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文化做不强,粤商也做不强
粤商要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领头羊,必须重视文化建设,以此丰富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内涵,提升商帮整体素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商帮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传统的商帮,如徽商、晋商的商业文化传统被重新挖掘并赋予现代价值。在现实商业活动中,浙江温商卓然崛起,起初是在小商品市场崭露头角,然后一步步进军大商贸、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大军团式的从国内发展到海外, 成为中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帮之一。
相比之下,粤商及粤商文化的声息和研究却比较沉寂。
若论商业历史传统,各地商帮都恐难与粤商相提并论
如果论及商业历史传统,中国各地商帮都恐难与粤商相提并论。早在汉代,广东即以海上交通“舟楫之便”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经中国海和印度洋到印度半岛,甚至到非洲,与世界各民族之间进行商业贸易和友好往来。当年晋商在国内竭力推行“汇通天下”,促进资本流通,是现代流通的萌芽,但粤商却早就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了。明清时期,朝廷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广东却一直没有停止过与海外的商业交往。从17世纪后期开始,清政府委托广东十三行行商协助粤海关管理广州的对外贸易,这种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机构是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清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85年间,各地对外口岸均关闭,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广东文化中的“重商性”特征、粤商在商界的重要地位,就是因这些历史的缘由而形成的。
但是,在当代中国,粤商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辉煌之后,黯然感到被人超越的失落。沪商、浙商、温商、苏商,甚至整体的长江三角洲跨越式发展,都使粤商再难以“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自诩。
粤商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困境
当前,我们建设文化强省,应该大力加强粤商文化研究。我认为,粤商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困境;文化做不强,粤商也做不强。
中国之大,商帮文化之众,各因其优势固能开拓生存空间。但既言之“商”,就必然有竞争。在竞争中,商帮文化的优势和劣势都会充分表现出来。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曾经有影响的商帮走向了衰落,这是由于外部条件及其内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里有很多教训应该记取。粤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再到本世纪开始的10年,这个历程值得深刻反思。固然,粤商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开放、兼容、务实、守信的品性,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丰富经验,但是,正如各派地域商帮一样,当代粤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我认为这些局限性表现在:一、偏于一隅的局限性。一方面,看不到中国之大,看不到左邻右里之强,我就是 “天子南库”,我就是“温柔富贵之乡”,盲目自信;另一方面,缺乏远大胸怀和世界眼光,企业目标、规划、决策和现实行为都十分小气。二、重感性轻理性的局限性。过分讲究经验和实惠,只务实不务虚,认为“洗脚上田”的经验即已足够,不重视理论提升,不关注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规则。三、价值观念和社会抱负的局限性。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人文价值,缺乏政治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参与意愿和表达意愿不强,倾向“闷声发财,低调为人”,很少有全国知名的“商界领袖”、“意见领袖”。四、文化素质的局限性。与长三角企业相比,粤商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一些,因此后劲不足,致使长三角一些企业后来居上。五、母体文化的局限性。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有独特的地域色彩,但也有历史的局限性。作为粤商文化的母体,岭南文化的内在局限(如边缘性、过分市井性等,),也成为粤商文化的基因。
时代赋予了粤商新的历史责任。粤商要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领头羊,必须重视文化建设,以此丰富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内涵,提升商帮整体素质。目前学术界对粤商文化相当关注,一些高校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一些企业家也意识到粤商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全省性的“新粤商”评选活动,也推动了粤商文化的深入发展。如果政府能支持成立一些民间的粤商研究机构、粤商俱乐部,将会更有力地促进粤商文化的提升。
(作者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州市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