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大院的财富传奇:金钟今尚笑西后,无有曹家怎西归
晋中大地有许多深宅大院,青砖垒墙,黄土为基,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散发出古老神秘的气息。大院中的雕梁画栋已然斑驳,但屋顶冲天的檐角却穿越岁月的烟尘,向人们讲述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段财富传奇。
大院的主人———晋商,一度呼风唤雨,左右行业;曾经官商一体,操纵国家财源;他们历经起伏,延续商业血脉;更自创流派,独辟商业精神。上下 500年间,他们俨然中国商业图腾。虽然显赫已成往事,千金万银也风吹云散,但晋商的经营之道、处世风骨却在一幢幢大院中固化下来,如同一本本越沉越香的 财富秘笈,等待后人触摸、发掘。
500年前的晋中,绝不像是个与“财富”沾边儿的地方: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土质稀松,经常大旱,之后一场大雨又将幸存的庄稼连根冲走。老天虽然没有给晋中一片长庄稼的沃土,却给了它一个四通八达的黄金(165,3.64,2.26%,吧)地段: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正好是北方游牧区和中原农业、手工业区交界的要道。第一批走西口的汉子,播下了山西日后成为“海内最富”的第一粒种子,也写下了晋商财富史的悲情一页。
如果说山西商人最初的“出走”,主要是生活所迫、挣扎求生,明初“开中法”的实行则使他们开始把经商作为一项可以大展拳脚的“事业”。之前,作 为一种特殊商品,盐的贩卖由国家直接掌控,“开中”后,商人只要将粮食运往边关,换取“盐引”,就有了贩盐的权利。山西商人利用紧邻边关的优势,左手运 粮,右手贩盐,“夫一引得白银六钱,积而千引,则可坐致六百金,万引则可得六千金。”此后百余年,贩盐成为晋商积累财富的主要生意,而晋商的足迹也随着长 途贩运遍布中国。
晋商活跃时期,山西的财富中心并不是现在的省会太原,而是晋中的平遥、祁县、太谷三地,名头响亮的晋商大院多集中于此,“谈三晋富庶者,无不于 谷首屈一指。”而太谷又推曹家为首富。在辽阔的晋中平原上,与平遥古城结伴排列的,除祁县外,就是太谷古城。从太谷县城向西南走5公里,在一个叫做北洸村 的地方,有座大名鼎鼎的三多堂。三多即多福、多子、多寿之意。三多堂亦名曹家大院,为太谷商业资本家曹氏旧宅。太谷曹家,以其始祖曹三喜创业,生意最兴盛 时,国内各地的商号竟达640多家,雇员近5万人。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以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恍村,兼以耕作。第14代传人曹三喜的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 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 面,达 640余座,资产高达 1200万两白银,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
曹家在数百年的商海沉浮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是由于他长期的商业生涯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方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东家出资设号、掌柜全权经营”相当于现今董事长出资办公司,总经理全权负责制,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当年东家把权力全部下放给掌柜,不管掌柜 用什么人,用什么办法,只要给东家赚钱就行,但是东家并不充当傀儡,为防止商号失控,资金外流,便制定了另一种“钦差监督制度”,曹家为管理外地商号,把 自己最信任的人派驻到各地,去巡视、督察、 检查情况,但钦差不能干预各商号的日常业务,只是监督并随时反映情况,钦差若发现商号中的掌柜有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或掌柜间闹意见,影响生意,钦差有 权处分、调动。当年还实行“大号统辖小号”的管理方式,即总号设分号,分号下有支号,支号下甚至还有小号,这种层层负责号号相连的管理,相当于现今的子母 公司。曹家在几百年前就实行了股份制, 在曹家干了多年的伙计表现好就可以入股,3年底开账分红,成为小股东,这样公私挂钩,从掌柜到伙计都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商号服务,曹家继承了中国 5000年儒家思想的忠仁义信克己的精神,商业管理扎实有效, 历史也证明了他们制定和执行的许多管理制度正是他们事业历经百年而不败的秘诀所在。
三晋素有“皇家看故宫,民间看曹家”之说。这里陈列有400多件明清家具,如“百寿大屏风”,它是用92块天然花纹的大理石镶成,上有50个“ 寿”字和清朝三代帝师祁隽藻摘录古代17位学者文章的真迹。那里还陈列着一个纯金火车头,用黄、白、乌三种纯金制成,上嵌钟和晴雨表,是法国送给清廷的贡 品,精巧别致,价值连城。由于当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经太谷时向曹家借款以此为抵押品,才使这件珍品留在了曹家大院,因而也留下了“金钟今尚笑西后,无有曹家 怎西归”的百年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