弟弟王承瑞,一个是他的姐夫左庆。那时他们租不起门面,王承祥在一条小巷中的一家“青年旅社”租了一间小房,卧室、餐厅、库房三合一,旅社门前摆一张竹床当货摊,门边再贴一张“卖袜子”的招牌,三个亲兄弟每天吃着二两粮票七分钱一碗的热干面,在汉正街开始了他们的“袜子商战”。
当时,他们卖一双袜子只赚一角钱,生意还不错。1986年,王承祥做了一笔令他终生难忘的生意:一个东北商人一次买了他9500双袜子,他一下就赚了5600元。这一喜讯在平遥老家引起了轰动。他当下就拿出4180元买了一台索尼彩电送往老家,以答谢为他祝福的乡亲们。从1990年开始,王承祥开始了他的“大手笔”——租门面,主营服装。
之后多年,由亲及友,由一及十,这支平遥队伍迅速扩容,以杜家庄和宁固镇尤为集中。杜家庄乡苏家堡村共有500多户2000多人,在汉正街经商的便有五六百人。而他们的经营范围,经历多年积累,一步步扩展至从义乌等地批发袜子、服装、鞋类及各种针织品。年贸易额达一亿元左右,占整个汉正街总贸易量的1.2%。
2005年,平遥县政府投资40多万元在汉口成立平遥商会,成为北方地区在这里建起的第一家地域性商会。从“脚下生意”做起的平遥人,就这样,在远离家乡的武汉汉正街上打拼着、扩张着,传承着一个古老商帮最原始的商业基因。
文/ 周舒然 余章喜 余晓春
晋商至开辟“万里茶道”后,沿茶路修筑了一路的山西会馆,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汉口的山陕会馆。
汉正街博物馆躺着两块石碑,一块是残碑,上有“山陕西会馆”字样;一块较完整,上刻“旅汉山陕西会馆地界”,这是昔日山西、陕西人在汉口生息的见证。
大量山陕人在汉口从商,多是携家带口,为谋求和维护共同利益,以地域乡谊相联系的会馆便应运而生。
“汉上去秦晋益远,秦晋人于汉上益亲。”由于两省旅汉商人共同建造,山陕会馆在汉口是规模最大的。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毁于咸丰四年(1854年)的太平天国之乱。复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才竣工。山西平遥人冀麟在《汉口西会馆总图记》中写道:“国朝以来,繁盛称最,庙宇随在竞胜,金碧照耀,惟西会馆规模正大,雅冠众构。”会馆内因主要供奉山西人武圣关公,故俗称为关帝庙。附近地段随之命名“关帝街”。它峙立汉口,与汉阳晴川阁、武昌黄鹤楼呈鼎足之势。1937年,日本人空袭武汉期间,山陕会馆遭到了致命摧毁。
据记载,当年的山陕会馆琼楼玉宇、金碧辉煌,馆址西起全新街,东邻药帮大巷,宏伟异常。会馆里有两层大殿,一个大花园。大殿是画栋雕梁的大厅,为山陕同乡联谊聚会之所。大厅两侧修建有几十间大房,陈设富丽堂皇,是供山陕商旅在汉寓居之用。大厅后面建有一个大戏楼,每至喜庆节日,晋商会馆必演戏酬神。
山陕会馆遗址位于汉口长堤街与全新街相交的路口,现为一家精品服装市场,与它同时期的石桥竟然还在,名“保寿硚”。桥栏上原有的题款“道光十四年(1834年)”“山陕菸号(商人)重修”,被商业摊点遮蔽得严严实实。
很难想象,这里是当年从山陕会馆到后湖的必经之地。
作为民间团体,山陕会馆除了修桥铺路,还设立管理埋葬事宜的瘗旅公所,组织了不小规模的救火水龙队,在当时是很有口碑的。
湖北省晋商联合会秘书长张爱庆称,汉口山陕会馆曾是山西在全国修建的最大最豪华的会馆,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汉口作为全国商贸重镇的显赫地位,也展现出了在汉晋商的雄厚财力。当年晋商“大盛魁”在汉经营的绸丝生意,西菸帮在汉经营的票号生意,太帮、汾帮经营的煤炭、汾酒生意,无不繁盛至极。
记者 余晓春
武汉人和集团董事长、湖北晋商联合会会长王耿,祖籍山西汾阳。
王耿生在武汉,可他身上有着剪不断的晋商渊源。王耿的祖父王子谦解放前曾在北京执掌一家绸布行百年老字号同成信,由其苦心经营的同成信绸布庄太原分号更是红极一时。现在太原著名的商业闹市柳巷还有同成信的旧址和王子谦的塑像。
1999年的春节对王耿来说是个特殊的春节,几个朋友在王耿家中聚会,谈论的却是一个严肃的“怎么办”的问题。王耿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毕业后分配到武汉市物资局工作,已经成为一名国家干部。1998年,35岁的他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动作最大的一次国家机构改革,精简机构,人员分流。单位不存在了,工作自然也没有了。朋友们商定,大家下海一起干,从代理多家钢铁企业的钢铁销售,并为这些企业提供煤炭及原材料供应做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综合性公司——人和集团。人和集团一路走来,与山西的联络不断,和山西省内多家焦煤公司都有业务往来。2005年,人和集团完成销售总额近40亿元,集团累计资产达10亿元。不到短短6年的时间,从3100万到10亿元。2006年9月,湖北晋商联合会在江岸区五福路成立,王耿当选为会长。会员企业除太钢集团、汾酒集团、澳瑞特、榆次液压有限公司等省内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外,其余多是在煤炭、钢铁等行业打拼多年、资产雄厚的晋籍在汉民营企业家。
2007年,人和集团入选全国工商联评选的“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人和集团以60亿资产位列第105位。王耿本人被评为“湖北十大经济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