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内参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山西张壁古堡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农民报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1年7月13日 12:19










      有句话说,“五百年的风景看北京,五千年的风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朴、山西的拙、山西的淳,凝聚成了华夏文明的魂。说起山西的古镇,平遥是声名显赫的,而在张壁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5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之前,张壁这个名字对于游人来说,是陌生的。这个神秘的城堡式村落,似乎远不及临近的绵山和王家大院声名显赫,锁不住人们注视的目光。其实,历经兴衰起落的张壁,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像一部厚厚的史书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分量。只有深入张壁,看它的古堡地道、宫殿庙宇,看它的军事宗教、民俗历史,才能感知张壁作为晋商文化特例的风采。

  张壁古堡位于我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张壁村又称作“张壁古堡”,位于介休盆地东南三面沟壑,一面平川的险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长达3000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在地上筑垒构城屯甲藏兵。张壁古堡是我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隋唐地道、刘武周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张壁独有。

  袖珍城堡 地上的一座城

  壁者,军垒也。顾名思义,张壁最初有可能就是功能单一的军事堡垒。事实也是如此,张壁“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是中国唯一具有军事、民用双重用途的城堡遗址,也是中国现存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于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

  张壁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北面,有三条深沟向下延伸;南面,有三条向外的通道;西面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东面则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南堡门为石砌,中间是一条长300米的街道。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还有几座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的庙宇点缀其中。抱柳的古槐和罕见的琉璃碑也为古堡增色不少。

  古堡的与众不同,还在于这里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没有十字。其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道长约300米,由石块和石条铺成,叫龙街。它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构成了“丁”字型的结构。东三巷民居多为农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错落有致,街巷格局严整,过去多为富户居住,门楣考究,砖、木、石雕精美。

  张壁古堡内保存完好的民居主要集中于户家园与贾家巷的嘉会堂。而这些富户的后代,大多已经迁出古堡,他们的祖屋也被封闭,对游客而言无缘参观真是一个遗憾。此外,张壁古堡还保留着中国多数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遗存的 “里坊”,在龙街与几条小巷的丁字巷口,游人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门,他们是各个“里坊”唯一的出口。关闭巷门后,各个里坊就成为相对封闭的堡中之堡,里坊之间既可各自为战,又可相互呼应,是一套完好的内部防御体系。

  迷宫暗道 地下的一座城

  隔着黄土地,张壁古堡的地底下是另外一座让人惊叹的城。从西场巷一座普通民居的地道入口进入,就是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这里隐藏着张壁的地下防御体系,也隐藏着一个个未解之谜。

  古堡地道为三层立体,高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10米,底层距地面17~20米。地道弯曲迷离,道内留存有气孔,通于沟堑外,还有隔井直下三层底部。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有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两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2~3米、长4~5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其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目的可想而知。

  走在暗道里,就像进入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迷宫。这里,马槽、将军窑窟、天井水井,还有粮仓、泄洪防堵、壁孔通讯设施和暗杀机关,均在昏黄的灯光下充满了诡异色彩。来到堡内最低处,距离地面20米左右的高度,通过正上方开凿的天井仰望外面灿烂的天色,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天空仿佛更加遥不可及了。

  寺庙宫观 罕见的密集建造

  除了颇具规模的军事堡垒,众多的宗教庙宇也是张壁古堡的一个看点。堡内现存十六座祠庙,真武殿、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庙、可汗祠、关帝庙等各自分布在南北两门附近,且大都建于城墙之上。

  张壁古堡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代城市选址“子午”坐城须北高南低的原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村不遗余力地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北堡墙上修建了 “二郎庙”和“真武庙”,庙顶高度高于南堡门,以顺应北高南低的原则。由于绵山的地势高陡,“冲”气足,于是又在南堡门外建造了关帝庙,以遮挡来自绵山的“煞气”。其实,稍加留意古堡的建筑,就会了解古堡内的建设规划无一不反映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顺应风水的思想。譬如,南北两座堡门是相互看不见的,它们并不在一条贯穿的直线上,因为连接两座堡门的主街道在两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而这正是由于“风水不外流”之考虑。

  小小的张壁古堡建有如此多的寺庙宫观真是让人叫奇。它的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希翼和长盛不衰的祈盼。这众多的庙宇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空王佛行宫,最珍贵的莫过于行宫前廊下两通罕见的琉璃碑,通体琉璃烧造,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黑龙纹花卉装饰图案。有人说介休是中国琉璃艺术建筑的宝库,见此二碑更让人深信不疑了。

  空王佛行宫

  著名的明代空王佛行宫,建在张壁古堡北门的丁字门顶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塑有空王佛像,山墙绘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画。殿顶的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宫的前廊下有两尊罕见的琉璃碑,东侧的石碑记述了空王佛修炼成佛的艰苦历程,西侧的石碑记载空王佛行宫修建的经过。

  古地道

  张壁古堡的地下有古人修建的错综复杂、规模巨大的地道系统,总长度近10公里。部分区段有上下两层,甚至三层。地道内,宽处可并行两人,窄处仅能通过一人,大部分区段高度不足1.8米。洞壁上每隔几步便有一个凹坑,可能是用来放置油灯的。张壁村的西场巷有一座很考究的民居。它正房的东次间里就有一个地道入口。这个入口藏在房间里的一个黑漆大柜中,十分隐蔽。

  张壁古堡有十余口水井,已发现至少有8口和地道相通。井内侧壁上开洞口,有的井壁上左右有相对的两个洞口,搭块板子便可通行,撤掉板子便断了后路。由于多次的地震和洪水造成的塌陷,地道的全貌已无法知晓,而且由于村民在没有专家指导下曾自行挖掘清理,破坏了原始洞壁。如今,地道挖于何时,因何而挖,已无法得到准确答案。有学者认为张壁村的建设者是刘武周,得出这一结论最直接的证据,是古堡内的可汗祠和唐初李世民与刘武周在介休一带交战的历史事实。

  介休贯馅糖

  介休特产贯馅糖(又称“灌馅糖”),是一种咬着酥脆,吃着绵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的食品。介休贯馅糖,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就畅销全国,有着很高的声誉。

  贯馅糖营养丰富,具有皮儿薄,馅儿香,气味芬芳,味道鲜美可口等特点。因主要成分为糖粞,而糖粞则是用大麦生芽后与小米经糖化而成,故具有温肺、健肾之功能,亦有催乳之良效,且糖馅内之核桃仁性甘、平温,故又有健脑补肾、补气养血、润肺化痰等功能。

  贯馅糖的制作工艺很考究,它以大麦、小米为主料,配以绵白糖、核桃仁、蜂蜜、桂花、青红丝作糖馅。大麦生芽约三分长,再将小米蒸熟后与大麦芽浆糖化、过淋,成浆糊状,利用热气将糖稀腾软,拉白成蜂窝状,然后将已配制好的糖馅包入、拉细、切节,再将炒熟的芝麻粘于表面,即为成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结冰时开始制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停产。

  介休县政府为了恢复和发扬传统产品,除扩大县食品加工厂的贯馅糖生产规模外,近几年又恢复发展了张兰、连福两镇的贯馅糖生产,全县年产量近一百吨。





顶:7 踩: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3.62 (3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36 (56次打分)
【已经有10人表态】
6票
感动
1票
高兴
3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