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比煤炭更有价——山西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共2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09年11月18日 00:29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中从未断裂而代代承传的地区。山西以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人所景仰,一度时期却成为一个以“煤”为象征的中部落后省份。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目标,山西文化产业终于进入自醒阶段,开始向世界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潜力。

  一、山西文化旅游逐渐强势崛起。山西山岳峻峭,物华天宝。有不可移动文物3.5万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71处,占全国总数的11.5%,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长期以来,我们却固守煤炭资源,而没有看到同时也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在新世纪初,省委、省政府确定了要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

  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魅力十足的文化活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21世纪文化产业论坛、五台山佛教艺术节与五台山论坛、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全球华人祭后土祠、洪洞大槐树下移民祭祖等一系列强势文化活动,使山西文化影响力迅速扩张。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走西口》等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兴起了“山西民居文化游”热。目前,我省挖掘1000多处文化旅游景点,其中正式开放的有 200多处。精心打造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觅祖、太行风光、沿黄风情、红色经典等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云冈石窟、五台山两个5A级旅游区为代表的A级旅游区集群,皇城相府、王家大院被评为全国知名商标。

  旅游业生产总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的旅游产业的五项指标继续保持了持续、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在全国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13位,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我省入境旅游接待预计将达到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海外旅游创汇将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国内旅游接待将达到9850万人次,同比增长5%,国内旅游收入将实现858.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79.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崛起让人们看到:这些自然美景、历史文物、革命史迹,不仅构成了绿色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立体旅游资源,而且凸显了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势。

  二、山西地域文化品牌蜚声国内外。

  在历史上,山西民歌、山西锣鼓、关公文化,都是山西文化的代名词;五台山、云冈石窟,也都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推出的《黄河一方土》《黄河儿女情》等大型歌舞作品,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并走出国门,市场前景看好。

  省委、省政府确立文化强省战略以来,山西人更加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一系列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开启沟通世界的窗口。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就是山西人打造文化品牌的一个成功范例。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荣获具有50年历史的国际节庆活动权威认证机构——国际节庆协会(IFEA)颁发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奖”称号。如今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成为山西一张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化名片。再如每年一个主题的“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从整体上塑造了山西的文化形象,增强了山西的文化魅力,使山西的文化享誉京、沪、穗,远播港、澳、台,成为山西文化艺术产业的品牌。还有晋商文化更是山西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一个又一个揭示晋商内蕴的文化精品,如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走西口》、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人文电视专题片《晋商》等作品,把晋商敏锐应变、艰苦创业、忠于社稷、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宣传到了全国。

  目前,山西正在围绕血脉相承的根祖文化,打造“华夏之根”文化品牌;围绕撼天动地的黄河文化,打造“黄河之魂”文化品牌;围绕震悟大千的佛教文化,打造“佛教圣地”文化品牌;围绕汇通天下的晋商文化,打造“晋商家园”文化品牌;围绕弥足珍贵的古建文化,打造“古建瑰宝”文化品牌;围绕金戈铁马的边塞文化,打造“边塞风情”文化品牌;围绕忠义仁勇的关公文化,打造“关公故里”文化品牌;围绕血火浇铸的抗战史诗,打造 “抗战文化”品牌。随着上述八大文化品牌的打造,山西的文化形象将进一步走向世界。

  三、山西文学影视作品放射异彩。山西人杰地灵,历史上就是出产文化精品的地域。山西曾被人们称为文学大省,形成过人人皆知的“山药蛋派”小说、 “晋军”诗歌、“黄河歌舞”等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曾被称为“是三幅农村中发生的伟大变革的庄严美妙的图画”。孙谦的《伤疤的故事》、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马烽与西戎共同创作的《扑不灭的火焰》、胡正的《汾水长流》等电影,在同时期的作品里较好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迁。

  为了鼓励全省作家创作优秀文学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和繁荣,我省恢复了中断20年的“赵树理文学奖”评选。张平的《国家干部》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王祥夫短篇小说《上边》和赵瑜的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现实意义的文化精品也相继出台。2004年4月27日首演的话剧《立秋》,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戏剧类唯一特等奖。舞剧《一把酸枣》与《立秋》,双双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戏剧类优秀作品奖。新编京剧《走西口》、新编晋剧《边城罢剑》《傅山进京》、上党梆子《赵树理》、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等具有原创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部部走红,舞台盛演不衰,银幕荧屏热播。《八路军》《乔家大院》《走西口》《赵树理》《吕梁英雄传》《喜耕田的故事》《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天网》等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播出数量名列前茅。大型人文电视专题片《晋商》,在央视轮番播出后,产生了巨大反响,并获得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暖春》《暖情》《暖秋》“暖系列三部曲”,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及提名奖。《生死托付》《王长喜来了》,分别捧回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数字电影奖。太原电视台摄制的文化电视专题片《汉字宫》,参加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入选“最佳电视系列片创意奖”。长治市投拍的动画片《精卫填海》,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 “美猴奖”。这一系列文化精品,有效地塑造了山西良好的文化形象,增强了山西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山西文化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奠基,但由于我省经济相对落后,文化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的状况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十五”时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型骨干文体设施项目——山西大剧院和山西图书馆新馆两项省级文化重点工程,分别于2008年7月和8月正式开工建设,两项省级文化重点工程总投资11.4亿元。各市、县也积极规划和建设与当地城镇规模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如县一级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兴建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中心或影剧院,扶持一个剧团,每个乡要建成一个综合文化站,每个村要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一大批市、县、乡级文化设施得以新建或改扩建。

  为加快太行山、晋西北革命老区文化建设,省委、省政府为这两个老区59个县的每个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助10万元,每个村文化室补助5000元的文化活动器材。2006年底,首批“两区”文化站建设资金下达,从而拉开了全省“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序幕。随着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6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山西文化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文化这种“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在山西发展中确立了它的重要位置。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省GDP比重2.9%。按照山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预计,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3%以上,到2015年将达到5%。山西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崭露头角,山西文化产业的强势发展,给“煤炭山西”添加上了“文化山西”的基因。山西文化——一个比山西煤炭更富有、更有价值的“金矿”正在被开掘。




顶:12 踩:7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3.21 (2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3.08 (74次打分)
【已经有36人表态】
7票
感动
7票
高兴
22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