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傅山传奇·气节篇:忠义千秋傅松侨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商人网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09年10月30日 11:11



《松庄高会》,李德仁画。描写了傅山与顾炎武的交往.
他们二人既是大学者,也是当时反清复明的领袖,左为傅山


傅山制作的印,印文内容为“志在高山流水”,表现了他志向的高洁

       傅山先生诞辰40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松侨,傅山号。松者,坚韧不可夺其志;侨者,不为清朝臣民

傅山的事迹生平于正史记载极为简单,甚至连专门记载地方前贤往事的县志、府志,也只有廖廖数语。然而他在当时声名遐迩。傅山之盛名,固然因为他是当时鸿儒、书法大家,但也有他忠贞不屈、宁死不事新君的气节

「资料馆」

傅山先生的书法造诣登峰造极,草、隶、篆、小楷、魏碑诸体书法,无一不精,并能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是书法史上一位罕见的大师。其代表作有《王季子冲寒破浪寿》《西村漫吟》《晋公千古》《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咏史八首》等。

他的书法,无论是端严峻拔、遒劲刚正的大幅楷作,或是高古典雅、淳厚沉静的小楷手札,还是那旋骇奔驰的草书条幅,或是那可置汉碑而毫无逊色的隶书,或是体现他的“四宁、四毋”美学思想的魏碑巨作,或是那颇具创悟的草篆杰作,以及他那盘马摩空、气势如龙的篆刻艺术作品,可以说在整个书法史的长河中,卓然是第一流的。他不愧是一位划时代的书法大家。他浩瀚的各体书作,以其巨浪拍空之势,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空前壮观的景象。

———节选自谢启源《三晋冠冕百代宗师———傅山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历史地位》

为遗民而终老

「清王朝定鼎后,傅山不忘亡国苦痛,即使抗清不成,也决不与新政权合作」

傅山出身书香世家,传统的经典教育不仅使他成为学术大家,儒家所推崇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道德气节更成为他的精神底蕴。这在明末他援救恩师、山西提学袁继咸的“赴阙讼冤”案中,就有充分体现。明亡后,他积极抗清坚不出仕,不与满清政府合作,让我们看到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坚守的操守。

清兵入关后,傅山为避剃发皈依道教,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人者,如石之坚,意示不向清朝屈服。而且,他的五十多个“号”中,多有“侨”字,意为侨居于此,非清朝治下臣民,如松侨、侨山、侨黄山,据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魏宗禹统计,这样的字号有11个之多,鲜明地表达了傅山不与清政府合作的精神。

清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为泯灭明遗老反抗意识,以及表达与士大夫阶层主动合作的意愿,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其中遗老要占很大一部分),康熙说“朕将亲试录用”。作为名重一时的士林领袖、学术泰斗的傅山自然也在征召之列。但傅山先是称病推辞,后虽然被强行送往北京,但依然继续称病,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傅山只靠坐床头,淡然处之。康熙皇帝无奈恩准免试,授封“内阁中书”之职时,他仍拒绝叩头谢恩。回乡后,对赐予的“凤阁蒲轮”额匾,傅山坚辞不受。以后,自称为民,避居乡间,以医术行世,以书文自娱。

是非对错任评说

「在《大清相国》中,傅山的气节成为狭隘迂腐的表现,而且被别人辩驳得无话可说,事实上会怎么样呢」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朝代更迭是历史规律,无非是彼姓代替此姓,专制的本质不会改变,也早有关心民生的读书人吟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绝唱,效忠于一姓一氏非但迂腐,更对自己对家族毫无裨益。何况,傅山所处的时代,康熙皇帝还算有作为的君主,看得开些,放下架子与新政权合作,百姓所得好处岂不是更多?

新近,著名作家王跃文在《大清相国》就有这样的观点。《大清相国》主人公并非傅山,而是清初名相陈廷敬,傅山只是作为陈廷敬陪衬出现的。陈廷敬以沉稳干练、识大体顾大局而称誉官场,相比较下,傅山的气节就显得有点狭隘。在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是以下这段:

……月媛说:“您随我家老爷进京却不肯见皇上,皇上更加大为光火,说不定还要治他的罪。我就不明白,您读了几年圣贤书,怎么就这么大的架子呢?”

月媛这段话劈头盖脸,说得傅山眼睛都睁不开,忙道:“夫人切莫误会!贫道也很敬重廷敬,才答应他进京;可贫道不想见皇上,不愿应试博学鸿词,这是贫道气节所在!”

月媛听着就来了气:“什么气节!您祖宗生在宋朝、元朝,到了明朝他们就不要活了!您祖宗要是也像您这么迂腐,早就没您这个道士了!老天让你生在明朝,您就生为明朝人,死为明朝鬼。您要是生在清朝呢?您就躲在娘肚子里不出来?”

傅山暗叹自己诗书满腹,在这位妇道人家面前却开不了口。

月媛又道:“按傅山先生讲的忠孝节义,我们和清朝都不共戴天,百姓都钻到地底下去?都搬到桃花源去?再说了,百姓若都去当和尚、做道士,也是对祖宗不孝啊!没有孝,哪来忠?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凡是违背人之常情的胡言乱语,都是假仁假义!”傅山无言以对,只好不停地摇头。月媛却更是盛气逼人:“您要讲您的气节也罢,可您却害了我家老爷这样一个好官,害了我的家人,你的仁、您的义,又在哪里?”

傅山仰天长叹,朝月媛长揖道:“夫人请息怒!贫道随廷敬进宫便是!”

这些话似乎很在理,在书中的傅山也好像真的“开不了口”了。但真实的傅山可能会这样便听从一个妇人吗?气节的问题,真是一个此一时,彼一时的问题吗?

天地正气自有根

「傅山不出仕,不与新政权妥协,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缘于其超前的思想境界」

读书所为何来?你若要拿这问题去问一个古人,那么很可能,他给你的回答是“博学明理”,博学自然是使学问广博,而这个“理”,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忠孝”,连金庸笔下目空一切,视世俗礼法为无物的黄药师都会郑重地说“忠孝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更何况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的傅山呢?山西大学哲学系教授魏宗禹先生提醒我们:“认知历史要站在当时的环境中去理解。”

忠孝在古代社会里,并不单纯是道德说教,不单纯是统治者愚民的手段,而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体制下,只有社会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忠孝正是在精神层面上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士大夫们作为文明文化的传承者,不论时事怎么变幻,尽管力量微弱,都必须坚守着这一点点道义的火光。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尽管会出于利害的理解认同某些人的选择,比如五代时冯道先后事四姓十君,虽然他在中原流离的局面下维系了中原文化,但依然不得不说,这是他们道德上的污点,更不用说那些在强权下投降,掉转枪头杀害自己同胞的人。

即使从傅山先生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傅山先生的选择依然有其正当的理由。魏宗禹先生认为:明朝覆灭固然有政治黑暗、官员腐败的原因,但天灾人祸外族侵略合力造成此结果,也是历史事实———天灾,致使遍地饥荒,民不聊生,所以李自成揭竿起义;人祸,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将满族侵略者带进了山海关。加上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俭为人虽刚愎自用,遇事优柔寡断,但在明诸帝中,他尚能勤俭勤政,只是大势所趋,独木难支而已。所以,在知识阶层和下层群众中,他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情。明亡以后,人们思念前朝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虽然认为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但斯时斯人却没有这样的胸怀,“夷狄之有君也,不若诸夏之亡也”的观念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中。在傅山眼中,满族就是侵略者,他们进关南下,给中原大地造成的灾祸罄竹难书,面对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中死难后的累累尸骨,怀着莫大痛苦和仇恨的傅山,怎么可能在几年、十几年后就与新政权妥协并为之服务?《大清相国》中陈廷敬,明亡时不过是七岁不晓事的孩童,学成后清朝定鼎已多年,在新政权下出仕做官,并为百姓造福理所当然,不仅他没有道德上的顾虑,我们也无需非议,甚至会为山西出了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而高兴自豪,但我们似乎不能以此为理由要求傅山先生也这样做,我们必须对傅山这点孤忠甚至是“愚忠”保持绝大的敬意,并相信,中华文明能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像傅山先生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一种执著精神。

近年来,更有论者指出,晚明的社会思潮非常开放,出现了许多激进的思想家,他们对千年的专制制度都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认为君主制是造成社会苦难的根源。作为其中最为杰出的一员,傅山的反专制声音同样振聋发聩,他曾说过,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也说过,市井贱夫可平治天下。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质疑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试想一下,在这样先进思想的支配下,傅山事实上已经不可能服务于任何一个皇帝,不管是朱姓也好,是李姓也罢,是汉族也好,是满族也罢。用魏宗禹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芽!”

傅山先生的气节,无论是源于国仇家恨还是源于他超前的思想境界,都可称得上是一种道德上的典范,400年后,仍应受到我们推崇与尊重,因为这已成为传统文化和历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部分。


TAG: 传奇 傅山 忠义 傅松侨 气节


顶:15 踩:1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3.15 (5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3.09 (109次打分)
【已经有31人表态】
10票
感动
8票
高兴
13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