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谓“商”,何以谓“帮”
商帮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
一个商帮应该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其所在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第二,要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拥有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许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对外竞争的需要,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联合;第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与传统商帮类似,“新商帮”更多也是以地域为纽带集合在一起的。但同样是以物理空间为划分标准,并都冠之以“商帮”的称谓,“新商帮”与传统商帮的内涵却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传承性。
传统商帮的核心在“帮”字上,是为商业目的而结成的集团。这种集团主要以正式组织或者非正式的联系——如不同商人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而集结起来,其作用主要是对内规范帮中各商人的行为,制止彼此的恶性竞争,并实现相互帮助,对外则利用集团的力量为本帮创造一个有利的经商环境。在这里,可以把“帮”理解为相互帮助之“帮”。而“新商帮”更多的是外在形式上的联系,即保留地域纽带的特色,却缺少商帮“互帮互助”的核心文化。
传统商帮这一核心文化,是怎样在市场经济中被消解的呢?
首先,现代的商业概念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变化,传统商帮是封建商人群体,各商帮都是从事商品交易的,而现代企业大都是从事制造业的,生产运营和产品销售不是按照地域划分,而是按照行业划分的,比如做汽车的企业,生产元件来自于四面八方,产品也销售到世界各地,本地企业之间的商业活动减少,互相帮助的需求相应减弱。
其次,还“得益”于商业法制法规环境的逐步健全。过去市场行为缺乏规范,商人需要结成“帮”保护自己,而随着法制条件的健全,商帮的作用就没那么显著了。
可以看到,客观条件的变化使“商帮”的作用日渐式微,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的规范化,实际上体现了商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商帮传统文化的没落,也暴露了一些现代“潜规则”泛滥的乱象,甚至直接折射出现实中民营企业危险的生存处境。
比如说政商关系。在传统的商帮模式下,商人的经营模式与封建制度相关,各个商帮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官商结合。过去商人与政治接近,是通过商帮组织来跟政府打交道,因为单个商家力量都不是特别强,现在的政商交易演变成为个人与政府打交道,私下进行权钱交易。以晋商演变为例,传统的晋商去俄罗斯卖茶叶,一路上异常艰辛,所以需要相互帮助,现在的煤老板一夜暴富,只要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就可以单打独斗。
另外一个就是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国进民退趋势,也导致私人企业的力量、经营范围相应萎缩,形成商帮的基础消失了。有人可能会说,民企遭遇挤压和危机,或许对商帮的形成会起到促动作用,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总而言之,商帮文化的缺失,才是目前所谓“新商帮”面临的本质挑战。
之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商帮”已经一去不返,就是因为如今社会文化和商业文化都发生了变化,个人理念取代了群体理念。现在评价中国企业群落特点,有一句话是“中国人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比如稀有金属,民营企业互相竞争“最低价”出手,致使珍贵的资源被贱卖,完全与传统商帮文化“内部团结,外部抵制”的精神相背离。
当然,强调商帮文化并不是要搞地方保护,或者是价格垄断,传统的商帮文化中确有一些保守和落后的部分需要剔除,但也有一些核心的理念需要继承和吸纳。如何从前辈商帮那里学习保持长久商业生命力的方式方法,需要规模日益壮大的“新商帮”群体,以及关注“新商帮”今天和未来的人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冷静反思。
作者为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著有商帮系列研究文章,本文为梁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