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走西口传奇-“旅蒙商”兴“晋商”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者:webmaster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08年10月30日 00:20


晋商是明清时期称雄于国内外商界500年之久的强大商业集团。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晋商研究的不断深入,“晋商文化”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瞩目。我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发出了《乔家大院》《立秋》《一把酸枣》等相关文化产业,得到诸多好评。“晋商”文化逐渐成为山西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金字招牌。如何将晋商文化向外拓展,使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我们下一阶段要考虑的目标。近代晋商中的“旅蒙商”文化是在汉蒙人民友好交流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晋商研究成果中,“旅蒙商”对内蒙古乃至蒙古地区商业文化的影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蒙古地区至今还有许多晋商当年的传说、故事、遗迹。大力挖掘内蒙古的晋商文化内涵,对促进晋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编 者

走西口和旅蒙商的崛起

明清两代晋西北地区十年九旱,为了谋生,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三县,雁北的右玉、左云、朔县、平鲁、山阴等县的老百姓,或经杀虎口出长城,或先渡过黄河,再从陕北出关入内蒙古。前后几代人前仆后继,走西口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这条路虽然走得艰难而痛苦,但是,坚韧的山西人依然在路上走出了巨大的希望和无边的财富。大大小小的旅蒙商开始崛起于内蒙古乃至整个蒙古草原。光绪《忻州直隶州志序》卷八“风俗物产篇”附中记载有当时的情况:“我国朝定鼎以来,蒙古慑服,中外一家,二百余年,从未用兵。忻郡之民如出水火而登衽席,休养生息,户口繁孳。乾嘉之间,习于边情者贸易各部落及西北口外各城,有无相通,权其子母,获利倍蓰,忻人不但不受近边之害,转受近边之利,以此致富起家者实多。”

可以说,山西商人不仅是口外地区商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而且也是口外商业发展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清代口外蒙古贸易基本上为“旅蒙商”垄断。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是旅蒙商经营的主要基地之一。在最鼎盛之时,归化城中有旅蒙商四五十家,最负盛名的便是“三大号”——大盛魁、元盛德、天意德。到清朝末年,大盛魁成为口外地区天字第一号商业集团。它经营范围极广“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几乎无所不包;下有善玉川茶庄、天顺泰绸布庄、大盛川票号、裕盛厚钱庄等等,伸展到草原的各个角落。每年的贸易总额达1000万两白银,从业人员最多时达六七千人。另外,在内蒙古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复盛公”的创始人乔贵发在乾隆年间离开山西,到萨拉齐厅一代落脚,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了广盛公票号,即后来复盛公的前身。后来,包头城内共开设复盛公、复盛西、复盛全等19个门面,从业人员四五百人,是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号,为包头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蒙商在内蒙古地区文化生活上的遗迹

         旅蒙商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时至今日,该地区的饮食、娱乐、信仰等诸多方面仍然可见旅蒙商的遗迹。

多伦旧城西南有一座典型的黄河文化艺术建筑伏魔宫,它是旅居多伦的旅蒙商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集资兴建的山西会馆。该馆是多伦地区的晋商进行结社、议事、集会、娱乐的场所。戏楼是其中最为精美的部分。每至喜庆节日,晋商会馆必演戏酬神。“商路即戏路”,凡有晋商会馆的地方,就有山西梆子戏的演出。现在内蒙古流传的剧种主要是北路梆子与二人台,这两种都是山西地道的剧种和民间艺术。北路梆子“生在忻州、代州,红在东西两口”。“东口”即河北的张家口,“西口”即杀虎口以西的长城各关口。北路梆子的名角“水上漂”是五台人,他在内蒙古也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多伦人还特别爱听山西梆子,《十五贯》《算粮登殿》等都是多伦人爱听的曲目。二人台是一种流行在晋、陕、蒙等地区的地方小戏种,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并深受这些地区群众的喜爱。二人台的代表作“走西口”反映的就是贫苦农民逃荒走口外的人口流迁现象。它最早只是些民歌小调,后来被唱到了地摊、庙会以及宴席上,不断地改进,加上简单的道具,化装表演,经过老艺人的传承和加工,渐渐登上戏台参加演出。可以说,二人台是由蒙族人创作曲调、汉族人填上词句发展而成的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在蒙族的民间音乐中,它也被称为“蛮汉调”或“蒙汉调”,是蒙汉两族人民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艺术的见证。

其他方面的影响还有很多,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犹存:比如包头的复盛西巷、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以及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等等。蒙汉人在长期相处、互相学习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即“蒙古方言”。它是以晋西北口音为基础的汉语,语汇读音和语法特点基本保留了晋西北的语言特色。此外,和晋商一样,内蒙古人也把关羽看作是“信”和“义”的化身。

融合晋蒙晋商文化,发展两地旅游事业

在晋商受到世人关注的大背景下,如果晋蒙两省联合起来,从旅蒙商文化入手,继续打造越来越热的晋商文化,一定会实现两省旅游业的双赢。首先,除了上述的晋商会馆之外,内蒙古还有许多旅蒙商遗留的建筑可以进行利用。比如现在呼和浩特德胜街18号宅院,即是旅蒙晋商规模最大的商号大盛魁的总柜;还有位于包头市的财神庙,它是嘉庆十年山西商人选择了包头环境最为优美的地方作为庙址集资修建的,此处也可以与包头其他旅蒙商遗址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开发。

其次,旅蒙商融晋蒙二地饮食所长,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内蒙古地区以“小班馆子”和“大戏馆子”为代表的请客应酬方法,可以说是旅蒙商文化中比较独特的部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恢复作为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另外据记载,清同治年间,旅蒙商大盛魁看到茶、烟销路很好,为了适应蒙民的口味和运输上的便利,自己与茶商、烟商一起制造出了名牌“三九砖茶”和“祥生烟”。而且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定型,颇受蒙民欢迎。蒙晋二省也可以依照配方加以生产,作为礼物或者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择。其他还有电影、电视剧、话剧等诸多宣传旅蒙商的方式,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都可以加以利用。甚至可以与俄罗斯联手,恢复当年晋商的“茶叶之路”,发展境外游。总之,只要安排得当,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色就有更大可控性,有利于景区产品寿命和营销的有效执行。




顶:3 踩: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3.94 (3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6 (97次打分)
【已经有10人表态】
3票
感动
4票
高兴
3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