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内参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太原晋祠又见“大寺荷风”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发展导报   发布者:毕树文 杨润德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1年8月06日 11:25





大寺荷风,曾是享誉海内外的晋祠外八景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它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去年开始,北大寺人重整旗鼓,从白洋淀等地引入红莲、白莲等品种,并绕着荷塘建起了亭、台、走廊,使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漫步堤岸,透着些许花香的微风拂面吹来。放眼望去,嫩绿的莲叶在池中摇曳,淡雅的荷花在叶中起舞,闲时莲间泛舟浅饮,颇有一幅江南风韵之佳境。

然而,谁又曾会想到,这种令无数人为之向往的 “江南水乡”美景,竟然会出现在一个北方的小村落?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一个不足2000人的小村落,用短短一年半时间,书写了一段小小的传奇

忆往昔,万亩稻田荷花香

“步出晋东路,六月乘早凉,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莲村千顷色,其作万荷庄。”晋祠名士杨二酉的这首《大寺荷风》,所写正是当时晋祠北大寺村一带令人迷醉的莲园美景。时隔200多年,村庄仍在,莲园与寺庙早已荡然无存。曼妙的诗句,成了今人怀想昔日风光的凭据。

晋祠一带莲藕种植年代久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他的《题晋祠》一诗中写道:千家灌禾稻,满目红香田。句中的“红香田”,被认为指的正是荷花盛开时节的莲塘。

“据当地民间传说,这里的莲藕最早是由晋祠的和尚从南方引种,之后又在周边难老泉水惠及的村庄推广。在当地特有的肥沃黑土和常年流淌的难老泉水滋养下,这里所产莲藕品质竟远远好过原产地,不仅茎直粗大、细嫩脆甜,还有下火、补血等功效。”据晋源区新闻中心主任杨润德介绍,清嘉庆年间,晋祠莲藕还曾被选作朝庭贡品。

“盛名之下,晋祠莲藕成为当年太原府、榆次、平遥祁县、太谷等地富家逢年过节的必购佳品,甚至远销到北京天津等地。而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晋祠四宝’——‘大米心心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中,‘藕瓜瓜’所指的,正是当年南、北大寺村的莲藕。”

北大寺村,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晋祠隔路而望,因村内有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崇福寺而得名。千余年来,北大寺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肥沃的晋祠黑土加上“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优越气候条件,使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靠种植水稻、莲藕为生。其产的晋祠大米闻名天下,晋祠莲藕更是冠绝中外成为贡品。

“上世纪60年代,由于难老泉水量大,村里莲藕种植面积也大。每年一过腊月十五,挖藕就成了村里一件盛事。”村民武发仁老人告诉记者,本地莲藕品质极好,生吃口感如梨,加工出藕粉也不同凡响,色泽莹润略微发青,与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完全不同。

“那年头,有妇女生孩子后奶水不足,靠藕粉一样能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为了等晋祠莲藕,当年的清徐人,不到腊月二十八九不买莲藕。晋祠莲藕运到后,当地人立即奔走相告:‘晋祠藕根来咧!’”

“到上世纪90年代,因为难老泉水枯竭断流,稻田改作旱地,北大寺莲藕就几乎没有了。”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挖掘北大寺村文化的武德明老人告诉记者,由于难老泉水断流,稻田改作旱地,北大寺莲藕几乎绝迹,那些美丽的莲花与美味的莲藕成了当地人难忘的回忆。

叹曾经,荷风难觅生计愁

60年前,北大寺村仅有300多人口,近两千亩耕地,而现在的北大寺仅有300余亩地,却要养活两千多村民。近年来晋祠环境整治,更使北大寺村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难老泉水断流,荷风美景成往昔。自从告别了难老泉水,北大寺村人千余年来的生产生活随之发生巨变:成片水田移为旱地,稻田面积大量减缩,莲藕种植则完全绝迹。昔日村民引以自豪的荷花与莲藕,成了一段渐行渐远的回忆。

而近几年,随着晋祠景区改造,北大寺村农业用地锐减,村里的年轻人,有不少靠在晋祠公园照相、摆摊、跑面的或当导游为生。路边两个停车场,是该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

“以前是2000亩地养活300口人,现在是300亩地养活2000口人,特别是2007年,晋祠景区展开大规模拆迁,我们的水稻田已骤减到200亩,人均都不足一分地,而原先靠景区做点小买卖的村民受拆迁影响,生活更加困难。”看着乡亲们日益艰难的生活和无人问津的半拉子拆迁工程,北大寺村村长张明雄陷入了沉思。在人均土地不足一分的情况下,如何以少做精,如何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盘点了一下村子的家底,有四张传统牌可打: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晋祠大米”、始建于北齐天保二年的崇福寺、始建于宋代的集义庙。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一个小小的村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而要想恢复这些文化资源,必须得投入上亿元的巨资。显然,北大寺村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难道我们真要抱着这些金饭碗要饭吃?”张明雄和乡亲们拍着胸脯说,“没条件咱就自己创造条件,要不子孙后代怎么办?”统一思想后,村委会开始想方设法筹资。一期资金到位后,恢复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便成为当务之急。

说过往,成功背后多坎坷

如果你没有到过北大寺,一定无法理解村民发展旅游的那种热切期望。在开发荷塘的过程中,村民门男女老少齐上阵。只要是在太原的村民,不管是跑车的还是做买卖的,基本都回来了。大家一分钱补助不拿,就是想让村子赶快发展起来。

35岁的张明雄原本是外村人,婚后落户北大寺村不久,便被村民选为带头人。他说,吃旅游饭是北大寺村必然的选择。村里的构想是,上游靠晋祠,下游打造大寺荷风。近几年,晋祠旅游不断向好,但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还存在明显的断层。

“虽然到晋祠旅游的游客人数不断增长,但游客都把晋祠当做一个中转站,真正住下来的少之又少。”每每看到这些,张明雄的心便隐隐作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想到,晋中大院吸引游客的主要是晋商文化,而北大寺要想有核心竞争力,也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禀赋,大寺荷风必须尽早恢复。

“2009年年底,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荷塘规划为90亩,村民全部入股。去年5月,我们又从白洋淀景区购回近万株红莲、重瓣莲花秧苗。白洋淀景区派出专人来北大寺种植莲花秧苗。”村里的老人武福星、武德明近年来一直在为 “大寺荷风”盛景重现奔忙。“开挖荷花池时,我们特别高兴的是,土地的肥力还没有失去,非常适合种植莲花;附近新挖的深井,水温能达到20摄氏度左右,与当初晋祠水水温非常接近。”

为了恢复“大寺荷风”,北大寺人集体上阵。年过古稀的老人武福星含泪告诉记者:“去年6月初,张明雄因为忙村里的事累病了,头磕到地下,流了很多血。在那种情况下,他还和村里人一起冒雨在荷塘边上栽树。那几天,只要是在太原的村民,不管是跑车的还是做买卖的,基本都回来种树了。大家一分钱补助不拿,就是想让村子赶快发展起来。很多年村里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面了,让人直掉泪。”

我们看到,正是有了这种团结奋进的合作氛围,“大寺荷风”才得以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全面恢复。然而,在规模化效应展现的同时,资金问题成为下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

“我们要用国际化的眼光、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旅游。晋祠是太原的窗口,北大寺是晋祠的窗口,我们有责任让这个窗口更靓丽。一个村的融资能力是有限的,欢迎全国各地的民间资本前来投资,共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看今朝,荷风送爽万里香

走出困局,另辟蹊径。北大寺之变,折射出新一代太原农民发展经济的全新思路——以历史为根系,以文化为脉动,以服务为内核,以特色为支撑,在太原建设的大交响中,融入激越雄浑的转型之声。

在张明雄的构想中,仅仅恢复“大寺荷风”的美景是远远不够的。他说,之所以要恢复这些历史遗迹,一是为了当地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带领村民找到一条发财致富的新路。将“大寺荷风”做成品牌,做强做大才是他的最初目的和最终梦想。而正是有了如此胸襟,首届荷花文化旅游节才得以举办。

2011年8月3日,晋之源首届“大寺荷风”荷花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期间将围绕十大主题展开系列活动:“荷之韵”荷花仙子评选、“荷之魂”网友赏花摄影评选活动、“荷之恋”诗词书画笔会活动、“荷之情”百名双胞胎才艺展演、“荷之趣”红领巾在行动活动、“荷之旅”特色农产品和晋之源旅游艺术品展销、“荷之夜”颁奖文艺晚会、“荷之醇”特色小吃荟萃、“荷之约”主题交友活动、“清风荷韵”大型廉政文化主题教育展等。

短短一年半时间,北大寺人将历史遗迹变为现实,期间的酸甜苦辣自不必言,最重要的是他们走出了一条转型致富的康庄大道。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春根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北大寺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投资1000余万元,历经一年半,使消失近30年的大寺荷风重现龙城。这种成就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向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北大寺村的父老乡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晋源区区长冯霞对北大寺人恢复“大寺荷风”的壮举和首届荷花文化节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这对于提升晋源区休闲度假的层次和水平,延伸和拓展文化旅游内涵和链条,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展示深厚的晋阳历史文化底蕴,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的需求,全面推动晋源区文化旅游大繁荣、大发展、大跨越,紧紧依托晋祠旅游景区的灵山秀水的优势,聚灵气、聚人气、聚财气,打造全省最大、最重要的游客集散高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领导的肯定让张明雄百感交集,看着熟悉的村民们那一张张笑脸,他如释重负。

“就在3年前,北大寺村还面临拆迁困局。3年后,村里吃旅游饭的村民已占到 80%,旅游综合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转型的道路,通过完善景区各项配套设施,进一步整合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项要素,完成晋阳第一国庙——崇福寺的复建,完成晋祠品牌虹尊鱼养殖基地的兴建,并打造太原市最大的演艺中心,真正的让四方游客能进得来,留得住,游得好,使全村百姓体会到旅游服务带来的实惠。相信随着荷花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大寺荷风’文化品牌的逐步树立,村民们的生活必将百尺竿头,真正走上旅游致富的康庄大道。”

  





顶:7 踩:1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2.84 (2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3.18 (67次打分)
【已经有47人表态】
10票
感动
4票
高兴
33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