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太原“同城化”发展的深远意蕴
(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有一些智者在那么几个重要的时段,用独特的战略思维锁定机遇,果断抉择,以惊人的气魄掀起跨越时空的巨浪,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
无论是商鞅“南门立杆”开启变法征程还是林肯“沙场点兵”签署废奴宣言,无论是改革开放的应声而起还是科学发展观的适时启航,只有抢抓机遇方能加快推进事物发展的质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6月25日,当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提到晋中的潜力最大时,正在接受采访的省委书记袁纯清说:“因为晋中跟太原它现在是同城化了,就像当年咸阳不是和西安一体化吗,咸阳的市长就很聪明,他说你们投资咸阳就是投资西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讲,投资晋中就是投资太原。”
一个省委书记在面对世界级华文媒体采访时,倾情推介一个地级城市,这既是赞誉也是期许。同时,袁纯清书记面向全球华人为晋中做了一个难得的最佳广告。
这则最佳广告在为晋中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将“同城化”这个概念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三)早在50多年前,“同城化”就跃入了人们的视野。
1957年,法国经济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圈”理论:即由一两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一定行政区域的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范围内一批中小城市,连接成为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带,这是同城化理论的最早表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城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延伸。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所谓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这已经成为一项共识:同城化不是行政区域的“合二为一”,而是一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依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趋势。
(四)同城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同城化在世界的发展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不少城市群因为高度一体化发展而形成了大城市带。
按照世界划分大城市带理论,自 1960年以来,世界已形成五个大城市带,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波士顿、华盛顿大城市带;美国五大湖芝加哥、匹兹堡大城市带;日本东岸东京、名古屋、大阪大城市带;英国伦敦、伯明翰大城市带;欧洲巴黎西北部大城市带。同时,亚洲的韩国、印度等国也出现或正在形成类似的大城市带。
在我国,广佛同城化、沈抚同城化、珠澳同城化、京津唐同城化、苏锡常同城化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中又以“广佛同城化”最为经典。发端于2000年的广佛同城化在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后,已经初步实现了公共交通无缝对接、群众报警两市联动、产业布局错位发展、管道气同网同价等预定的14项目标。
由此可见,同城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城市化理论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五)事实上,基于太原和晋中独特的地缘关系,晋中太原同城化从理论初创到实际践行,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
上世纪90年代初,“太榆一体化”设想进入了理论界的视野。其后,各种论说层出不穷——“设立太原市榆次区”、“大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太原晋中城市带”、“晋中太原同城化”……
在这些理念构想的基础上,到了2002年,晋中太原同城化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当年6月,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太原与晋中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双方在许多领域进行深度接触,涉及了农业、旅游、教育、交通、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
在这一年开通的901路公交车,似乎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晋中太原同城化的最主要标志。
(六)伴随着同城化的不断推进,“同城发展”的理念在政府、学界、民间日益稳固。
在政府层面,太原市的多项城市规划均为同城化发展留足空间;晋中市连续几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同城化发展作了专门论述。
在学界,较早跟踪研究晋中太原同城化的山西大学社会学专家吴俊峰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说:“无论从地理分布、相互位置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太原与榆次的同城化都将是一种必然。”
民间对晋中太原同城化的讨论更是火热。“离开晋中市,太原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难以起到省会城市的火车头作用;离开太原市,晋中就无法发挥临近省城的独特优势,难以实现快于其他兄弟市的率先发展。”在百度山西贴吧上,网友“俺是榆次滴”如此分析太原晋中不可逆转的同城化发展道路。
(七)从2007年开始,晋中太原同城化得以迅速推进。
2007年,“太原晋中同城化”首次写入了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从此,两市的同城化发展再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太原和晋中之间的取舍,而是上升到了全省的整体发展层面。
2007年,晋中的决策者以超前的思维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提出了主动融入大太原都市圈的战略构想,使两市的同城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晋中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2008年年底,太原—晋中广播电视新闻·资讯网络同城化开通,太原90万用户与晋中30万用户可互享太原电视台四套节目和晋中电视台两套节目;2009年年初,太原—晋中两地煤气供应实现互通,经过近半年的运行,太原向晋中供应煤气2000余万立方米,从晋中回供补充省城约20万立方米,两地煤气供应形成互补。
期间,太原、晋中双方还先后铺开了龙城大道建设、太原南站建设、太榆路改造、龙湖立交桥建设、三晋国际物流城建设、北部新城等工程项目,两市之间的同城化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
(八)在同城化不可逆转地向前推进中,群众对同城化认识也日益多元化。其中一些市民对同城化的质疑与反思是不能绕开也绕不开的。
在晋中市榆次区一家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刘毅强就有这样的担忧——本来还想着再攒两年钱就买套房子,现在房价的飙升速度比同城化的发展速度都快,我怕是很难买到房子了。
太原也有一些市民对同城化发展存在保留意见。家住坞城路富佳苑的市民牛耀军担心太原晋中实现同城化发展后,太原群众现在面临的上学难、出行难等问题会更趋严峻。
一些参与晋中太原同城化发展讨论的网友认为,如果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上还是各管各的,同城化发展的效率和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凡此种种,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多有呈现。
言能进则事业兴。太原晋中的同城化发展是关乎两市未来发展全局的大事,这显然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纷杂的质疑、反思更是提醒我们,同城化不是狂飙突进的简单“硬件建设”。同城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发展的质量,以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切身实惠和无限福祉,让太原、晋中两市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同城化的发展成果。
(九)以给两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理应成为各级各部门强力推进晋中太原同城化的源动力,理应成为各级各部门科学决策晋中太原同城化的基本准绳。
(十)恰似春风一夜梨花白,在社会各界对晋中太原同城化发展的鼓舞、期待、质疑、思考中,2010年以来,众多有利机遇纷至沓来,为走过十多年坎坷路的晋中太原同城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曙光。
——2010年7月29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要形成以“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圈的互促互动。而晋中则在“一核一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0年11月2日,在全省观摩检查晋中汇报会上,省领导袁纯清、王君为晋中加快与太原同城化进程的具体步骤开具良方:坚持一个规划标准,一个标准建设,增强主动性,加快融入步伐,布局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若干功能区,实现经济发展一体化,以此加快晋中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同时为太原市城市建设实现更好地扩容扩张提供条件。
——2011年4月15日,规划用地总面积9676.08亩、总投资110亿元、建成后将有14.6万师生入驻的山西高校新校区在晋中北部新城北侧开工奠基。单从地图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出,老百姓称之为“大学城”的山西省高校新区犹如国宝“鱼沼飞梁”一般将太原、晋中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2011年6月22日,承载着太原、晋中两市市民“轻轨梦”的太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顺利经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评估,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正式步入国家审批程序。
——收费亭人去屋空,窗口贴上了封条,收费通道上车辆飞速通过……7月1日,位于省城太榆路上的许西收费站经过18年的运营,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也给太榆同城化留下更加广阔的空间。
——对接了石太客运专线、大西客运专线以及太中银铁路等线路的太原南站,将山西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南迁至据晋中不足20公里的北营。“晋中人坐车比太原人方便”,即便是轻描淡写,这句玩笑之语也足以彰显晋中太原同城化发展的又一重要进程。
(十一)机遇纷至沓来,但如果不能顺势抢抓,再好的机遇也会“雨打风吹去”。
(十二)善抓机遇是晋中人的典型特征。
从16世纪开始,晋中人就抓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壮大的契机,在晋中这块热土上,谱写了纵横天下500年的晋商故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晋商精神。“有麻雀飞的地方就有晋商”—— 这显然是对善抓机遇的晋中人的褒奖。
新中国成立之初,晋中人抓住了国家在山西布局一大批重点工业企业的机遇,迅速完成了向工业城市的飞跃,直至今日,晋中的液压、纺机仍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建市以来,晋中人抓住了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大力实施赶超跨越战略,不断迅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经济总量在地级城市的位次迅速攀升。
(十三)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遭其祸。此语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机遇与成败的辩证关系。
机遇之“遇”,实质上不是等,而是抓。
对晋中而言,与省会太原的同城化发展是所有比较优势中最为突出的一环,也是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所有期许中最为殷切的一项。
面对全新的机遇,全市上下须精诚合力,主动作为,苦干巧干,抓住机遇,开创一条符合晋中实际的通衢大道,加快实现质的飞跃,让314万晋中儿女共同享受同城化演绎的文明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