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民企 打造山西最大复合型大旅游经济产业圈
一五三佳创下多个民营界第一 引领山西民企
在“十一五”期间脱颖而出的介休三佳煤化,在地区民营经济实现多个第一,率先顺应省委省政府能源转型战略方针,积极投身新能源领域,力图打造“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新的领军企业。
创办三佳焦化厂和民营企业合资,闫吉英是介休第一个下海吃螃蟹的人;开发绵山,闫吉英成了山西乃至全国由煤焦转型搞旅游开发的第一人。十五年累积20亿元的精心打造,今日绵山已成为山西的绵山、中国的绵山,其在文化旅游意义上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三佳集团本身。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佳集团和有机硅结缘,并迅速建成了周边省市唯一的有机硅化工企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又一次为三佳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三佳集团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利用做大主业的资金积累,在转型上做大文章,演绎了一个企业转型发展实现华丽转身的精彩故事和丰富内涵。
1983年,闫吉英满怀着致富、干一番事业的激情和雄心,借款700元成立了介休市第一家焦化厂——三佳焦化厂,1990年又利用合资成为山西省民营合资企业——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
十多年间,他风里来雨里去,不怕困难,敢冒风险,持之以恒,发展壮大。所创办的企业现已发展为拥有焦化和旅游两大产业、总资产近40亿元、员工6100余人的高经济效益、高信誉度的大型民营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其中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8100万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上缴税金9012万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上缴税金1.57亿元。
由于他的果断卓识,三佳公司在当地创下了一连串第一:首家创办焦化厂,第一个引进原改良型焦炉技术,第一个实现焦炭出口,第一个成立中外(德)合资公司,第一个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第一个以民营企业的名义开发国有旅游资源,第一个以企业创办“三佳学社”,办大专班,为企业培养重要岗位的科技骨干。
企业发展后,他没有沉醉于企业骄人的业绩,而是为炼焦所带来的污染而忧心忡忡。他决心从源头抓起,全身心投入到环保型、清洁型焦炉的改造中。为实现清洁生产,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优越型企业,三佳公司通过考察确立了清洁生产科技路线。阎吉英亲自挂帅担任技术攻关组长,经过8年的不间断探索和改进,于1996年自主研究成功SJ—96清洁型焦炉,因该炉型投资低、见效快、环保质量高、耗水量小、焦炭质量优、煤种适用性广和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产品备受国际焦炭市场青睐。2002年8月,他领军创立的“SJ-96生产技术”被省环保局、省科技厅列为“山西省清洁型热回收示范工程”。“SJ—96生产技术”经省质监局批准并备案,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炼焦炉企业技术标准“Q/140-000SJ-001-2004”,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焦化技术专家,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多名院士、专家对该炼焦技术进行技术鉴定,结论是:“该生产技术构思独特,工艺配置合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国内外同类生产技术比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符合我国国情,适宜推广应用。”同年,省科技厅制定了《山西省清洁型热回收炼焦技术规范》,并向全省正式颁布。
期间,他下大力气加强综合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建设花园式企业,在全省乡镇企业中率先实现环境治理达标,被评为全国环保先进企业。他本人入选“全球100佳晋商”。
仅仅是在十几年前,绵山还是一座荒凉落寞,少人问津的大山。1940年侵华日军火烧绵山,山上人文景观成为废墟,大片林木被焚。之后的50年里,绵山在与世隔绝中沉寂着,残存的栈道孤悬在山岩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的世界。
介休纵然有许多民营企业家,然而能为一座山的旅游事业投资的人自然屈指可数,而这中间,独有阎吉英对绵山产生了兴趣。他决定开发建设家乡这座蒙尘多年的历史名山。对于这一决定,他有着充足理由:他太了解绵山了,他懂得这座山所凝聚的两千年来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质,他也知道人们对它奇特的山光水色的向往。从情感和道义上他觉得有义务让这座山重新变得光彩照人。而作为成功的企业家,他考虑要回报社会,他说:“是党的富民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使我富起来,我要为家乡父老和国内外游人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休憩和游览环境,也给人民留下一份取之不尽的财富。”三佳公司开发建设绵山,是民营资本盘活国有旅游资产的有益尝试,也是资源型企业投资旅游业,完成绿色转型的成功范本。
绵山的兴盛,不仅让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实现了由“黑”向“绿”的产业转型,而且带动了方圆百里的第三产业发展和百姓增收致富。
闫吉英在全国率先以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的绵山自2000年对外开放以来,也先后获得了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山西省明码标价示范单位、山西省价格诚信单位、山西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山西省旅游服务标准化A级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9月22日,地球理事会联盟年会在绵山举行,颁发给阎吉英“领导才能与成就奖”。
与此同时,阎吉英本人被选为山西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民营企业家、三晋功勋企业家、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突出贡献企业家等。
晋中市旅游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绵山的开发就是在介休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促成了这种结合,当时市政府与三佳公司签订了把绵山风景区转让给三佳公司经营50年的经营合同,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创造环境,三佳公司拥有独立开发经营绵山50年的一切权利。完全的企业经营,完全的市场运作的旅游企业在山西尚属少数,而这正是绵山成功的根本和基础。
绵山开发,同样带动了介休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就业率,改变了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绵山开发过程中,三佳集团坚持做到了“三个优先”,即优先使用当地乡村剩余劳动力,优先安排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优先就地购买建材。“三个优先”明显带动了介休乃至周边的经济发展,对当地就业安置、社会安定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绵山风景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绵山周边11个行政村平均每两户人家就有一人直接或间接为绵山提供服务,绵山开发让这些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记者得到的一组数据表明,绵山的开发带动了介休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自1996年的4.04亿元增长到如今的20多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5%。1995年,整个介休没有一家旅行社,而现在已经发展到10多家;星级酒店从当初的3家发展到现今的14家,其它服务设施完善的宾馆、招待所近20家(不包括绵山8座悬崖宾馆);现在,仅以绵山旅游为主营业务的出租车就超过200辆,而1995年时,全市出租车总量刚刚过百。
对此,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绵山的开发,使介休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尽管目前三产在GDP中的比重并不是特别高,但对于产业结构以煤焦为主的介休来说,则是历史性的跨越。在绵山的强力拉动下,后土庙、秦柏岭、张壁古堡等介休当地的一大批旅游景区也发展迅速,餐饮、酒店等服务业强劲增长,推动了城市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作为一种有着广泛用途和极具延伸发展,且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佳集团和有机硅结了缘,并迅速建成了周边省市唯一的一家有机硅化工企业。勇于创新探索精神又一次为三佳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
2005年,三佳集团董事长闫吉英在北京期间,第一次接触到了有机硅单体及深加工产品,简单了解之后,闫吉英出于职业敏感意识到,这将是三佳又一次重大转型的目标和机遇。之后三佳集团派人到四川、江苏、陕西等省进行了市场考察和调研,又赴内蒙古、陕西考察矿产资源情况,同时,对有机硅及深加工产品的应用范围、国内外市场等情况作了深入调研,最终果断决定上马有机硅。
作为一种有着广泛用途和极具延伸发展,且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有机硅再一次为三佳开辟了发展的新领域。目前,三佳集团有机硅生产已形成了从高品位硅矿、化学硅、有机硅单体到下游深加工产品完善的产业链和产品链。
传统的煤焦主业处于服务新型产业的次要地位,这似乎为山西煤焦企业转型树立了一种新的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在我省众多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以煤为主的资源型民营企业中,三佳集团无疑成了转型发展的领军企业。
正因为如此,在2010年11月初,山西省转型发展巡回观摩团,观摩视察三佳有机硅化工新材料公司后,在晋中地区讲评会上,观摩团对三佳集团的硅化工工业链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要求企业继续往下做,要做大做强。
经过了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度转型,“十二五”期间,三佳集团的发展战略将主要围绕有机硅和绵山文化旅游而展开。在有机硅产业上,坚持“拥有上游产品资源,扩大中游产品规模,延伸下游产品链条”,打造三佳硅化工园区。在完成规划的28万吨/年有机硅产品和30万吨/年深加工产品,硅矿开采量200万吨,化学硅总产量20万吨,高功率石墨电极产量5万吨的同时,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投资1.2亿元成立有机硅研发中心,开发后续更多品种和高投资,谋求更大发展。绵山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0亿元,开发更多文化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物流贸易等,努力打造山西省最大的复合型大旅游经济产业圈,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最大程度挖掘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潜能,提高旅游产业的收入水平,全力将绵山打造成最值的游客消费的景区;争取取得国家5A级景区。
围绕两大产业,规划总投资100亿元,全部完成后三佳集团公司总产值将突破250亿元,利税将达到70亿元。到“十二五”末,我们似乎已看不到三佳集团煤焦产业出身的背景,这一化蛹成蝶式的转型发展模式,对于山西资源型企业的转型跨越发展无疑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