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晋商学习“吃亏”
浓缩晋商发展传奇历史,弘扬“诚信”经商,怀有“以天下为己任”情结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迅速在社会上形成收视热潮。日前,《乔家大院》导演胡玫在央视新闻频道的《面对面》节目中,坦诚地道出了自己对晋商精神的独特理解,以及被这种精神所感动而萌发的创作冲动。这既可作为对《乔家大院》拍摄背景的一个注解,亦可视为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警醒、对现代商人的良鉴。
不能只认钱
乔家延续两百多年的兴衰是晋商五百年辉煌历史后期的写照,其动荡沉浮成为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绝好题材。《乔家大院》小说和电视剧抛开乔贵发的创业与乔致庸后代的没落故事,独独选取乔致庸这一段进行描述,胡玫对此有深刻理解。
“其实500年前晋商就已经开始了,这些人艰苦创业,以诚信待人,具有团队精神,然后胸怀大志,怀有天下,所以他们走遍天下,心里装着天下。但是,当我研读了乔致庸的这段故事时,我发现了另外一个奥秘,乔致庸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要讲得更有价值,因为他已经不穷了,他已经是一个财富的占有者了,他已经富甲一方,已经在那样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了那么大的庄园,他的存银甚至超过了国库。”胡玫感慨,“乔致庸们是怎么做的?他们怎样重视教育、怎样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承?”
乔致庸对诚信一以贯之,把儒家思想和晋商多年的商业实践结合;他以德用人,在徒弟们路过的小桥上,放一两银子———结果有的拾钱自己留下,有的过而不拾,他以此看出后者适合做伙计;还有的捡完以后交还给失主,他认为这是好的人才,可以做掌柜。乔家重视文化教育,高薪聘用教师,佣人也要学习;不能只认钱,要懂中国传统,要求掌柜不喝花酒,不纳妾。
此外,作为晋商代表,乔致庸不只为自己取财,他富有民族资本意识和爱国精神。“他最后花700万两存银护矿———买下一个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矿,只是因为想把它从英国人手里买下来,想保护这个矿。”胡玫强调,“做这样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更有冲击力,更有撞击力。”
经商首重信用
从商人乔致庸谈及商人的本质,胡玫承认,“本质上我觉得商人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如果他商业做得好的话,他应该是一个高智商的能够尔虞我诈,能够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见利忘义的这样一些人,我认为这样的人才算‘好商人’。”
但当她为拍戏来到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建筑上刻的两个大字震撼了她的心:诚信。“看到建筑上刻的匾,上书‘学吃亏’三个大字的时候,我的心是为之震颤的。接着我也有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他怎么不写上‘利’,怎么不教育他的后代应该见利忘义呢?”
胡玫的疑问丝毫不奇怪。
历史上的乔致庸坚信中庸之道,他认为经商首先要重信用,第二讲义,第三才是利。他的做法令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商人”这个词,不得不对商人做“活雷锋”才做的事感到匪夷所思。
“比如说一个商人在自己的钱财都无法顾及的情况下开仓赈济灾民,赈济十万灾民达20天之久,最后他自己也没有饭吃了,拿着银子到外省去买粮,可能吗?比如说当一个乞丐从他家走过,他们家狗从那儿路过咬了乞丐,把乞丐的衣服咬破了,他们家大东家、二东家、大奶奶、二奶奶出来给乞丐陪礼道歉,然后请乞丐吃饭,给乞丐做好量体裁衣的衣服送回去,可能吗?再比如说,逢年过节,他们家会拉着牛车挨家挨户送饺子面、送肉,可能吗?他为什么?他图什么?又比如说,他们家的大门口几十年了永远拴着三头牛,任何一个村里的老百姓可以拉着他们家的牛就去犁地,只要晚上送回来,粮食他们家喂,这是什么精神?我说这整个一个‘活雷锋’,对吧,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除了赈济灾民,胡玫没有把上述事情在电视剧里加以表现,原因只有一个,她不敢拍出来,怕人家说是假的。“这难道不是个悲哀吗?”她问道。
呼唤儒商精神
“原先,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提倡晋商精神,晋商精神有什么可提倡的。所以,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乔家大院,做了大量有关山西商人的调研以后我才理解了,我才找到了一种原始的创作冲动,就接了《乔家大院》这个戏。”胡玫总结接拍此戏的原因,认为她的冲动来自于对晋商精神理解的变化。
在胡玫的心目中,乔致庸就是晋商精神的典型代表。晋商文化有许多值得表现的地方,但是她拍这么一部电视剧并不是仅仅要讲述一代晋商发展史,而是想让人明白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因此,我呼唤这种精神。”胡玫说,“我还想通过讲述历史,昭示今人,呼唤他们内心当中的一种良知,不要缺德,虽然你富裕了,你不要见利忘义,要以见利忘义为耻,要以诚实守信为荣。”
当然,一部电视剧在现实面前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胡玫期待的是:“乔致庸这个人物触动了你内心的良知,这难道不好吗?我觉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