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1984:雾霾穹顶之下的山西和山西人
山西是存在感非常低的的一个省份。尽管偶尔有关于“煤老板”的段子,但和其它常年保持地域攻击状态的著名省份相比,寡淡到只能算是某种对暴发户的幻想。没什么人特意关注山西,山西也没啥声音可以让全国人民在意。
托柴静的福,这位老家在山西临汾的才女在《穹顶之下》这部讲述雾霾的片子里大量引用了山西的调查资料。尽管很多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来自十年前柴静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素材,起码这些困扰山西好几十年的污染问题终于在困扰北京人民之后,成为大家关心而不是取笑的话题。
作为一个仍然生活在山西太原的当地土著,眼界所限,并不能为大家提供独特的思想,只能聊聊山西这个地方在过去几十年的环境变化。环境污染这事始终是动态变化的,十年前的山西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负面例子,在此之后十年变化可以提供经验,在那之前的十年也可以提供教训。
2004年——2014年,慢慢变好的十年?
先来聊聊《穹顶之下》中的山西在十年后的变化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最近几年山西的环境比十年前好了很多。当然,你指望一个在黄土高坡上的省份环境和沿海城市一样好也不现实,这里说的是我身边每一位常住的本地人都能感受到近几年蓝天白云的天数明显增多了。所以对于山西人来说,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并不像北京人民那样激愤。北京人的感觉是近几年环境一点点变恶劣,山西人的感觉是一点点变更好,然后山西十年前的例子被用来启蒙北京人民对环境的重视,实在是有点怪怪的感觉。
2004年之后十年环境变好的逻辑,似乎与左派的环境观点类似:依靠政府慢慢治理。印象里,2004年媒体对山西环境问题的关注来源于前一年的国家环保局数据,当时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前三甲分别是临汾、阳泉、大同这三个山西城市。正是由于山西环境恶化得太厉害,在其它省市都不需要专门治理环境的年代,就必须通过专门下功夫治理才能摆脱排名垫底的厄运。
不要小看排名垫底这件事,对于山西这样的中部欠发达省份来说,经济指标等数据想排到全国前列不现实,政绩的很大一部分要靠不要捅出排名垫底的大篓子。对于省市两级政府来说,临汾的污染问题或许很难量化,摆脱排名垫底就成了极易量化且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在过去的十年里,尽管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民众的高度重视,柴静的《新闻调查》也没有取得像《穹顶之下》这样轰动的效果,环境问题仍然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去慢慢改善了。
现在,排名垫底的问题落在在河北等北京周围的省市,对北京造成负面影响更是加大了问题严重性。从北京的APEC蓝等例子看,只要环境污染成为当年临汾、山西两级政府那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便民众彻底不热心不关注,也会有未必如人意却也能慢慢改善的办法。
1994——2004年, 山西是这样变糟的?
那么《穹顶之下》中2004年的山西再往前倒退十年,是不是可以讲述一个从山清水秀到污染大省的故事?别开玩笑了,在那之前山西的污染更重。为什么2004年的时候临汾被称为污染最重的城市?因为之前污染最重的城市是省会太原。太原市在90年代中期就曾在一份国际报告上被列为全球污染最重的城市,让省市领导都非常没有面子,经过随后十年的努力治理,才逃出了污染排名垫底的窘境。
对于20年前的太原,似乎又与右派的环境观点类似:想要环境好得先有钱。当时我正是在山西太原读书的中小学生。在80年代末的记忆中,在冬天来临之前仍然需要自己打蜂窝煤,就是自己买回煤炭后加水混入泥土,重新固定成用来生炉子的燃料。在那个年代的冬天仍然需要自己生炉子取暖,每家一个小火炉的效率很低,家门口的小烟囱就在每个人头顶几十厘米,显然会让你每天灰头土脸。后来太原富了点之后,很多人就从自己生炉子的平房搬进了有暖气的楼房。那个年代的楼房暖气要靠自己院子里的锅炉房,燃烧效率显然高不少,烟囱也是几十米高,可是每到冬天就有很多卡车要运好大好大一堆煤炭进来。小山一样高的煤堆就在院子里,就那么露天放着也没什么遮盖,孩子们还会爬煤山玩,可以想象这样的冬天仍然是煤灰满天飞的。
真正环境改善要靠集中供暖,市内的小锅炉越来越少,全市的暖气都靠附近发电厂集中送来的热水,太原的冬天也终于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你问为什么不早点实行集中供暖?除了修楼房、修集中供暖线路的大笔投资,自己烧煤的费用其实低于集中供暖的暖气费。直到现在也经常有穷困人家交不起暖气费的新闻,而他们的出路只有努力多挣钱,现在环境要求已经不再允许他们像三十年前那样用小炉子烧煤取暖了。
由《穹顶之下》引发环保思考的人们,处于三十年来山西的哪个阶段呢?是环保意识需要加强、行政处罚应当严厉还是需要靠提高收入来让环境变好?关于环境的话题有无数正义凛然的切入点,这篇小文章想提醒大家的是,中国是贫富差距及其悬殊的广袤地区,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选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要遗忘、保持讨论、长期关注才是我们面对环境问题时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