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后裔探索现代银行鼻祖运营之谜
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日升昌票号旧址的管理者25日表示,日升昌百余年间创造亚洲金融奇迹的运营方式仍然没有完全解密。
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山西平遥古城内的日升昌票号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起的100多年间,由一家颜料铺发展成专营汇兑和存贷业务、分店遍布东南亚的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
为了避免晋商长途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日升昌票号创始人雷履泰首先采用纸质汇票来实现"本地存入、异地取现"的货币交割方式。在印刷防伪技术还相对落后的年代,日升昌流通各地的无数汇票,没有发生过一起用伪造汇票盗领的事件。
位于日升昌票号旧址的中国票号博物馆副馆长宋丽静25日告诉记者,历经岁月能保存下来的汇票真迹至今还未露面,目前中国金融史学者和博物馆研究人员,仅能依据有限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当时票号运营方式加以推测。
"为了资金安全稳妥,那时候的商人在汇票兑换完一般就立即销毁。汇票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很少有原件能流传到今天。"宋丽静介绍说。"虽然人们现在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对其略知一二,但无论是游客还是学者都对它保持了极大的兴趣。"
日升昌票号博物馆讲解员巩丽介绍,当年的山西人做生意观念保守,很多商业做法都是秘而不宣,仅靠业内人士的言传口授。山西票号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使得汇票防伪的密码措施直到票号发展的中后期才逐渐为业外人士所知。
目前人们搞清楚的汇票防伪密码是在汇票上用不同的汉语诗句中的不同单字来代指客户汇兑的金额和时间,但密押如何在汇票上体现、怎么传递、是否告知客户本人等关键问题,也因为缺乏实物证据而难以回答。
此外,日升昌票号创立的初衷是为行走各地的晋商分担转运白银的风险,但日升昌本身如何及时调拨白银以解决各分店的资金平衡难题,目前研究人员也只知晓利用浮动汇费、存贷利率差以及少量投资进行微调。
据史料记载,100多年前,晋商已经把生意做到俄罗斯、中亚甚至欧洲。随之发展的中国金融汇兑业务比欧洲大部分国家起步还要早60多年。在山西票号发展的鼎盛时期,仅日升昌一家的年汇兑金额就高达近4000万两白银,日升昌总号所在的平遥亦成为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
然而,号称"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其汇票的保密技术、总号和各分号之间保持白银储备的平衡等运营之谜却至今仍未完全破解。
据介绍,日升昌"中国票号博物馆"1995年开馆以来,该馆工作人员在搜集日升昌票号历史文献的同时,积极寻找当年山西票号投资财东及管理人员的后人,以收藏更多历史文物。
根据博物馆调查,山西票号投资财东的后裔现在散居于中国各地,中国当代金融中心城市上海是主要的聚居地。一些财东后人主动找到博物馆,捐赠了日升昌汇票印章等实物原件。
日升昌票号在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批准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关键因素之一。
虽然日升昌票号经营之谜并未完全破解,但是它的诸多超前和过人理念,比如投资与经营一分为二、银股和身股同股同酬、诚信精神等,仍然为现代人所尊崇。
在中国票号博物馆工作12年的巩丽说:"晋商创立的票号,骄人的经营业绩、超前的管理制度固然值得研究,但对当代人更重要的借鉴则是晋商做生意忠、信、义,这是晋商的魂。"
对于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投资银行为了牟利而以小搏大,将风险层层转嫁给其他投资者,这样的行为以当年晋商和以日升昌为代表的票号的职业道德标准看,就是一种极不诚信的行为。
山西省平遥县县长李非忠介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美国游客专程到平遥参观日升昌旧址,期待从昔日中国票号的兴衰史中汲取解决现代金融业问题的养分。
《纽约时报》去年3月还以专刊的形式,发表了题为《19世纪中国金融中心,凋落的白银时代留存"精、气、神"》的文章,探讨山西票号兴衰对于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借鉴和警示。
如今,建立在日升昌旧址上的中国票号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财经学院的诚信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