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茅于轼、余斌、毛寿龙话山西转型跨越
新闻背景
1月7日,2012(中国·太原)职业经理人成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太原召开,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汇集龙城。论坛期间,记者就山西如何转型跨越发展等领域的问题,采访了论坛主讲嘉宾茅于轼、余斌、毛寿龙。
2012年,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欧债危机日趋恶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在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而山西,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减少对我省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市场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较大。面对如此现状,本报推出本篇《对话》,希望为山西解决正在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嘉宾】茅于轼
【采访感受】:邀约茅老,记者心里十分忐忑,缘于怕不能如愿。当表明来意,这位82岁高龄还依旧活跃在世界经济学研究舞台上的老人,专门为这次采访换上一件浅灰色西装,他用热情驱散了我的那份惶恐。平易近人,是老人给我的深刻印象。
记者: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正在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跨越发展。2012年,是实践这一目标的关键之年,您觉得山西需要注意什么?
茅于轼: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转型跨越发展,这个目标很好。煤炭不是挖得越多就越好,一定要解决好过分依赖资源的问题。有资源不一定能换来更多财富,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市场配置资源,而非政府。所以,我建议山西省要少挖煤,因为财富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一定要瞄准创造财富这个目标进行。除了挖煤之外,还有其他行业能够产生更加可观的财富。
记者:一边是少挖煤,另一边还可多创造财富,这一“少”一“多”,该如何理解?
茅于轼:要发挥优势,关键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目前,有这样一个错误想法,煤炭比较容易赚到外国人的钱,就大量出口,这是不对的。一个地区过分依赖资源,就很难形成其他方面的优势。财富是如何创造的?我们直接想到的是要有实体经济,把“物”生产出来,比如农民种粮食,工人挖煤,才有财富的产生。但是,只知道多生产,结果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其实,更重要的做法是要把物用好,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好人和物,正好是现代社会创造财富的主要途径。山西要发挥煤炭之外的各种优势,特别是要发挥在金融业方面的优势。在历史上,晋商就曾涉足金融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山西省在这方面拥有巨大潜力。
记者:您说山西在金融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该如何利用它呢?
茅于轼:时至今天,山西煤炭领域有大量资金,但山西长期过度依赖煤炭资源,没有把金融业很好地发展起来,也就是不会用钱挣钱,不懂得金融业在把钱调来调去的过程中同样产生出真正的财富。所以,建议山西省尽快树立起用虚拟经济来创造财富的认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中有一个基本概念需要清晰,就是财富是从哪里来?这就需要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或通过交换。有些交换涉及到物,而有些交换根本与物无关,比如金融业就和物不发生直接的关系。金融业所处理的只是一些数目字,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金融业之所以创造巨大财富,是因为它能够让“钱尽其用”。
承接产业,需有明确发展战略
【嘉宾】余斌
【采访感受】:采访中,余老师从始至终保持微笑,也让我轻松快速进入采访角色。没有一点架子,是他给我的最大感受。对于我的问题,他始终保持一个学者风度,扶了扶眼镜,略加思考,认真地回应。
记者:从去年来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长势头仍然强劲。您认为,这种势头是来自政策层面的驱动,还是因为本身具备了持续增长的能力?地处中部地区,山西的发展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
余斌:引起这种强劲增长势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东部沿海地区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方面成本逐渐提高,导致其竞争力下降。而中西部地区,比如山西土地资源、劳动力丰富,这种优势会引导东部沿海大量产业和资金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其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从依赖投资出口转变为消费拉动。过度依赖出口,企业选择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因为生产环节之后可以直接进入销售环节,进入国际市场。消费为动力时,则不一样。以太原为例,落户太原后生产出的产品很方便就可覆盖周边市场,从而拉动消费增长。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就突出表现出来,这就是山西的机遇。
记者:从今后经济形势来看,山西要想抢抓机遇,您认为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余斌:我刚才提到,大量的东部地区的企业、资金、技术开始往中西部转移,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东部地区的企业、资金、技术选择落户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山西选择落户企业的标准是什么。首先,东部地区的企业资金、技术选择落户,需要考虑本地的工业基础及配套能力,投资的软硬环境。其次,关键要明白山西的定位是什么,山西下一步将在全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否跟山西本身的定位相吻合。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一方面山西要利用现有的优势,加快本地软硬环境的建设,让山西能吸引东部地区的转移。另一方面山西需要明确未来的发展战略。山西下一步要干什么,要发展什么,要把哪些产业培育成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记者: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山西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改进?
余斌:山西提出转型跨越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成功的进行经济转型。这是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高速增长,来自于工业增加值的高速增长,这个不长久。经济的成功转型,也就意味着经济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山西相对落后的环境需要我们追赶东南沿海地区,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创业环境。我认为,这两者有机结合是摆在山西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山西要在这方面倍加努力。
结构调整,着眼开放地上资源
【嘉宾】毛寿龙
【采访感受】衣衫朴素整洁,富于修养,毛教授谈吐文雅,对于我没有听明白的地方,他总要另加一番解释。虽然采访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是他精辟的分析,却让记者受益匪浅。
记者:目前,山西正在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步伐。山西该如何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毛寿龙:山西是一个资源大省,三次产业都应该得到快速协调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山西的地下资源对外界是开放的,但是地面资源对外开放还是不够,需要在品牌化、系统化、市场化上面多做文章。
山西“五个全覆盖”工程是改善整体农业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除了民生方面,还应该在传统产业上下工夫。农产品的价值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体现在终端,还体现在整个过程,除了生产系统化,还要有企业人的管理,才能实现最终价值。就工业而言,山西传统的煤焦企业应该根据现有的市场来规划生产销售,作为传统行业还要与当地生态和谐发展。第三产业最重要的是发展金融业,还有文化产业。山西是个文物宝库,文物就需要市场,没有市场就很难去保护。文物同样要品牌,这样才能带来更大的效益。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很重要,要尽量做到企业家所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所以需要综合试点,才能最后确定下来,市场才能真正形成。
记者:您刚才提到在第三产业上要重点发展金融业,政府部门该如何改变观念,促进山西金融业的发展呢?
毛寿龙:山西做金融业,实际上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这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争取中央的政策。山西的钱比较集中,要着力把散钱变成活钱,变成资本。山西可以努力争取金融业试点。另外,金融业需要政府来监控的,政府要时刻了解山西自身融资途径、资本市场需求等,这些都是需要重点评估的。
记者:在发展金融业上,您认为山西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毛寿龙:最大的挑战还是金融风险。金融发展本身的诚信机制不完善,如果存在不良信用机制反而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企业发展缺少资源,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过程。对于山西来讲,金融业如果发展得好,资源本身就是金融担保的基础。资源可以马上变现成金融资产,然后就可以开始运转,这样山西的金融市场才能快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