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赢在2008:京城晋商张宝明
传统意义上的晋商虽已不复存在,但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却依然被从吕梁山脉走出的生意人传承、发扬着说起自己为何经商,北京市四季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明用了“没有理由不”这个说法——“重商”的理念在山西源远流长,他们从小就听着先辈“走西口”的故事长大,成功的生意人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解放前,爷爷在天津开染料坊,生意兴隆时分店开到张家口和太原,大跃进时期父亲在公社跑内勤,经常打交道的也是生意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在张宝明自己看来,“现在人们把上学当成第一出路,那么经商就是第二出路。”否则一辈子也逃脱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求学未果的张宝明没有考虑第三条出路,16岁起便跟着大哥跑起了运输。
这条道路的确也给了张宝明他想要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当许多人奋力想成为“万元户”时,张宝明车轮一转,年收入就上万。他也着实在别人的眼红中得意了一阵子。
不安于现状、不断进取是晋商的特性,张宝明同样如此。渐渐地,他对周而复始的运输感到“没劲”了,想做点别的项目。于是,他和大哥开始了“商务”考察。当来到北京看到蜜枣、杏脯在西单、王府井、前门这三条大街上热销时,张宝明笑了:就是它了!
当初走西口时,那些闻名遐迩的晋商大多还是一些小商小贩,像曹家的祖先,是推着独轮车卖砂锅的;常家的祖先,在张家口摆摊卖布……“勤劳易于进取。”
和先辈一样,张宝明也凭借着勤劳让事业火红起来。
张宝明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晚了几分钟,“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他一脸歉意地解释道。从创业开始就形成了习惯:白天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晚上10点开始,或思索一些发展上的问题,或和公司的干部讨论合议一些事情,经常到两三点甚至通宵,第二天的上班时间就顺延到了上午10点钟。
勤奋、能吃苦是张宝明的优点,二者中,他又尤其推崇勤奋。“被逼到那个份上,谁都能吃苦,但是勤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1984年,他与大哥注册了仙塔食品厂,第一年卖了2万多元的货,除去20多个员工的工资,只落下两三千块钱。“有利润就不亏。”张宝明这样安慰自己。为了打开销路,他只身来到北京开拓市场。每天,扛着货品,这家10箱、那家50箱地辗转于各个批发部。
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张宝明承包了当时的四季香果品批发部。借助果品店的“壳”,张宝明销售自己的货品,达成双赢的局面。
生产基地在山西,销售市场在北京,虽然相距不远,但是在那个信息渠道不畅通的年代,仍旧有很多麻烦——老式长途电话拨出去往往要半天,有次1小时40分钟才把电话打通了,张宝明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蹦了起来。
有时为了和坐镇家中的大哥商量事情,张宝明是几天在北京,几天在老家,往返永定门火车站的次数比他回自己家的次数都多。“那趟车上有4组列车员,一组4 2个,这168个人我全认识,你想想我这个来往该有多频繁!”
经商20多年,张宝明很少休息,难得的休息就是周日去大兴的工厂看看,或者周末陪同老婆孩子到市场看看。“起家的老总,10年之内不能有星期天,否则,就意味着一周比别人少两天,那一个月就少8天,一年就是100天,你的企业还能发展吗?”凭借勤奋,张宝明将盘下的四季香果品批发部发展成了大公司。
“日升昌”的一个掌柜在高粱地里方便时,发现看似长势良好的高粱其实都被虫蛀了,于是准确预测到来年粮食紧缺,并及早开始囤积,最终大赚一笔。张宝明也具备这样的智慧:在变化中发现商机,在变化中求长久发展。
在稳扎稳打的发展中,四季香食品遇到了发展的“井喷”年。1991年,国家放开物价,之前好的蜜枣成本1块钱,却最多只能卖1.2元;放开后,同样的产品能卖到2.8元。利润空间的加大激活了蛰伏已久的四季香,1991年~1993年间,四季香在全国开设了12个分公司,年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好的产品做后盾。“公司+农户”、高价收购等方式可以保障货源,可张宝明还在积极开拓新的渠道。有一年,张宝明去西安参加全国糖酒食品交易会,闲暇上街,路边农民提篮小卖的杏子使他眼前一亮:这是做果脯上好的山杏啊!哪来的?甘肃镇原县。一散会,他走千把里山路,摸到了六盘山下的镇原县。“寂寞无人知”的山杏遇到了张宝明这个知音,此后,每天一辆加长“东风”卡车载着就地升值3.5倍的山杏杏脯直奔京城。
1994年,张宝明注册了“明创”品牌,让产品走出了国门。可怎么样去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口味,问题又摆在了他面前。
有一年,南方的一位客商订了8吨蜜枣,按照3.2元/斤的价格发过去后,对方却不要了。张宝明火了:为什么不要?对方却说送来的货都是北方蜜枣,自己订的是南方蜜枣。蜜枣还有南北之分?满腹疑惑的张宝明赶过去后才明白:对方要的南方蜜枣是硬蜜枣,而自家提供的则是软蜜枣。由于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进的货主要出口到气候潮湿的东南亚,硬蜜枣利于保存;加上南方人习惯用枣泡茶喝,硬蜜枣就比较受欢迎。
知道症结所在,其后的产品生产中,张宝明就给南方的加80%的糖份,做得偏硬些;北方的糖份只有65%,偏咸、偏软些;国外的就比较原汁原味。供给德国的是原料,让他们根据当地人的喜好自己调制。
寻常中捕捉商机、变化中调整生产,四季香的根得以越扎越深。
掌柜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票号的成败,从而影响东家的利益,因此东家对掌柜的挑选十分谨慎。聘任之前,会进行严格的考察,通过考察,便会用人不疑;为了留住人才,“顶身股”——“出力者为身股”也应运而生。
我们这里是“升起来的老总”,张宝明说到分公司的管理,一脸的自豪——他的12家分公司的负责人,都是跟随自己打拼多年的忠实下属。
“能力大小在其次,因为可以后天培养,但是人品至关重要,我们只选择诚实可靠的人。”在四季香的分公司里,只有满足“在公司干了8年以上”这个条件,才可以到分公司当负责人。接着是3年的考察期,通过考察的才可以当经理。
张宝明给分公司配备总经理、财会和公司监管3个人,财会负责账目核算自不必说,公司监管则负责汇报分公司的运营情况。比如,某个月上海分公司销售额60万,开支12万,和上个月8万的开支相比,多出来4万,为什么?监管就解释:这个月分公司又上了几家新店,增加了费用。
能有这么多的员工忠实相随,张宝明自有他的魅力。1996年之前,“福利分房”
是其中之一。不管是谁,只要在单位干到10年以上,张宝明就会无偿给他们买套房子。在上海西郊机场附近,有他给员工买的房子,珠海办事处的负责人,其房子也是赠送的。有些人不理解张宝明:给他们免费住就可以了,干吗还要过户给他们?
“你以为我这三尺的腰都是吃饭的东西吗?做人、做事要有度量!”张宝明拍着挺起来的肚子幽默地告诉记者。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员工一起做起来的,自己只是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我老妈经常讲:你有能耐吗?有能耐你去装一个车皮试试,你一点能耐都没有,你就是靠了点运气!”站在这个角度,给人家一点是应该的。正是靠着大哥风范,张宝明身边始终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公司初期管理员工靠的是人情,1995年之后,激励措施开始跟效益挂钩。比如,产品有底价,出厂时一般加价12%~15%,到了分公司,经理可以根据市场状况自行调整。1995年以后各个分公司也都是独立核算,挣的利润全归分公司管,由分公司来支配。空间大了,好像自己的买卖一样,所以不用说自己也会干。但条件是:必须卖总公司的货,外面有的再便宜不能卖。
凭借着老祖宗的经商智慧,张宝明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