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金色飘带”奏响当代牧歌
初冬的朔州大地上,一栋栋标准化暖棚随处可见,一处处规模化养殖小区羊肥牛壮。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核心区、全国生态畜牧基地,实施畜牧经济领头雁工程,山西朔州正在谱写“畜”势腾飞的当代牧歌。
“启动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出现了像山阴、怀仁、平鲁这样的奶牛大县、肉羊强县、牧草大县。”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说,“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以工补农的同时,我们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黄金产业带上的“黄金项目”
朔州位于北纬39度至北纬40度,是草食畜牧业的黄金产业带,是山西省优势奶牛和肉羊主产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朔州凭借独特的资源条件、坚实的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畜牧经济领头雁工程,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核心区。
占地3200亩的恒天然牧场群,总投资15亿元。10月12日,第一批10392头带犊新西兰的荷斯坦奶牛陆续运抵应县牧场,标志着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在中国建立的第二大牧场群已经进入到了生产准备阶段。据测算,牧场群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鲜奶20万吨,创收10亿元,同时可为当地农民提供优种奶牛5000头。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启动后,朔州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区)624个,其中奶牛园区225个,肉羊园区323个,全市80%的奶牛和65%的肉羊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牛羊粪便做肥料,周围的盐碱滩都改造成了牧草基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农民腰包也鼓了。
养殖散户的群体转身
南小寨90%以上是盐碱地,家家户户都养羊,可是养了50多年,真正致富的人却没几个。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启动以来,南小寨被列为肉羊育肥屠宰产业的中心区,构筑园区化发展的现代养殖模式,形成从养殖、屠宰、羊产品加工到羊皮羊毛生产的羊产业化体系,人均年养羊收入在6万元左右。30年前嫁到南小寨村的赵秀莲,现在干起了精细的羊绒加工。如今作为瑞誉畜产品公司董事长的她向记者介绍:“这是100%的纯羊绒,像这样一床被子,在市场上卖1900元,整这个羊绒产业今年保守能挣500多万元。”
在金艺羔羊科技繁育专业合作社里,董事长武雄介绍说:“现在这圈舍里的羊是澳大利亚杜泊尔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的后代,通过这样的选育,把它逐步变成优良品种,每只羊的纯收入能增加150元左右。”武雄带着村里140家养殖户从家庭散养发展到现代化舍养,两万亩的园区每年出栏量达8万多只。去年每个村民在羊身上赚了10万元,眼下他们正张罗着建一座羊博物馆。
从由农转牧到以牧为主
李宝发是山阴县驿泽奶牛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每年冬天,1200多头奶牛的口粮是他最发愁的事儿。不过今年冬天他不用发愁了,目前他青贮饲草近1500吨。
青贮饲料就是每年8月底,将草玉米连秆带穗一起收割后,通过青储窖发酵贮藏,成为牛羊最爱吃的高营养饲料。自从奶牛园区在这里建成之后,周围农田就开始大面积地种这种草玉米。一位农民说:“我们这都是盐碱地,以前种地不打粮,现在我们就种草玉米。这种玉米全株收割,养牛户、牧场来收购,比以前多赚百十块钱。另外,冬天一到还能到附近的牛场打打工,再挣一笔工资。”
打造核心区,争当领头雁工程,以牧为主的思路使畜牧业在朔州迅速发展。朔州市市长李海渊说:“下一步主要发展我们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奶牛、肉羊、肉牛、种草、畜产品加工,达到主导产业占全区产值的一半以上,争当雁门关区的领头雁。”
随着这一战略的纵深推进,“雁门肥羊”“古城牛奶”等一批畜产品享誉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现代化养殖企业。由农转牧,以牧为主,如今的朔州生态畜牧区已成为山西畜牧业一张耀眼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