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旅游日”设立看山西旅游业发展
5月19日,《徐霞客游记》之开篇日。2011年的这一天,成为第一个“中国旅游日”。国家旅游局官员这样解读:中国正在从一个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一个坚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信号在向地方传播。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山西省新型支柱产业和重要接续产业加以培育,旅游经济渐渐提速。但是,我们一直习惯把矿产资源作为资源来对待,还不善于利用同样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工作在一些地方常常是被高高举起,然后又轻轻放下。
目前,山西省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跨越,需要我们的智慧,更需要我们的努力。为此,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把握方向。
产业素质明显提升
从“坐等”到“求变”,思路变了路就宽了。
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旅游环境、服务明显改善。
旅游业的特点,是提供给游客一种新鲜而奇特的经历,而不仅仅是兜售景区资源本身。换句话,是在资源“日益美丽”的基础之上,“卖”给游人一个流连忘返的美好享受。
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的五台山,景区之内到处林立着小旅馆、小商铺,浓厚的商业气息让佛教圣地变了味。今年“五一”,北京人董巍多年后重游五台山,感受大不同,“景区商业味淡了,看的是青山绿水,听的是清晰的钟声和僧人们诵早课的声音,五台山清净的佛国氛围回来了。”
“不仅是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一批景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服务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明显改善。那种"坐等客来"的管理思路,正在发生改变,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定位。”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世满说。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随着政府主导力度的加大,全省上下形成了“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的共识,旅游业打破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佛教圣地、根祖文化、晋商大院、太行山水、黄河风情等一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正在形成。
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有旅游景区660家,形成一定规模的有365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89家,其中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34家。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山西省旅游市场的商机被逐步看好,锦江之星、如家、七天假日、汉庭等一批省外有影响的经济型酒店集团开始布点山西市场。
“目前山西省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并加快了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省旅游局局长席小军说。
“十一五”期间新增旅游星级饭店12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8家,四星级饭店30家;新增旅行社276家,导游人员9145人。主要旅游交通线路上的区间服务区和重点旅游城市、重点景区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点开始发挥服务功能。
2010年全省旅游就业人数达到204.8万人。据测算,2010年全省旅游业带来的财政收入为211.1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1.7%。
产品结构得到调整
“大山、大水”赶上了“大庙、大佛、大院”
“黑金”煤炭和自然文化遗产融合并生效
一位省内专家曾计算过,全省旅游业“九五”和“十五”期间十年投资之和不到同期煤炭工业一年投资额的1/3。投入不足与缺乏产业扶持政策成为当时山西旅游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以文物见长的山西旅游业,起步于靠财政养活的文物景观,“大庙、大佛、大院”成了旅游业的代言。
“近年来,山西省针对旅游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旅游业对资本形成了"洼地"效应,尤其成为山西省煤炭行业等优势产业利润的"吸金地",也带动了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席小军说。几年间,王莽岭、蟒河、珏山、天脊山、藏山、云邱山、太行山大峡谷、乌金山等大批景区成长起来。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旅游业总投资近400亿元,仅煤炭、焦炭、电力等企业转型投资旅游业的资金就超过了20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占60%以上。2007年以来,在山西省新成立的34家4A级景区中,以煤、焦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景区数量占据半壁江山。
新的投资主体为山西省旅游业注入活力,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大批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工农业旅游产品快速崛起。“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新创建的4A级景区中,文物观光类景区占29%,目前,在4A级以上景区中山西省文物类景区占比由 “十五”末期的78%下降至48%。
如今,大自然给山西留下的两个遗产:“黑金”煤炭和自然文化遗产,开始相融并产生效应。
在山西省旅游对外宣传的总体形象中,“大山、大水”已悄悄地赶上了“大庙、大佛、大院”。“山西好风光”更加名符其实,旅游形象明显提升。
“金融危机以后,一个现象更加明显:各级政府主要领导频繁出入旅游局,当时很多地方官员谦虚地称之为"问计旅游局"。”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说。显然,各级政府正在努力为旅游业搭建更好的跨越发展舞台。比如晋城市,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贷款贴息,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我们渐渐走出"日子难过调不了,日子好过不想调"的怪圈,"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成为了主线。”晋城市副市长李章宏说。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纵向比形势可喜,横向比差距不小
我们看到了机遇,我们也找到了路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预测,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经济将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生活态度、观点和活动。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让业界欣喜,旅游业被中央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其中就提出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省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宠认为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旅游业正在走向大众化,对山西省提升旅游产品定位,凝聚发展合力,破除产业政策瓶颈,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
此时,认清山西旅游发展形势,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2010年中部六省累计完成旅游总收入8232.66亿元,山西完成旅游总收入1083.46亿元,在中部六省排位第5,与第一位的河南省相差1210.54亿元。
“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已将旅游业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但客观上山西省旅游业地位仍然不高,存在着重煤轻旅的现象。对旅游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投入不多,支持措施落实不足等问题。”张世满说。
山西省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推进阻力较大。山西旅游还有着诸多障碍等待破题。
一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预计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机遇就这么来了,但也容易就这么错过了。去年,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山西转型发展的七条路径,其中之一便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我们看到了机遇,我们也找到了路径。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不会错过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