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晋商之领袖
清乾隆年间,山西保德人王蕊到口外,在今天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黄和硕召做佣工受苦。王蕊为人老实厚道,得到黄和硕召的信任,于是将东至蒲圪卜,西至红亥补拉,南至北梁,北至黄河的膳召地租予王蕊。后来王蕊之子王天生又承租梅力更召的特拉亥苇地,并在昭君坟不远的地方安下伙房,盖起碾房,被人们称之谓西碾房。王家一面种地,一面收购甘草,运往河口镇。先后成立中和西、西万成、万兴西、再成西、全成西等收甘草的分号。收甘草是一本万利,掏甘草称掏根子的人口粮,然后按挖根子数开出贴子,年终到包头城内复生源茶馆凭贴取钱。掏根子的人收入甚微,当时人们有一句很贴切的话就是“出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而这些甘草运出去,每百斤价格约为8两白银。当时达拉特旗每年约产甘草250万斤左右,主要是西碾房收购,可见利润有多少。每年收甘草季节,王家不到河口镇,甘草价就不能开市。王家世居包头西滩(今东河区人民公园北),老百姓称之为“西滩王家”.甘草产地在内蒙西部和陕西、甘肃、宁夏北部地区,清末年产量约八百万斤。而这里甘草的创制、加工、买卖多系山西人。最初是清乾隆年间,保德县人王蕊因生活困难,流落口外,在达拉特旗的一个寺庙佣工糊口,得寺庙住持信任而允刨来该商属荆棘地的甘草而逐渐扩大,以后创办了“西碾房”,并世代相传保德人张家开设“十盛恒”,杨家开设“义成远”,卢家开设“仁和永”,从事甘草买方和卖方中介人的是甘草店,最初是嘉庆、道光年间保德马家在河口开设的“晋益恒”,光绪初年开始,又有“庆和成”、“信成”、“日生”、“公义昌”、“庆记”、“裕隆和”、“集义昌”等先后开设。遇过草店之手,销往河南、河北、天津、山东、湖北、湖南、汉口、上海、香港以及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
京绥铁路通至包头,包头成为甘草集散地,每年年集散数量达3000吨。1931年,王家孙辈王恩宠将达拉特旗根子地(当时隶属包头县)出卖,得款达4万余元.在保德县,也有一些走西口的人靠经营甘草起家,成为“甘草头财主”。下面例举几位加以说明:保德县东关的杨家,发迹于同治年间,创业人叫杨怀珍,19岁时和河北人合伙开一个小店,主要是打铁、卖豆腐。苦心经营积攒了一些钱,去口外经营甘草,在王爷地开设“义成远”草场渐成巨富。到杨怀珍去世时,股金有13万两白银,每年可获利15600两,每年经营甘草50多万斤,约占当时内蒙古甘草总量的五分之一。他创办的商号除“义成德”总号外,又开设了不少分号,主要经营甘草业,有的还经营百货、典当和“六陈行”。杨家在天津、汉口、湘潭和广东均有分庄,还派人学会了广东话和英语,直接和英商进行贸易。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其资产近100万两白银。
马家滩的马家,发迹于光绪年间。创业人叫马同舟,一字不识,但颇有抱负。原以跑河路扳船为业,后来从府谷县一个将要倒闭的小杂货店赊了一些货作为资本,去口外经营甘草。开始是自产、自做、自卖,赚钱后,便伙同马红、陈徐保在河口镇开设“公义昌”草店,获利甚厚,资产猛增到30万银洋。马家在保德的总号为“协义兴”,在宁夏的分号叫“汇盛方”,在天津、河北、河南均有产业。还有本村的张家,创业人叫张在兴,也是从经营甘草起家。杭锦旗的甘草原为忻州地区的定襄人所垄断。咸丰年间张家介入,开办“广盛恒”草场,日益扩大,逐步取代了定襄人的地位,杭锦旗成了保德人的活动范围。张家经营甘草发财后,在后套买地出租,在河口镇做买卖,成了一名地主兼资本家。
陈家梁的陈家,发迹于清末民初,创业人叫陈徐保,18岁开始走西口。最初是一个普通的掏草工,后改做小买卖。由于他熟知甘草行的一切门道,便用请客送礼的手段,向寺庙喇嘛租得草场,设场收草,并逐步扩大规模,成了“公义昌”的股东与掌柜。后来另起炉灶,在天津当老板,并和东莱银行建立财贸关系。1920年,经东莱银行介绍,和英国人在上海合资开设甘草股份有限公司。英商和天津商会曾赠送“名震中西”的寿匾,成了商界的一位显赫人物。
前芦子沟的卢家,发迹于民国年间。创业人叫卢凤梧,起先只做一点收购三五百斤甘草的小买卖,后逐步发展,在盐池县开设“仁和永”草场,盐池县的甘草由他独家经营。在包头市开设“天和成”百货店,资产达到20万两白银,又为益民面粉厂投资8万元(银元)作为股东。
王家滩的王家,创业人叫王蕊,由一个普遍劳动者,发展为垄断达拉特旗甘草采掏权的地主兼资本家。另有本村的王科子,发迹于解放初期,也是靠掏甘草、经营甘草致富的。初出“口外”时,只带着10匹土布作为资本,当年便赚回40匹,后逐渐发展,在包头市开设了面粉厂。还有陈祖五、李德安等人在包头经营甘草起家后又合伙开办了红星剧场。王蕊修了黄石崖大桥
除以上这些人外,保德县靠经营甘草发迹的小商贩还有100多户。解放前,全县的资本家每年可获经营甘草利润约300万银元。
王少夫(462516147)
纪念祖先,奋勇前行------
王少夫(462516147)
保德晋商之领袖
王少夫(462516147)
儒商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