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转移 山西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之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初步规划将我省大同市纳入此列之后,山西省政府立刻意识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将给山西经济发展带来契机。5月9日和5月14日,山西派出由王一新副省长带队的代表团接连与天津和北京相关部门举行了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会。
王一新在与北京进行的晋京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会上指出,举办本次产业协同发展对接会,一是为深入推进落实好两省市在去年签署的《关于深化落实的实施意见》和相关专项协议;二是以实际行动表达山西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迫切愿望;三是在首都功能疏解中积极主动作为,全力支持首都城市功能调整升级。通过产业对接,在京津冀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中,实现错位发展、错层发展,促进晋京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京津冀一直是山西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副教授王丽荣曾就“山西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转型发展”进行过相关课题研究。她告诉记者,通过对近年来的投资资金来源进行分析,山西承接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最多,大约占到总投资40%还要多,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再就是珠三角。从这一趋势也可以看出,京津冀一直是山西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
天津山西商会会长张世伦认为,山西、天津同属环渤海地区,一方能源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一方是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条件。近年来,晋津两地互动交流频繁,在各个层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2013年5月,两地政府签署了进一步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决定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目前,两地能源、物流合作紧密有力,天津煤炭需求量的80%以上来自山西,山西出口货值的60%以上从天津港出海,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记者了解,在晋津与晋京的两次对接会上,山西派出的代表团阵容强大,这也显示了山西省政府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决心。
5月9日,在与天津的对接会上,由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带领山西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等八个省直部门和太原、大同、朔州、忻州等七个市的有关负责人,与天津市各对口部门和80多家市属企业、行业协会、商协会及会员企业进行主动对接。
张世伦告诉记者,晋津对接会上天津有100多家企业参与了座谈,天津山西商会会员企业就有50多家。会员企业与山西的8个市、26个县进行了投资项目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1个,投资额约20亿人民币。
5月14日,在与北京进行的对接会上,山西派出了相同的阵容。
山西要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北京山西企业商会驻会副会长、执行副秘书长邢秀乔告诉记者,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第三个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且它距离山西比较近,大城市又集中,能够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是山西最现实、最紧迫、也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今年,山西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专门把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次对接会同时也是推动落实晋京签订的《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落实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经济社会合作的指导意见》的具体举措。邢秀乔说,山西在区位、政策和产业上具有明显优势。北京到山西交通非常便利,只有两个多小时车程。同时晋京中间隔了座太行山,使山西具有气候环境上的优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最大的政策优势就是“先行先试”,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转型综改标杆项目的若干优惠政策》。产业优势方面,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了很大成效,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省产业转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在科技创新方面,山西科技创新城筹建工作已正式启动。山西将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飞地经济”、“工厂模式”、“双城记”等模式,加强与北京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商贸服务、新能源、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和衔接。
张世伦对产业转移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如果仅仅从产业转移的角度上来说,天津和山西一样,也在寻求产业转移项目,而且不论从区位优势还是软硬件上来说,天津都比山西有优势。山西此次承接的最终还是京津冀一些企业的产业扩张或者是产业链的延伸。拿天津来说,近几年政府一直要求企业转型发展和走出去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产业转移,不过不是整体而是局部。山西一直以来有能源方面的承接优势,但这些优势近几年已经成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的一个劣势,山西不可能再承接这样的项目。而其他项目比如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电子、物流等对山西来说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天津或者北京的这些项目拿到南方就不是优势项目,但如果拿到山西就是排头兵了。而且这些项目在山西落地后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因此也容易在山西成长和发展。
张世伦认为,目前山西承接优势还有领导层开明重视产业转移发展,最近也颁布了一些政策,这些都为山西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了条件。张世伦说,此次山西对接商会提供的11个项目可以说都不是产业转移项目,不是山西拿着项目让我投,而是企业愿意回家乡投资。四大产业对山西转型至关重要一份由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王海龙撰写的《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中提出,山西省的产业承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但问题也较为突出。
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产业承接的数量少、规模小,产业投向不尽合理。外商直接投资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较少,这不利于山西企业产品档次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山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产业承接缺乏科学性和规划性。山西省各地市及各产业园区间由于长期依靠煤炭资源发展与之相关的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造成资源和成本同质化竞争以及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另外,由于对产业发展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区域间产业同构化现象明显,无法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
3.投资环境改善不明显。一是山西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交通、物流及通信成本较高。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且规模小、竞争力弱,无力为转移企业提供强大支持。二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效率低下,而且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忽视安全商数,导致后续投资建设不能顺利进行。
王海龙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1.完善承接载体的建设。首先,加快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承接载体的建设。建设以太原为核心,辐射周边晋中、吕梁、阳泉、忻州四市的城市圈。在城市圈内部,实现合理的功能分区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其次,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以集中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首先要打造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机制健全、配套服务完备的工业园区,降低转移企业生产成本。再就是加强工业园区特别是特色产业园的建设,做好园区产业规划,在园区内培育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并以此作为园区发展的核心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硬环境方面,加大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某些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实践证明,产业转移对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对于山西省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要抓住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将整个国民经济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王丽荣认为,山西在煤炭开采和黑色金属冶金方面承接优势明显,从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优势非常明显,但从当前转型跨越发展上来看承接作用不会太大,必须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这就需要逆梯度去承接项目,主要是四大产业,分别是化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这几个方面对山西转型至关重要。
据记者了解,在对接会上,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我省重点承接产业的优势,省商务厅负责人介绍了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太原等七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本市重点承接产业和优惠政策。我省将通过“飞地经济”、“工厂模式”、“双城记”等模式,鼓励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科技教育等领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开展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