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销推动汾酒大复兴的成功实践
2011年6月18日,汾酒集团借助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汾酒惟一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白酒品牌甲等大奖章95周年纪念大会。由此,引发了社会关于企业诚信经营话题的思考和热议。事实上,近两年来,汾酒集团已成功策划了多起像此般轰动业内、影响全国的营销事件,不仅大大提升了汾酒的社会价值,更逐步树起汾酒文化在中国酒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余锦泉 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汾酒在全国的排名连年下滑,这朵让山西人引以为荣的“杏花”失去了昔日的明艳。如何让千年“杏花”绽放新颜?2009年10月,汾酒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汾酒人在差距中警醒,在困境中奋起,书写了两年再造一个新汾酒的传奇。
据统计,2011年,该集团销售收入突破78亿元,比2009年的37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实现利税、利润总额也分别较两年前实现翻番。这一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无论在全国白酒业还是在省属企业中均位居前列,树起了汾酒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杏花”再次摇曳生姿,背后靠的是什么做支撑?初春时节,我们走进酒都,深入探访,找到了答案:其中的成因固然有很多,而创新营销模式、舞起市场“龙头”,无疑是汾酒集团在再铸辉煌之路上铿锵而行的最大助推力之一。
以文化复兴引领汾酒的全面复兴
毋庸置疑,有着1500年酿造史的汾酒,在文化、质量、品牌、工艺等方面均具有业内公认的优势,但如何才能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汾酒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了回答:大打文化营销牌,以此引领汾酒的全面复兴。
理由如下:其一,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这意味着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打好文化牌至关重要。其二,中华文脉在儒家,中华酒脉在汾酒,文化恰恰是纵贯千年的汾酒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其三,汾酒的种种优势从本质上讲都是文化优势的一个方面,抓住文化优势也就抓住了汾酒优势的核心。
的确如此,打开汾酒的历史就打开了一部灿烂辉煌的中华白酒史:1500年前,汾酒就作为宫廷御酒备受北齐武成帝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明清时期,汾酒、竹叶青酒伴随着晋商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大奖章,扬名海内外;民国时期,汾酒创造了包括注册第一枚白酒商标在内的十个行业第一,被誉为中国白酒的品牌先驱;新中国成立后,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在历次评比中,5次蝉联国家名酒称号;2006年,杏花村汾酒酿造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仅如此,千百年来,在众多文人墨客笔下,对汾酒的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在这些作品的海洋中,洋溢着千年汾酒独有的芳香,也构成了汾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汾酒深邃的文化魅力更加深入人心,该集团积极开展文化营销活动。相继在北京举办了汾酒惟一荣获巴拿马品牌甲等大奖章95周年纪念大会、“汾酒·新中国第一国宴用酒62周年”纪念大会等大型活动,引发了社会关于“诚信企业做诚信宣传,诚信经营促社会和谐”的热议。通过举办汾酒公益基金会成立大会、山西省金秋高校公益助学等系列活动,展示了汾酒诚信、责任、儒雅的品牌形象。
一方面展示汾酒文化资源,一方面致力从汾酒酒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三个角度对汾酒文化再度挖掘、凝练和提升,并以创新精神为其注入时代元素。2010年初,汾酒集团第一部大型文化丛书《杏花村诗书画文选》甫一亮相,立即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称赞。“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中国酒魂”“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传承中华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个新战略定位的提出,都在白酒界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还决定2015年在山西举办世界酒文化博览会。业内惊呼:汾酒人不仅在酿酒,更在酿“文化”。
文化力快速转化成了品牌力、市场力、影响力。2009年汾酒没有一个亿元以上规模的省外市场,而2011年达到了5个,省外与省内的销售比例也由3∶7发展为4∶6。“杏花村”品牌价值蹿至65.49亿元,较2009年的44.88亿元增加20.61亿元,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本土品牌之一。
用深度营销助推汾酒再铸新辉煌
“汾酒无营销”,这一曾在中国白酒业广为流传的说法,一度让汾酒人尴尬不已。
2009年底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通过事件营销、文化之旅、冠名赞助、慰问拜访、品鉴会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而又收效颇丰的“组合拳”,以一次次有力的实际行动颠覆了这一业内的传统看法。
汾酒人不会忘记,为了让汾酒能够昂首阔步走出去,集团全体领导人人自己率先走出去。去年,公司主要领导分头参加了在广州、昆明、大连、衡阳等地举办的汾酒、竹叶青酒大型品牌推介、品鉴活动。与此同时,公司高层还主动走进各大军区、重点央企、北戴河中央国家机关疗养院等开展慰问、公关活动,今年元旦之际,他们又专程赴京看望慰问了在京的山西籍老干部。借助这些平台,汾酒集团倾力传播汾酒文化,推介汾酒品牌,成为开创汾酒营销新局面的重要支撑。
市场部的成立是汾酒集团大力创新营销体制,加强深度营销的一记精彩手笔。新组建的市场部负责对整个集团酒类产品的包装设计、品牌规划、市场策划、投入策略等进行专门管理。甫一亮相,该部门就科学规划出了汾酒国藏、青花、老白汾系列和竹叶青酒国酿、精酿、特酿系列的产品线,使得公司产品线进一步明晰,价格体系更加合理,为提升汾酒集团品牌核心价值,使品牌运营更加规范化、管理更加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维护省内外市场,汾酒集团将原有的一支营销队伍扩展为汾酒和竹叶青两个专业销售公司,营销人员由100余人增长到600余人、短期内还将突破千人。“汾酒集团的营销人员,要持续提高谋篇布局、形势研判、文化营销、渠道建设、价格管控、团队建设、市场维护以及掌控重点终端等八种能力。”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在上任之初,就给营销团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殷切期望。
据统计,汾酒集团营销队伍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为了尽早把这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营销人员培养成在市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兵强将,汾酒集团把国内顶级营销专家“请进来”,对公司营销人员进行面对面辅导,仅此一项花费达数百万元。
悄然间,汾酒营销队伍大跨越大发展的思想动能得到集聚,干事创业的激情迸发而出。近两年,汾酒、竹叶青两大销售公司与国内知名营销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合作,营销能力和质量都得到有效提升;创新方式、精心策划、善于利用优质媒介为自己造势,使集团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得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传播。他们通过终端营销模式的成功运营,对处于成长期的河南、天津、山东、陕西等省外重点市场进行借鉴复制,努力使这些区域成为继本省市场之后的第二批重点市场。同时,以中高档产品为卖点,突出加大北京等其他潜力市场的建设和拓展
两年来,汾酒集团营销团队力量的加强及销售策略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汾酒集团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的提升。值得欣喜的是,竹叶青酒营销公司独立运行仅一年时间,2011年销售收入便突破3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较2010年增长87.5%,这一销售增长率系国内保健酒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以上。“明年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打造百亿汾酒的战略新高度,把原定2015年的销售目标提前三年完成,这将是汾酒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去年12月8日,在汾酒集团举行的实现百亿目标专家研讨会上,董事长李秋喜的这一席话标志着汾酒集团吹响了提前实现百亿目标的进军号角。目标明确,关键在干。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营销战略必将有力推动汾酒事业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