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的温润酒杯
谈到今天的山西,你会想起什么?
煤、矿难、悍马、煤老板,还有吗?
在山西,以煤为主的经济已经让五百年晋商文化迅速陨落,只留下一个个深宅大院。
多年前,学者余秋雨写过一篇《抱愧山西》,他讲到了自己对山西的无知,他感慨,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中国文化对晋商的轻视,是中国文人的失职。但为什么会有这种失职?他把问题留给了我们。
平遥,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一圈高大的城墙把城市围在当中,城墙的背后是一条条狭窄但排列整齐的街巷,街巷的两旁大片大片分布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直到今天,这座县城中处处可见传统中国的影子。
晋商和票号,幸存的城墙和明清建筑,已成为平遥的符号。小小一座古城,一会就逛完了,走路也就两小时,不小心就出了城。老式的街道,老式的铺面,卖生活日用品,食物、玩具、布鞋……从那些幽暗的铺面深处,飘散出古城特有的气味,一种年深日久的芜杂和混浊,又清冷又温暖,又寂寥又热闹,奇怪的吸引你又拒绝你。
难以想象,这个地处晋中平原,汾河河谷腹地的小城,曾无比富庶,那富裕的下面平遥是怎样一副模样?
去山西前,一个山西朋友对我说,你一定要去双林寺,不去会后悔啊,那里有中国第一帅哥韦驮啊……
听得让人耳朵起茧子,可他还是说。
等到去了,才感慨此行不虚。双林寺的塑像真美。屋檐也美,美得想留下来,如果美也能成为一种救赎的话。
在千佛殿,殿内门两侧有30多尊栩栩如生的人物像。这叫供养人像。管理寺庙的工作人员说,在双林寺,千百年来,有许多供养人因一心向佛,在生前或去世后,被雕塑成像,陈列于寺内。这些供养人大多有真名真姓,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普通百姓。殿门后面,两尊与真人一般的塑像,便是当地的一对夫妻,叫牛普林和冯妙喜。两尊塑像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双林寺内的韦驮也确实传神。高大威武,形如S,力量贯注于全身,虽为泥塑,却似乎能让人看见衣冠铠甲下贲张的筋肉。他挺胸收腹、衣带飞舞,战袍随风而动,气势逼人;躯体如同一张拉满的弓,腹部绷紧的铠甲,仿佛稍一用力,就会被他撑破。果然是中国第一帅哥!
双林寺的观音有意思。千佛殿内的自在观音都不像其他的寺庙的观音那样正襟危坐或者站立着,而是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莲叶,完全是无拘无束、悠闲自在的模样。
看菩萨的脸,看佛祖的脸。他们的脸好安静啊,双林寺好安静啊,安静地让心灵的尘埃也静下来,坐在那个地方,彼此看着,勿需多说。
离开平遥,去了王家大院。它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边十二公里的静升村,一个不显山亮眼的黄土高坡边,抬眼是逶迤向上伸展的建筑群,院连院,房挨房,气势宏大。
说王家大院是晋商群体杰出的代表,不为过,它浓缩了文化的本原。类似“诗书传家”的匾额处处可见,王家大院正门上方正中有小横匾一块,上刻“俾酒戬毂”四个楷书大字。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俾尔戬谷”,寓意为和善美好,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各院木雕石刻画,说的都是上进孝敬尊贤故事,门楣楹联、堂前屏风等建筑细部均透出了儒家精神中“诚信”、“树德”、“修身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传统文化。小孩子有书塾,中青年有书院。“先祖先贤成由勤俭败由奢岂敢相忘,后世后学幼党教养老当敬首在言行”,王家大院的一幅对联提醒着中国文化及智慧道德,在这里被仰慕并遵从。
而养正书塾也有一对联,“偶得古人精册较胜春风在庭,染成绿萼初华好觉暗香入室”,今天读来,仍有感染力!
据说,王家大院解放后分给了贫下中农居住,有人拿了红旗小轿车,去养正书塾要换那石雕大门,院里人们坚决不换,这件宝贝得以保留,成了王家尚文的又一佐证。
“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王家大院精美绝伦的石雕、木雕精品随处可见。刻翠竹,以喻气节;雕苍松,象征多寿;瓶中月季,四季平安;牡丹芙蓉,荣华富贵;梅花喜鹊,喜上眉梢。狮子可以避邪,大象就是吉祥,双鹿路路通顺,两猴辈辈封侯。有人物故事,有神话传说;也有将朱子家训书之以碑,还有将程子四箴雕之于石。
山西商人把理想寄托到这一石一木中,他们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汇到家居建筑生活中,又纳入到经商的范畴中来,有些观念经过改造,甚至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主导思想。
一谈晋商,认为很多挣钱的都是煤老板,没什么文化,其实山西以前不是这样。山西人总是选择最优秀的子弟去经商,商人在家里必须有私塾、学堂。在一般人眼里,商人好像就是投机取巧,无商不奸。但山西商人不是,他们把农民身上的淳朴,和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道义感,移到了商业文明当中来。
那么,今天的中国商人能从晋商身上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