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草根“首富俱乐部”的传奇创业精神
宗庆后登上中国大陆首富的宝座,显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身处其中的整个浙商群体都应该得到警醒——在投机氛围日益浓厚的市场里,如果轻言放弃他们赖以成长的草根意识和创业精神,那么在这一代浙江商人中将不可能走出伟大的企业和真正的企业家。
直到不久前,人们还认为只有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企业主人——荣智健、黄光裕们,才可能坐上各类富豪排行榜的头把交椅。但现在,一个23年来始终沉迷于饮用水生意的实力玩家——宗庆后也踏进了这个金钱游戏的竞技场。
不过正如这个姗姗来迟的春天一样,给予宗庆后大陆首富这顶桂冠对浙商群体来说似乎来得有些晚。在位于杭州清泰街160号的娃哈哈总部,所有员工对于福布斯的迟钝都表现出相同的不屑:“我们宗老板早就应该是大陆首富了。”
的确,在宗庆后登上福布斯中国大陆首富榜之前,没有人会把首富的光环和浙商这个群体联在一起,尽管此前已有丁磊、陈天桥、马云这些互联网时代的财富英雄一再受到各种富豪排行榜的热情追捧。但在很多人的眼里,马云、丁磊们虽然在浙江土生土长,却并不能代表草根浙商,这些时代新贵只是浙江商人书写的另一段商业传奇——而宗庆后却不同,他靠卖水起家,一瓶一瓶的卖成了中国首富,他的草根特征正是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的浙商脸上的印记。
在人才辈出的浙商群体中,宗庆后无疑是个标志性人物。在娃哈哈跻身中国最成功的公司行列之前,浙商向世人展示的是一幅模糊不清的面孔,在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过的浙江商人中,宗庆后是一个罕见的例外。除了富有、守信这些成功商人大同小异的标记之外,浙商从来没有一个主导性的价值观和有吸引力的商业理论。但是,大器晚成的宗庆后却以自己不懈的实践,让浙商形象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身为草根,以草根精神去创业;注重买卖,以买卖的原则去开拓市场;看重家族血缘,以家长作风去治理企业——不管这些理念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可能给企业带来多么巨大的风险,但这并不影响宗庆后把娃哈哈塑造为妇孺皆知的一个中国品牌。
宗庆后的俭朴和霸气是出了名的,他所坚持的那些商业理念似乎从未改变。在宗庆后看来,娃哈哈能够在开放最早、竞争最充分的饮料市场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对这些理念的默默坚守。福布斯对宗庆后的意外肯定,不过是为战无不胜的宗庆后理念又增加了一张牌。即使是最近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宗庆后仍然不能完全抛开他的这些理念:娃哈哈的成功说到底还是“家文化”,有了“家文化”,娃哈哈崛起的那种最宝贵的东西就不会流失。
宗庆后今天所拥有的财富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但他的商业实践在庞大的浙商人群中并不是独一无二的,类似的“草根”随处可见。万向老板鲁冠球原来是打铁的,正泰老板南存辉原来是修鞋的,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集团老板徐文荣原来是种地的,饰品大王周晓光原来则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女货郎。相同的草根出身,相同的创业精神,相同的经营理念——在过去的30年中,使越来越多的浙江商人因此走向成功。
站在浙江这块土壤上,宗庆后对身边的各种商业实践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做企业、做市场,就是解决一个“卖”字,解决一个“买”字,这两个字解决好就行了。事实上,宗庆后的这一观点一直就被成千上万的浙商所践行、所印证,他们卖水、卖鞋子、卖服装、卖五金、卖塑料、卖纺织品,在这里一切都围绕着买和卖,区别只在于各人所达到的境界不同。即便是在新经济中脱颖而出的马云、孙德良这些浙商,在互联网产业热潮最为汹涌的年头,也坚持不靠天花乱坠的商业故事去吸引投资,而是像卖鞋子、卖袜子那样挨家挨户上门推销他们的互联网产品和创新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中国不计其数的互联网公司都销声匿迹的时候,马云的阿里巴巴、孙德良的中化网和网盛公司却能够迅速壮大,并赢得全球客户的信赖和尊重。“我们永远不能失去的就是这种创业精神。”孙德良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
浙商的草根气质和创业精神对整个浙商群体来说,都至关重要,这一点早已被一系列成功浙商的实践所证实。倘若浙商的创富传奇中存在着某种危机的话,那就是它念念不忘投机的商人心态,一直被更好的隐藏了。在一个投机氛围日益浓重的市场里,赚钱成了许多浙江商人唯一的目的,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甚至不惜放弃主业,多元化经营不过是投机生意的借口——炒楼、炒煤、炒地皮,什么赚钱快就炒什么。这一点正好能够解释——浙商经营的企业为什么鲜有成为行业内的强大企业,比照深圳的一些企业更是相形见拙。显而易见的是,深圳的不少企业往往能够专注主业,不断重构和创新商业模式,从而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军角色,乃至成为令人瞩目的全球玩家,诸如华为、中兴通信,等等。
“假如只学会了抓住机会,你永远只能做个商人。机会不会随叫随到,用制度、文化、人才等辅助手段,把机会做大做强,从商人晋级到企业家,这是最大的挑战。”马云显然认识到了浙商面临的这种危机和挑战——人们相信,在浩荡的浙商队伍中,马云不会是唯一的先觉者。
附:
浙商名录:
李书福
1963年6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台州,现任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开照相馆赚了一些钱后,在1984年开始做冰箱,直到1989年通过做冰箱、装潢材料积累起了几千万的财富。1992年后先后投资地产(海南省)和足球,均以失败收场。1994年开始做摩托车,1997年又进入汽车市场,2010年3月收购沃尔沃轿车,至今形成了沃尔沃、吉利、金刚、全球鹰、上海英伦五大品牌车系。
南存辉
1963年生于浙江柳市,现任正泰集团董事长、总裁。1978年初中毕业后从事修鞋行当;1984年与胡成中共同创办乐清县求精开关厂;1990年胡成中分家后,在1991年成立正泰电器(21.21,-1.00,-4.50%),1993年正泰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1998年正泰进行股份制改造。2007年,南存辉起诉施耐德电气专利侵权案获胜,获得3.3亿多元的赔偿。
汪力成
1960年9月生于浙江省桐庐县,现任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1976年高中毕业在一家丝厂当临时工。1976年进入余杭仪表厂(华立集团前身)做技术员。27岁当上厂长。之后带领华立集团主做电能表制造,在国内市场拥有40%的市场份额。2001年收购飞利浦CDMA核心技术进入通信领域,随后也投资制药、房地产、信息产业等领域。
周成建
1965年4月出生于浙江丽水青田县,现任美特斯邦威董事长1986年开始做服装生意,1992年因做风雪衣、夹克衫积累起了几百万原始资金。此后定位做“美特斯邦威”品牌休闲服装,以虚拟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开店近1000家。
徐冠巨
1961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传化集团董事长。1980年6月参加工作。1986年与父亲徐传化一起创办传化企业,经过22年的发展,传化已成为一个业务覆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的大型集团公司。
周晓光
1961年生于浙江诸暨,现任新光集团董事长。1978年独闯义乌,经过6年积累赚了2万元。1986年在义乌买下了一个摊位经营饰品,第二年赚了10多万。1990年后开始进行店铺式经营,1995年创办了新光饰品厂,开始建立全国销售网络,至今成长为中国饰品业的领头羊。
王水福
1955年出生年于浙江杭州,现任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1970年工作后进入花园农机厂先后做供销员、生产调度、车间主任。1978年任厂长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接触生产电梯配件,在1981年注册成立杭州西子电梯厂,1997年与美国奥的斯合资,引进技术和人才,成为中国电梯行业的重要成员。
郭广昌
1967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任复星集团董事长。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1992年用借来的出国学费3.8万元与四个同学开始创业,先后从事过市场调查,食品、电子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1993年进入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靠乙肝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1996年开始,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改造、整合了一批医药、信息、房地产业等国企,获得高速发展。
胡成中
1961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现任德力西集团董事长。1984年,23岁的胡成中与南存辉等人一起投资5万元,办起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1990年分为两个车间,产值1000多万元。与南存辉分家后,从1999年开始了多元化扩张,房地产、网游、LED等产业都涉足。
楼忠福
195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任广厦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1973年进入东阳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从普工做起,一直做到总经理。1984年,出任东阳城关建筑公司经理;1992年,筹集资金1亿元,先后兼并了十多家国有企业,成为浙商房地产业的龙头之一。
王均瑶
1966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均瑶集团创始人。2004年因肠癌英年早逝。1983年辍学后开始经商。1991年7月开辟温州—长沙首条私人包机航线,1992年8月成立国内首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1994年6月在“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感召下,创办温州均瑶乳品公司,均瑶乳业开始起步。1995年5月创建温州均瑶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化经营格局形成。1999年均瑶集团总部移师上海。
马云
1964年生于浙江杭州,现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1988年在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回国后创办了网站“中国的黄页”。1997年,加入了中国外经贸部,负责开发其官方站点及中国产品网上交易市场。1999年,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
陈天桥
1973年生于浙江绍兴,现任盛大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在上海陆家嘴(18.29,-0.66,-3.48%)集团工作5年后,于1999年创立了盛大网络,2001年涉足网络游戏业,2004年盛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网游行业的巨头。
丁磊
197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现任网易CEO。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1993年进入浙江省宁波市电信局工作,1995年南下广州,先后就职于Sybase广州公司和飞捷公司,1997年5月创办网易,通过售卖网易邮箱收益几百万元。1998-1991年网易连续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中文网站第一名。2000年,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3年其股价高达70美元。
浙商成为中国的首富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该脱离实体成为更高层次的“资本家”,这是浙商转型的一个方向,也是浙江整体经济突破的一个方向
自中国有了“富豪榜”以来,“中国大陆首富”就四次花落浙江省,2003年、2005年分别由网易丁磊、盛大陈天桥摘取桂冠,而2010年则被称为“水中蛟龙”的宗庆后采得。在过去的10年中,广东8人次荣登首富,以28%的首富榜比例排名第一,浙江以4人次获得首富占14%,位居第二。
纵观中国大陆首富排行榜,浙商成为首富似乎更显特点丰富:互联网、网络游戏、饮用水等等或传统或高新的产业,均能做到上榜,其成功的密码,用盛大网络CEO陈天桥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字——“专注,节奏”。有研究专家表示,浙商成为中国的首富注定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实上,浙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创富传奇经历了两个阶段和两个派别的轮替,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力量的对比及融合。分水岭是2000年,2000年以前是草根派的天下,万向集团鲁冠球、娃哈哈宗庆后、正泰南存辉、吉利李书福、传化集团徐冠巨、西子集团王水福、新光集团周晓光、华立集团汪力成、德力西胡成中、复星集团郭广昌、美特斯邦威周成建等等浙商名宿,均早已资产过亿。从2000开始,随着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快速兴起,出身科班的马云、丁磊、陈天桥、孙德良们,打开了新经济互联网的大门,无论从速度还是规模来看,网络经济新贵们的发展绝不逊于已占山为王的草根派,成为一支新的商业领导力量。
改革催生的草根派
目前的主流浙商依然是生于上世纪40~60年代的一批赶早的人——鲁冠球、宗庆后、汪力成、周晓光等企业家都经历过文革,动荡不安的社会、清贫的生活、物质的匮乏是他们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旧体制对创造力的束缚使他们不甘简单而清苦的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他们的原始积累充满了更多的艰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之风很快吹到浙江这个同样穷困的沿海省份。1945年出生的鲁冠球正是浙商中典型的一位。
15岁就辍学的鲁冠球先后搞起了没有挂牌的米面加工厂,打铁铺,修自行车等小生意,这些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机修的经验,以及他在当地村民中良好的口碑。1969年,鲁冠球迎来了一个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机会,尽管这个农机修配厂是个烂摊子,厂里的万向节等产品大量积压,但头脑灵活的鲁冠球通过参加展销会、降价等方式,逐步打开了产品销路,并经过10年的打拼,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80年开始,他调整战略,专注于万向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成为全国同行中的佼佼者。而同时期,宗庆后,汪力成、周晓光等企业家也开始从无到有,慢慢积累起原始资本,并在逐渐好转的消费潮流中打开了产品销路,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网络基础。
1990年后,鲁冠球带领万向开始了集团化、国际化和资本化的运作,在美国建立公司,并于1997年成功将产品打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其零配件供应商,2001年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L,进入美国资本市场。至今,鲁冠球已将近30家海外汽车零配件企业收入囊中,万向也由此成为一家国家化的企业。
不管是鲁冠球的汽车零配件行业,宗庆后的饮料行业,汪力成的电能表行业,周晓光的饰品行业,还是南存辉的低压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家的事业从零开始的时候,都面临着一些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压力,早期的创业积累过程是艰辛的。他们虽然在动荡年代都没条件在学校念好书,但社会这所大学教会了他们一切,做人、做事,如何坚持和获取机会。在一个什么都能做、做什么都可能成功的时代,明智的企业家通过有效借助政府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紧跟国民的消费节奏,逐渐成长为浙商的先锋和先导。
从草根成长起来的老一代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从事的实业在那个年代看来都是并不起眼的小产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做实业是因为没有选择,但这恰恰是最好的选择。周晓光还在义乌摆地摊的时候,她从没想过将来还能把饰品做到几十上百亿的规模。上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那些小商小贩跟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顺势而为,专注、坚持并把握每一次产业发展的机会,今天都有所大成。
互联网时代的学院派传奇
浙商的新经济代表,当属立足互联网的马云、丁磊、陈天桥以及孙德良们。这批互联网催生的一代新经济企业家,出生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其经历相对比宗庆后、鲁冠球们要顺利,他们基本上都安稳地上完大学,毕业后要么接受国家分配的工作,要么跳槽做职业经理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马云、丁磊他们来说,成为大企业高管的机会非常多。但在马云看来,如果有10只兔子,应该抓哪一只呢?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一会儿抓那只,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抓多了可能最后什么都抓不住。很显然,如果他们进入浙商草根派企业家们已经做成熟的领域和行业,机会肯定要大打折扣。
互联网的出现,让.com成为投资者们最时髦的话题。马云、丁磊、陈天桥、孙德良他们用新的思维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互联网在中国市场的空白,而空白就是机会。马云、丁磊、陈天桥这些学院派本来都有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但在上网冲浪后产生了创业冲动,于是以各自的方式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进入互联网业,并在各个不同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
互联网创业的速度无疑要大大高于传统产业。1999年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经过3年时间就达到了收支平衡。更为重要的是,马云以互联网的方式为传统产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让互不相识、远隔万里的企业之间实现了低成本的商业合作,为万千商人提供了崭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而他的淘宝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网购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2009年度,淘宝网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网购交易额,使淘宝网上商城成为中国零售业的巨无霸。马云创建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为企业、商家和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强大无比的销售与购物的平台,这个强大的平台每年的高速成长态势,使马云登上中国首富宝座只是个时间问题。
1995年,丁磊在辞职离开宁波电信局后南下广州,在两年中先后跳槽三次,怀着对互联网的痴心,1997年年中他下定决心单干,创建了网易。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网易逐渐成长为中国最知名的门户网站,通过售卖网易邮箱系统和广告,丁磊快速积累起了原始资本。2000年,网易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市,随后在短信、网络游戏业务方面高速增长。2003年,丁磊以10亿美金的身价成为中国第一个靠做互联网,并在短短6年就登上首富之位的创业者。
丁磊的传奇故事在陈天桥身上再次上演。这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在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进入上海陆家嘴(18.29,-0.66,-3.48%)集团工作,后被委以副总经理的重任。在陆家嘴的5年中,陈天桥零距离地接触了互联网,对网游爱好使他成了狂热的游戏大玩家。在1999年的互联网热潮中,陈天桥创建盛大网络,并很快得到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中华网撤资后,善于发现机会的陈天桥立即引进韩国的《传奇》等网络游戏,拯救了濒临关门的盛大网络。2002年,主营网游的盛大实现利润1个亿。2004年,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加盟盛大后,推动盛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5年,陈天桥以150亿元的身价荣登中国首富,成为继丁磊之后的浙商第二位首富。
而目前处于潜伏期的孙德良并不为业界人士熟悉,他在互联网领域开创了垂直专业门户网站的先河。1998年,孙德良受其在化工企业上班的同学收集的全国上千家化工企业老板名片的启发,创建以服务化工企业为主体的垂直专业门户网站中化网,成为化工行业的门户平台。孙德良先后并购了中国纺织网、国际纺织网、中国医药(22.39,0.38,1.73%)网和中国农业网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其公司“网盛生意宝(21.82,-1.19,-5.17%)”成为中国最大的垂直专业网站开发商。近几年,孙德良在北京、上海、广州、韩国、美国、欧洲等地遍设分支机构,形成辐射全国及海外的市场和服务体系。有业界人士认为,孙德良开创的垂直专业网站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又一个“富豪批发站”。
浙商前路仍迷茫
传统产业和新经济催生的浙商富豪还能延续他们的传奇吗?
浙商研究专家、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浙商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做实体产业情有独钟。浙商基本上都是通过做实体产业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形成商业资本的,这一步浙商做得非常成功;然后他们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这第二步也是很成功的。“但是在近10年中,能把产业资本转为金融资本,再积聚大资本并反馈回来发展大产业,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成功案例和迹象。”史晋川教授表示。
其实,浙商一直在努力着进行或大或小的改变。在航空领域,王均瑶从包飞机到创建吉祥航空,成为民营航空中的耀眼的一员;由小信用社发展而来的银座、泰隆等民营银行经过多年的坚持,进入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广设分行,不断取得金融业方面的突破;新湖集团的黄伟打造的“新湖系”开始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郭广昌的“复星系”早在3年前就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涵盖生物制药、钢铁、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庞大产业链条,商界常青树鲁冠球的万向集团在4年前也开始将触角伸向金融、农业等领域,并扎稳了脚跟。雅戈尔(11.27,0.01,0.09%)集团李如成制定的“三驾马车”战略——服装、房地产、投资金融三大领域业已取得较好的整合成果。在互联网领域,陈天桥、丁磊、马云、孙德良也不断在自己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并随时兼并关联企业进行扩张,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对于浙商一直尝试在经营领域进行的一些新突破,史晋川教授认为这是对原来的体制、产业准入等管制的一种挑战,比如在基础建设等方面,民资也千方百计进入“跨海大桥”这样的项目。
“浙江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浙商普遍想进入新产业、新领域,但碰到了两个现实问题。”史晋川教授认为,首先是面临国家的准入难题,在某些产业,国家的政策表面看来是准许进入的,但实际上仍存在天花板、玻璃门。国家允许准入的一些产业,一般有较大的资金或规模经济的门槛要求,这些门槛未必是国家政策有意识地阻碍民企进入,但其产业确实与其规模经济要求相适应,比如煤炭业。第二个难题则是融资手段的缺乏或者落后。当有机会进入新产业,但浙商往往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缺乏相应的理念去做资本家融资的事情。这必然导致浙商力量的分散。
史晋川教授表示,“把分散的产业资本集中起来成为金融资本,然后转换成为大的产业资本,在这个能力上我认为浙商是存在问题的。”
浙商的心态比较现实,他们缺乏做资本家的雄心,即使他们做资本运作,最终也都还是要回归实体产业,最典型的莫过于“丁磊养猪”。因为“他们对具体的产业都太软”,史晋川教授直言,浙商目前的实体产业距离“企业安全”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形势下即使要真正做大做强实体产业,也离不开“资本”。因此这几年尽管浙商在努力发展,但对于整个浙江的经济转型形势,却没有很大的亮点。“这显然和资本及融资方式有关,浙商是很成功的商人、企业家,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该可以脱离实体产业成为更高层次的‘资本家’,这是浙商转型的一个方向,也是浙江整体经济突破的一个方向。”史晋川教授说。
浙商在我们百富榜上是人数最多的人群,而且他们往往是全国化乃至全球化的发展
作为胡润百富榜的发起人,对国内富豪群体钻研颇深的胡润是如何看待浙商的?又是如何看待宗庆后福布斯夺魁的?《法人》记者专访了胡润先生。
“浙商在我们百富榜上是人数最多的人群,而且浙商往往是全国化乃至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浙江省内。”胡润对《法人》记者表示,这也是浙商群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胡润表示,不少浙商的投资领域已经延伸到国外,特别是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他们财富统计本身就有相当难度,但他们的财富实力是有目共睹的。
“首富始终只有一个人,本来就很少,能排到第一的概率自然很低。”胡润告诉《法人》记者,“是不是‘首位’已没有太大意义,能排到前列就已经很了不得。”
“如果单看外表,外人绝对看不出宗庆后是一位富豪,他衣着打扮一向朴素,也不太懂奢侈品。”胡润表示,回想自己和宗庆后有过的一些接触,令他印象最深刻是宗庆后管理企业的时候很像一位“军队里的将军”。
“他的公司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公司。”这是胡润对于宗庆后工作态度的评价。目前,娃哈哈在全国27个省市建立了70多家合资公司,拥有员工近2万名。在胡润看来,要把这么多的员工管理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到现在,宗庆后仍身兼娃哈哈的董事长与总经理,从未放权。也因为此,宗庆后的管理理念多少引来一些争议。
“宗庆后先生创造了‘娃哈哈’这个品牌,这是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胡润对《法人》记者表示,中国国内正是缺少这样叫得响的品牌,这也是宗庆后的过人之处。
“娃哈哈公司的主业就是做实业,这一点是很清楚的。”胡润告诉《法人》记者,在这一意义上,宗庆后和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有点像,虽然比亚迪也参与到了资本市场。
胡润表示,很多人误解了“多元化”的概念,多元化可能就是一个投资的形式,做多元化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至于做实业的公司要不要参与资本市场,胡润认为,一家公司做到一定规模以后,在某一角度上肯定和资本市场是离不开的。所以说娃哈哈虽然现在还没有上市,但其企业规模已经具备上市资格,不排除将来参与资本市场的可能。
“比如我们熟悉的另一家饮料企业汇源果汁,它的评估价值已经很大了,大概有50倍的市盈率,娃哈哈如果上市,只会比汇源高不会比汇源低。”胡润表示。
尽管一般人会认为,专注做实业的公司会比依靠资本市场或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快速发展的公司,发展历程更为漫长、艰辛。但胡润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其企业家并不一定都是快速致富的,比如和比亚迪的模式较为相似的另一家公司——玖龙纸业,其董事长张茵曾是2006年胡润百富榜首富。
“我们知道娃哈哈做了20多年宗庆后先生才成为首富,但是玖龙纸业也做了15年,难道这个时间不算长吗?”胡润表示,娃哈哈、比亚迪和玖龙纸业都是做传统行业的,基本上这些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都是类似的,很难做到“一夜暴富”。
胡润认为,假如娃哈哈上市成功,宗庆后应该会再次成为首富。此外还有大连万达的董事长王健林,若万达上市成功,王也极有可能问鼎首富。“在中国内地,我不敢说很多企业家都有做首富的潜力,但起码还是有一些的。”
“宗庆后先生有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他创造并经营了娃哈哈这个品牌,二是娃哈哈与达能的那场较量。”胡润说,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娃哈哈品牌价值的模糊,一方希望品牌价值越高越好,令一方则希望品牌价值越低越好。
胡润认为,当年娃哈哈和达能的合资规模非常大,涉及资金也比较多,一度导致对于娃哈哈品牌价值及宗庆后个人财富的评估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3年来娃哈哈与达能的纠纷,导致外界对于很多数据有点“说不清”。不过现在,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清晰。
“从达能和娃哈哈的案例,我们肯定能学很多东西。”胡润表示,娃哈哈与达能之争,缘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认为甚至可以把这个案例放到MBA的课程里去进行全面的分析。
“当你结婚时你肯定不会谈离婚,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离婚,你肯定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你最初的梦想和最后的梦想是不一致的。”胡润说。
对话宗庆后:
我的个人消费一年不超过五万元
42岁高龄创业,做的是老百姓都司空见惯的最简单、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水(饮料)。当我们重新打开宗庆后的创业历程,用新的视角去解读他的每一步决策,会发现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最柔弱的水
人如其名,1945年10月出生的浙江杭州人宗庆后,潜伏在那些匆匆而过的各路富豪背后,在创业路上历经第23年,终于“淘水”淘出了70亿美元净资产,荣登2010年《福布斯》大陆首富之位。
面对《福布斯》给予的“中国首富”这个称号,宗庆后向《法人》记者淡然一笑:“别人怎么排,那是他们的事情。我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娃哈哈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在他看来,这份榜单的意义更多的是对娃哈哈企业价值的肯定。确实,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目前员工有3万多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拥有57个基地和150家分公司,实现年利税100多亿元。
穿布鞋、不打高尔夫的宗庆后,其财富路径和近10年来中国的其他首富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色:42岁高龄才开始创业,做的是老百姓都司空见惯的最简单、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水(饮料)。但当我们重新打开宗庆后的创业历程,用新的视角去解读他的每一步决策,会发现世界上最柔弱的水实际上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宗庆后的成功密码就在于四个字:专注,节奏。他的每一分钱都来自卖水卖饮料,不融资、不炒股,唯“利”是图,专横而又寡欲。
《法人》:娃哈哈今年在产品线上会有哪些动作?汇源果汁出品可乐这一举措是否会对娃哈哈构成竞争威胁?
宗庆后:娃哈哈的产品库里有100多种新品储备,每年都会推出2-3种新产品。今年娃哈哈的销售目标是700亿,为了达到这个增长目标,我们也相应的寻求增长点。上半年我们和荷兰奶粉企业的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将为我们贴牌加工荷兰进口的婴儿奶粉。另外高科技生物技术支持下的新饮料也在我们产品规划当中。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任何正常的市场竞争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娃哈哈通过自己高水平的研发技术不断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规避同质化,从而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法人》:就娃哈哈集团的实力而言,已经完全超出了很多上市公司,但您为何坚决表示娃哈哈不会上市?娃哈哈最终会有上市计划吗?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娃哈哈有没有缺钱的时候?
宗庆后:娃哈哈至今没有上市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娃哈哈现金流非常充足,公司不需要通过上市的手段来补充资金。其次,娃哈哈认为公司上市不仅是融资,而应该为广大股民负责,让股东受益,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前,尚不会上市。娃哈哈自创办23年来,一直秉持“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依靠科技,小步快跑,平均每年以超过70%的速度增长,现金流一直十分充足,不提倡负债经营。
《法人》:中国地产业最近几年一直都比较火爆,在未来二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或多或少拥有房地产业务,娃哈哈今后会进入房地产市场吗?为什么?
宗庆后:饮料是我们的主业。天下的钱是赚不完的,做好一样行业不代表每样行业你都能做,赚了一笔钱不代表每一笔都能赚。只有踏踏实实潜心做好自己擅长的行业,才能将娃哈哈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行业。
《法人》:您如何看待个人财富?
宗庆后:福布斯榜单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企业价值的肯定。我认为个人的财富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不是自己的而是社会的。我一日三餐在单位食堂吃饭, 一年365天都在办公室和市场,一年的个人开支不超过5万元。
《法人》:作为浙商的代表,您如何能始终如一的坚持走传统产业之路?
宗庆后:饮料属于传统制造业,虽然没有IT业、金融业、房地产这些行业“直升飞机式”的扩张和发展,但是在这一行业精耕细作是有着自己的理由的:做好娃哈哈不是偶然的,首先把有限的个人经历放在主业上,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把规模做大,才能把事业做强;娃哈哈虽然做的是饮料,但是行业门槛并不低,做一样有核心竞争力的畅销产品,需要投入非凡的科技力量,而一旦成功则能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高额利润。遍布全国的销售网是娃哈哈的撒手锏,通过它可以使娃哈哈的新产品在一周以内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市场的各个角落,这也是许多对手想学而学不去的法宝;娃哈哈还有一支忠诚的团队在高效的为这个饮料帝国运作,内忧外患都不动摇;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地产等行业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传统的制造业影响相对小些,对做饮料的娃哈哈不但没有影响,更是逆势飞扬,09年的利税达到空前的126亿,娃哈哈的发展,或许让更多人的目光再次回归制造业,回归理性。
《法人》:在未来一二十年,娃哈哈有什么样的目标?娃哈哈如何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宗庆后:我没办法预见到一二十年之后的事情,能规划好2-3年内的目标,踏实的做好眼前的事情,解决好眼前的问题,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娃哈哈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在有需要、有能力、有机会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多元化发展,大力投入高科技的生物科技领域,开发有利人体健康的功能性饮料,同时定下今年700亿的销售目标,并且将努力在2-3年实现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