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山西味道说特产故事 看看你爱的美食背后隐藏的时光
六味斋、双合成、平遥牛肉、汾州核桃、沁州黄……说起山西味道,那是一时间难以品尝完的,山西境内从南到北,大到各市小到各村,都有自己的美食,也是属于当地的味道。
但若要为山西美食总结一个特色,那就是暖心暖胃,就如同冬季里的一碗全羊汤;豪迈仗义,就如同杏花村的汾酒;粗中有细,就如六味斋的酱肉;品之有味,就如山西老陈醋……
全羊汤
冬天里最滋补
在这个季节,太原街头最火爆的,就是位于大街小巷的羊汤馆,无论是羊肉汤还是羊杂割,都能让你在寒冬腊月从头暖到脚。
点上一碗羊肉汤、一个油酥饼、二两热酒,汤里撒上葱花、香菜、辣椒,再来一点醋,吸溜溜吃起来,那个美啊。羊汤一定要趁热喝,烫嘴的时候,一勺下去,喉咙中一阵暖洋洋的,如同喝了高度白酒,可以感知热汤顺着食道下滑的路径,那叫一个舒坦。
如果你来了山西,一定要品尝山西羊汤,如果好喝,也可以为家人带回去。怎么,怕不方便,汤汤水水?“郭氏羊汤”真空装,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郭氏羊汤传承人郭国芳,1992年接管父亲经营的“郭氏羊汤馆”,2001年在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壶关县境内,创办山西郭氏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聘请国家级食品专家,组织科研攻关,从事产品的研究开发,对祖传羊汤付诸高科技的制作流程,成功生产出了真空袋装郭氏羊汤、方便桶装郭氏羊汤,并注册了商标。
如今我们不仅可以在饭店品尝到正宗的郭氏羊汤,还可以在大型超市购买到真空包装好的,只要回家加热之后,就可以享受和饭店一样正宗的郭氏羊汤了。“郭氏羊汤”系晋东南地区传统名吃壶关羊汤中的代表,羊汤世家-郭氏经数辈相传,潜心研厨,至今已形成了由多种名贵中药材作佐料的祖传工艺。
汤鲜而不膻,肉嫩而不绵,风味独特,用料考究,有“一碗汤中有全羊”之说。即:一碗汤中有三五个羊肉丸子、七八个羊肉饺子,炖肉、血条、脂油与头、蹄、口条及胃、肠、心、肝、肺、腰等内脏切成的条条块块,除羊的皮毛之外,应有尽有,连羊骨髓也熬在老汤中,有大补元气之功效。
乾隆年间,皇宫内有一壶关籍御厨郭氏,在御膳房专司羊汤一职,郭氏在御膳房依祖传的烹羊手艺,采用当日宰杀鲜羊肉,头刀血,羊杂割,并辅以二十一种秘制香料,使羊汤鲜而不膻,羊肉嫩而不绵,深得乾隆皇帝喜爱,郭氏告老还乡后,在壶关创立郭氏羊汤一店,郭氏羊汤、郭氏羊肉从此香飘天下。
六味斋酱肉咋也吃不够
也许有些人,受不了羊肉的独特味道,那么,六味斋的酱肉,吃一次之后,必定会让你念念不忘。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传统名食。六味斋坐落在太原市繁华的柳巷与桥头街交叉路口,这里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六味斋酱肉素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而著称省内外。过去民间就有“不吃六味斋,不算到太原”之说。
六味斋虽然在山西太原,但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的北京,它是国内食品行业现存为数不多的具有200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之一。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有两名举子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后,二人搭伙,在北京西单牌楼附近开设了一家熟肉店,名为天福号。一天夜里,两人守灶煮肉、喝酒聊天,对饮过量,随之呼呼大睡。一觉醒来,肉已塌烂于锅中,只好将肉起出锅来放到盘中放凉后出售。但是看看锅中已成浓汁的肉汤,弃之又觉得可惜。于是,他们便将肉汁涂到肉上一并出售。谁知歪打正着,人们食后反觉肉质香嫩烂熟,味道更加鲜美,一传十、十传百,顾客盈门,生意火爆。从此,两人便把这种煮肉的方法沿袭下来,酱肉由此而生。
后来,天福号最负盛名的酱肘子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遂成为御用贡品。到慈禧太后时,这位“老佛爷”为经常吃到鲜美的酱肘子,赐给送肘人一枚腰牌,作为进宫的通行证。由此,天福号的酱肘子身价倍增。
1938年,天福号在山西太原设立分号。起号名时,开店的掌柜和伙计们费了一番思量。一个说,凡是吃的东西,一般有酸、甜、苦、辣、咸,也就五味俱全了。另一个说:“肉没有香味,还有甚吃头?咱们给它来个五味俱全再加一个‘香’味,这不就是‘六味’嘛!”此时,一个有点儿文化的伙计给“六味”后面加上一个雅气的“斋”字,便成了“六味斋”。于是,“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的字号由此而生。解放前夕,天福号在全国各地的分号纷纷倒闭,惟有太原的六味斋因其“六味压三晋、香冠美群芳”的盛誉留存下来。
在六味斋亲贤街店,记者遇到前来购买酱肉的伍喜福,今年75岁的他告诉记者,年轻时,能吃上六味斋的肉,是过年般的喜事,现在好了,啥时想吃啥时吃,“这个味道是怎么吃也吃不够。”
地道老陈醋品出老醯儿味
来山西一下馆子,每个桌上必定有个醋瓶子,无论是凉菜还是热菜或者主食,蘸上一蘸,味道就会大有不同,肉菜解腻、素菜提味儿。
有人夸奖起清徐老陈醋是如何如何的好,说它有着精美的质量,只要拧开瓶盖,那香酸浓郁的气息立即就扑鼻飘来;若滴入碗里打一个圈,它便均匀地黏在碗口,无论是热烹,还是凉调,吃在嘴里酸醇香洌,余味无穷。
醋的生产和发展,历经沧桑,到了明清时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山西老陈醋的形成和工艺技术的提高,产品质量飞跃,是清顺治年间介休人王来福首创的。王来福起先是以卖草料为生,当时他所在的介休县以及平遥、祁县、太谷等晋中地区,商业贸易非常发达,晋商遍及陕、甘、宁、冀各省。酿酒、酿醋业作坊遍及城乡,生意非常红火,就连酒糟、醋糟也被车夫抢去喂了牲口。由此,他萌发酿醋之念,开办了名为“通德如”的醋坊。由于他精心钻研,很快精通了酿醋技术,酿出的醋,绵酸,味香、色美,深受人们的欢迎,并销往大同、临汾、运城以及陕西省的西安、咸阳等地。
据说有一年,有个钦差大臣路过清徐,县太爷请他吃山西的刀削面,用的恰是王来福做的陈醋来调味。钦差连连夸好,于是县太爷就赠送给钦差一些王来福做的老陈醋,请他笑纳。
钦差回京后,皇上见钦差任务完成圆满就赐宴与他,钦差忙拿出王来福做的老陈醋献予皇上。散了御宴,皇上还在书房里连夸好醋,于是钦差就把这醋的来龙去脉奏明。皇上听了很是高兴,顺手用毛笔写下:“山西老陈醋”五个大字,并命王来福进京,专为宫膳坊做醋。王来福来到金銮殿,跪着向皇上说明:“醋绝有三个原因—水质、原料和工艺,山西的水最适合做陈醋,最好回清徐专为皇上做醋。”接着,皇上就封王来福当了做醋的官—九品宫膳作师,赐旗杆一根,高悬“山西老陈醋”御笔大旗。打这以后,山西老陈醋在中国和外国可就出了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