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升俩:浙商晋商融一身
下矿井,与“乌金”摸爬滚打20年终成“老板”的唐升俩,是苍南在外优秀民营企业家中的一员。作为浙商,初来时,他只怀揣一个朴素的愿望,即带出一批 人,搞劳务输出,赚点钱回去改善生活。在声名显赫的晋商老家,在巍巍太行与悠悠汾水之间,他尝试、劳作、投资、经营,20年创业拼博,苦尽甘来,取得成 功。
唐升俩的家乡腾垟,被戏称为“苍南西藏”,外出“赚工”,几乎是山民求得生存并希望摆脱贫穷的唯一途径。唐升俩回忆说,1988 年,政策放宽了,听说工作人员可以“停薪留职”,他“下海”的念头越发强烈。地方上已有几个熟人朋友在山西包工程,有时也带几个村民出去赚点钱回来。他就 想,自己也出去闯一闯,看能不能干出点事业来。
唐升俩向单位请了假,到山西走了一圈,考察了一下。亲眼看见几个地方人包工程有头有绪的,他决心已下。那年他30岁,有同事劝他谨慎行事,唐升俩说:“我想好了,还是出去拼一拼,能不能有收益,就等下一步迈出去后再说。”
他到山西的第一笔业务,就是到大同某部队煤矿联系承包。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他还不知煤是黑是白,更不知在井下巷道如何开采。富有戏剧性的是,唐升俩到煤 矿径直找到了一位团长,问他有没有打算承包一事,并打赌似地直接对团长说:“你看我来承包行不行?如果行,你今天就用小车把我送到大同城里,咱农村很少有 人坐过小车。如果不行的话,我就拦一辆煤车自己回去。”团长反而觉得他有点意思,就派驾驶员把他送到城里去,对他说:“过来试试吧。”
第二天,唐升俩邀请办过煤矿的老乡,现场咨询煤矿开采方法,承包方法,到部队煤矿签下了第一份承包合同。
这是唐升俩初次承包煤矿,他个人似乎还不具备这方面“资质”,但他渴望干一番事业,他有时16小时呆在井下,坚持每天跟着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到现场考察, 现场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很快进入角色,从不懂行到懂行。部队的领导对他也比较满意。但甜头还未尝到,部队煤矿却不说明什么原因,单方中止了合同。这 是最困难的时期,停工了,工人的工资无有着落,他就去亲戚朋友那里东挪西凑借用,及时发放工资。他是个不敢轻意向人开口的人,幸亏落难时,有朋友伸出援 手,帮他渡过难关。
1990年,遭到挫折的唐升俩在大同承包一个地方国营煤矿,面对十几支包工队的激烈竞争,唐升俩这支包工队抓好安全生产,抓好质量,最终由他单独承包。至此,唐升俩才从低谷中走出来。
1995年,唐升俩从大同来到晋城发展,这才算是他事业的真正起点。他相中资源丰富的皇城村煤矿,分析该村缺少劳力,有煤采不出来,就向村里提出承包采 煤。他把这个年产10万吨的小矿,提高到年产30多万吨,实现了双赢。局面打开,周围好几个小矿主动来找唐升俩承包。这时的唐升俩从事煤矿工作有十几年 了,从开始学习到现在基本上对煤矿的各方面管理都有了一定的经验。2001年,正好国家对小煤矿进行整顿,历时一年,有不合格的煤矿、小煤矿关闭。到了 2001年以后,煤价逐步上涨。因此他感觉到,干煤矿这行,第一要把煤矿改造成达到安全标准,让工人放心施工;第二,煤价上涨,利润也有了,把低产量的矿 井,通过改造以后,能够提高产量,一定会有不错的效益。他的敏锐思路,一一落实到行动,获得一次次成功。
2006年,政策进一步放宽,煤矿逐步有了经营自主权。唐升俩抓住了这个难得机会,开始煤矿投资,扩大项目,向晋中晋南逐步发展。他利用“浙商”资金雄厚,融资能力强等优势,投入设备,改造煤矿,高薪聘用技术人才规范管理,确保了产量。
到目前为止,唐晋公司已拥有基建项目,投产项目和在山西以外的省份洽谈落实的项目。
唐升俩经营、联营的项目,有职工近2000人,其中许多是来自家乡的村民,唐升俩初步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愿望。
唐升俩在山西拥有的项目,不需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其实并不重要,正如晋商是一笔宝贵财富,比起他们留下的许多大宅院,更加珍贵的应 该是他们的精神财富。老晋商乔致庸的经商之道是:“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浙商唐升俩拥有财富,同样也有社会责任感。他说:“我是从山区走出来 的,能够在外面创造点效益,我觉得应该对家乡做点事,贫困山区最缺少的是人才,没有文化,经济发展阻力很大。”于是他联系在外企业家,带头捐资,为家乡设 立了教育基金,筹资100万元,每年重奖考上大学的人才。除此,家乡修公路,建设新农村,他都积极奉献爱心,他也因此被评为苍南县“十大慈善人物”。
浙商勇敢而精明,晋商诚信而厚道,这种品格,在唐升俩的身上都有所体现,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