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调研行——榆社篇
借后发优势 谋“绿色”跨越
众所周知,榆社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曾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腹地。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榆社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逐渐落后,在199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由于华能榆社电厂等企业的拉动,榆社被转为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但是200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刚刚出现好转的榆社经济又是沉重一击,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或处于低位运行,全县的GDP和财政收入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面对这些困难,榆社的发展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方向和出路在哪里?这成为近年来留给历届榆社县委、县政府的一道沉甸甸的时代课题。
就在榆社全县上下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解决自身发展难题而不懈努力时,2010年年底,国家正式宣布山西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1年年初,晋中市又提出了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发展战略。这两大战略的提出,为榆社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了抢抓机遇,实现赶超跨越,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对榆社全县的发展条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一方面,榆社作为省级贫困县,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过去工业不发达,才保持了榆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这又为榆社实现“绿色”跨越提供了初始条件。因此,榆社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开创出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绿色”跨越之路。围绕这一思路,榆社县以低碳转型、跨越崛起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富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为战略,以建设山西中部富有活力与特色的生态农业区、新型工业区、休闲旅游区为总目标,积极推动工业的生态化转型,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十二五”末全县经济总量翻一番,建设富民强县和谐榆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技改创新 推进工业转型
技术改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001年,榆社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形成了企业增效、产业升级、工业转型、生态优化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积极帮助榆化、广生等骨干企业克服电煤、原盐、电石、明胶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一路走低等困难的同时,持之以恒地引导和推进企业进行技改创新。经过技术改造,榆化公司“双20”万吨氯碱项目于7月复产试运行,产能逐步提升;广生公司6条高端植物胶囊生产线投入运行,产量大幅提高,实现利税同比增长74.3%;美岳、永泰等中小企业也实现了扩规上档,正在稳健发展。二是大力扶持特色产业的技术提升。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特色产业项目争相上马。县保温材料厂新材料建设项目投产运行,主力阿胶公司阿胶功能食品项目、五福农产品公司杂粮加工项目及山西锻烧高岭土公司高纯度合成堇青石项目进展顺利。通过技改创新,2011年榆社全县万元GDP能耗降幅达到了3.5%。企业竞争力也因此不断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为榆社实现“绿色”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发挥生态优势 推动特色农业
青山环抱、绿水长流……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榆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先天优势。今年以来,榆社紧紧围绕这一优势,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和建设都市人“生态厨房”的发展目标,扎实推进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笨鸡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榆社地处山区,拥有山区特定的自然资源,发展笨鸡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而笨鸡的饲养方式恰恰就是以山地自由放养为主,同时产出无任何污染的“绿色”鸡蛋。因此近年来在政府资金、政策的扶持和带动下,榆社笨鸡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榆社“笨蛋”在市场上也日渐走俏。为了进一步壮大笨鸡养殖业,发展生态农业,2011年榆社制定了“扩张规模、唱响品牌、完善链条”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榆社笨鸡养殖业发展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已新增笨鸡42.3万只,笨鸡饲养量达到126.5万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种植业结构日趋优化。榆社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气候温差较大、土壤优良的生态优势。近年来,榆社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为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向优质、绿色、特色转变创造了条件。2011年榆社全年新发展设施蔬菜1023亩,累计达到2843亩;新发展干果经济林8000亩、竹柳7000亩、绿化造林1.8万亩。同时,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新技术被广泛推广和应用。玉米密植早熟增产技术、玉米配方施肥技术、玉米病虫综合防控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等一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重大农业技术措施得到了较好推广应用。二是高产优质品种被大量引入。全年共新引进玉米等作物新品种67个,蔬菜新品种35个。种植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而且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使榆社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榆社利用其独有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不但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为其实现“绿色”跨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坚持“错位发展” 做强旅游产业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风光是榆社现阶段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的一张王牌。首先,从气候条件上说,榆社境内工业污染少,空气质量好,再加上周围森林覆盖率较高,俨然一座天然氧吧。其次,从地形地貌上说,榆社位于太行山西翼,境内山峦叠嶂、沟壑交错,有许多适宜休闲登临、远足野营的地方。第三,榆社是浊漳河源头,县域内河川溪流众多,河谷幽静,生态良好,空气清新,远离喧嚣的都市,是现代人放松心情、修身养性的难得去处。特别是境内有山西第二大水面的云竹湖,以及双峰水库、赤土水库等人工湖泊,为干旱少水的北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垂钓、水上运动、户外休闲旅游等天然场所。
为了用好手中的这张牌,招徕更多的游客,快速壮大旅游产业,榆社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自身资源特色和周边市县旅游业的状态后,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错位”发展的思路,即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在晋中乃至全省,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主导地位,而相对缺乏自然旅游资源。从榆社周边的情况来看,榆次、太谷、祁县都是以晋商文化旅游为主;左权、武乡则以红色旅游为主,唯独缺少自然旅游资源。而榆社独特、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正与周边各县的晋商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形成了互补。而且从长远来看,生态休闲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它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要,也可使人们在生态环境的自然和宁静中放松自己。因此,榆社的生态休闲旅游具有巨大潜力。2011年,榆社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和第三届环云竹湖自行车嘉年华等系列低碳赛事活动;论证完成了云竹湖景区航空主题公园项目规划;与香港荣氏集团达成投资25亿元开发云竹湖休闲度假村的意向;同时,还积极谋划双峰水库旅游开发。通过“错位”发展,榆社生态旅游产业的“蛋糕”不断做大,旅游业低耗能、高产值的优点不断凸显,成为其实现“绿色”跨越的新引擎。未来,榆社还将继续办好云竹湖休闲旅游垂钓节和环云竹湖自行车赛事,并深入挖掘整理化石文化和霸王鞭舞蹈等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创作一批地域特色鲜明、适合游客观赏的演艺节目和文化产品,努力打造出一批过得硬、叫得响、有特色的榆社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很快,随着邢汾高速的通车,榆社的区位交通优势也会进一步加强,为此榆社还将加大与周边市、县合作,推出一系列整合生态休闲游、晋商大院文化游、太行红色旅游的旅游精品线路。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造宜居县城
如今,走在榆社的街道上,你会欣喜地发现,马路更宽了,路灯更亮了,公园绿地面积更大了,一座座崭新的商品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而这些都得益于榆社县委、县政府“十二五”开局“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富有山水生态和地方文化特色宜居城市”的发展理念。
在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积极按照“东进、北扩、西升、南限、中改”方针,进行城镇的总体规划设计,加快旧城改造。东进,即推进县城向仪川河东部扩展。实施东升街向东延伸、凤台路向北延伸。北扩,主要项目是积极申报实施太邢线榆社县城过境段改线项目,实施太邢街改扩建、延伸华榆路、漳源大道,推动县城整体向北扩展。西升,利用漳源大道、滨河公园良好环境,建设一批高标准、高品位的标志性工程。南限,从人居安全角度考虑,严格限制发展河南街桥以南的城市建设。中改,对县城中部旧城道路、街道和棚户区实施规划改造,使中部旧城改造与东进、北扩、西升工程建设统筹协调、相得益彰。
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今年榆社总投资1.15亿元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仪川小区一期工程全部完工,500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迎春路一期改造工程竣工运行,污水管网铺设完毕,延伸供热管网1000多米,新增供热面积2万平方米,全面改造5条小街小巷,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另外,加大农村公路养管投入,完成榆洪线6公里铺油改造及附属设施完善工程、21.1公里道路修复完善工程,南河底桥工程完工投用,峡口——河峪公路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云竹、河峪、郭郊、北寨、箕城、社城六个乡镇客运站运营工作业已全面启动,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城市功能的日臻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榆社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加速了榆社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榆社在“十二五”建设山水生态和地方文化特色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发展的“绿色”跨越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回望“十一五”,榆社县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的挑战,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补欠账、蓄后劲,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团结奋进的榆社人又以果敢的睿智和超前的思维,吹响了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集结号”,一幅借后发优势、谋“绿色”跨越的崭新画卷已经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