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在家乡山西的足迹
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薄一波同志在山西战斗生活了十多个春秋,从滹沱河畔到太岳山麓,从太行山上到汾河两岸,到处留下了他的革命足迹,新中国成立后,薄一波依然情系家乡,数次回山西视察工作,多方关心老区发展。他在山西的光辉足迹,将永载史册。矢志不移,投身大革命洪流薄一波1908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五)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蒋村。原名薄书存,在天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改名为薄一波。
薄一波7岁入蒋村小学,14岁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定襄第一高小结业后,考进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
此时,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变革的时期。地处内陆的山西,也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涌现出高君宇、贺昌等一批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5月就建立了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是北方较早建党的地区之一。
在国民师范,薄一波开始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和马列主义影响,开始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1925年5月,他参加了国民师范学生声援太原市民的反房税斗争。5月18日,中共太原支部和团地委发动并领导了广泛的群众抗税斗争,太原各大中学校数千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废除苛捐,为民请愿”等口号,包围督军府,并与军警发生冲突。阎锡山被迫写了手令:“房屋估价契办法,着即取消。”反房税斗争取得了胜利。
薄一波了解反局税的真相后,奋笔疾书,撰写了《山西学生抗税运动》一文,以笔名“乔刚”在《中国青年》第101期发表。这是目前发现的薄一波最早在新闻媒体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青年》主编恽代英还为该文写了近500字的跋语,高度赞扬了薄一波和山西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
6月6日,薄一波又组织国民师范的同学参加声援五卅爱国学生运动,400多人组成讲演队,走上街头,进行爱国反帝宣传。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实践中,薄一波逐步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薄一波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蓬勃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之中。他先是组建了国民师范党支部,任支部书记。1926年夏,又任中共太原地方执委会北部地区委员会副书记(书记未到任),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和群众工作,领导了同山西国民党新右派的斗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李大钊等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5月5日,薄一波在白色恐怖之下,毅然在太原组织李大钊烈士追悼会。在阎锡山派一个营加以阻拦的情况下,薄一波登上教室台阶,高声讲话,揭露蒋介石、张作霖新老军阀的罪行,并宣布散会。这是他第一次独当一面组织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活动。6月,阎锡山在山西公开举起反共旗帜,下令通缉薄一波等30多名共产党人。他们被迫转入地下,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薄一波任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委员,赴晋北忻县、定襄、崞县、繁峙一带恢复、重建党组织。他在地处忻、定、崞三县交界处的阎家庄设立了办公点,恢复了党组织,但却无法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1929年春,他因被国民党定襄县党部抓捕,不得已离开山西,前往天津找中共顺直省委(太原地委、山西临时省委归顺直省委领导)。
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薄一波开始在北平、天津、唐山、太原等地从事军运工作。由于白区工作环境险恶,斗争复杂,他四次被捕,两次入狱,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1931年3月,他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指示,以省军委常委兼军委秘书的身份返回太原,与中共山西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谷雄一商讨平定兵变事宜。山西当局再次通缉他,他只好秘密返回北平。7月,平定兵变取得成功,建立了北方最早的一支红军——红二十四军,由赫光任军长,谷雄一任政治委员。随即,部队转战河北,占领阜平县城,首次在华北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6月,薄一波在北平被捕,被判刑8年,关进“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开始了漫长的监狱生活。在狱中,薄一波先后任党支部干事、书记,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组织大家学习马列著作和共产国际的刊物及领导人的报告。1936年9月,由中共中央北方局建议,党中央批准,他和53位同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出生入死的白区工作,尤其是5年的铁窗生涯给薄一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十年中,我个人经历的艰险、痛苦和苦斗,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多的一个时期。”并且深有感触地说:“这十年我学到的东西,使我对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信念坚定不移,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对我来说是一辈子起作用的!”
“内方外圆”,接办与改组-牺盟会
就在党组织营救薄一波等出狱之时,因侵华日军步步进逼,政治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也派人去北平邀请薄一波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
遵照北方局的指示,薄一波接受了阎锡山的邀请,于9月回山西,进行了为期40天左右的考察,对山西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阎锡山的处境、思想动态、政治意图等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认为山西确已形成可以推动阎锡山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有利形势。然后,薄一波回到北平,向北方局作了详细的汇报。
10月下旬,北方局决定派遣薄一波、杨献珍、韩钧、董天知、周仲英等人一同到山西,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推动山西抗日救亡运动,并组成以薄一波为书记的中共山西省公开下作委员会,只做公开工作、合法工作,组织绝对秘密,与张友清领导的中共山西工委不发生横的关系,党的秘密工作与公开工作完全分开。之后,北方局又陆续派冯基平、廖鲁言、王鹤峰、李力果、刘有光、侯振亚、唐方雷、傅雨田、牛荫冠、刘亚雄、谷景生共11人赴晋,公开工委成员增至16人。
11月3日,薄一波等到达太原,第二天,便受到阎锡山等人的约见。
经过会谈,阎锡山决定让薄一波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的名义,在牺盟会任常务秘书并主持日常工作。
依据当时抗日救亡的总任务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薄一波提出了“戴阎锡山的‘帽子’、说‘山西话’、做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工作”三句话方针,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把山西抗日救亡搞得轰轰烈烈。
薄一波等首先接办、改组了牺盟会,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抗日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是在进步青年的倡议下,于1936年9月18日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之际正式成立的。牺盟会的领导机构是临时执行委员会,由阎锡山任会长,赵戴文任副会长,梁化之兼任总干事,宋劭文、戎子和、张隽轩等27人为委员。牺盟会的成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引起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不满,工作一度被迫停顿。
薄一波等接办牺盟会后,根据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改组了牺盟会。经过改组,牺盟会7个常委中,除梁化之外,其余6人都是中共秘密党员,实际主持领导工作的是薄一波;在22名执行委员中,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占到80%以上。这样,牺盟会也就由纯粹官办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成为名义上由阎锡山领导,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同时,薄一波等采取“内方外圆”的策略,修改了牺盟会工作纲领。1937年2月,在太原召开的牺盟会代表会议上,通过了由杨献珍执笔修改的牺盟会新工作纲领。这个纲领共10条,运用山西的形式和阎锡山惯用的术语,把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恰当地糅合进去,成为牺盟会的行动准则。从此,牺盟会在以薄一波为首的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一是培养抗日干部。根据阎锡山提出的“宣传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组织1130万武装30万”的口号,牺盟会先后举办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团、村政协助员训练班、牺盟特派员训练班、国民兵军、训练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等。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就训练培养了3万名干部。训练班的学员,除山西青年外,还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进步青年及东南亚的华侨。他们后来绝大多数成为山西乃至全国抗战的骨干。
二是广泛动员民众。牺盟会3个月发展了20万名牺盟会员,到1939年夏牺盟会员发展到300万人左右。通过牺盟会的组织宣传,动员了数百万的民众。1937年1月,1000多名村政协助员开赴全省农村。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协助村长办理村政,实际上担负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经过3个月的艰苦下作,发展了大量牺盟会员,极大地推动了山西农村的抗日救亡工作。同年三四月间,牺盟会又抽出180多名骨干,集中培训一个月,以牺盟特派员名义派到各县,建立牺盟会和各界抗日救亡团体。同年12月,经阎锡山批准,牺盟会颁布了由刘少奇起草的《山西农民会章程》,并指示全省牺盟分会加紧建立农救会,推行合理负担。与此同时,牺盟会还开展工人抗日救亡运动。9月,山西省总工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仅太原市就有30多个工厂成立了基层工会,发展会员5万余人。到1938年夏,以牺盟会名义组织起来的农救会会员达170万人,工救会会员达20万人,妇救会会员达30万人,青救会会员达30万人。经过动员,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了。正如薄一波在1938年9月写的《牺牲救国同盟会简史》中所说:“工作开始了,真如黄河决口,像一股不可遏止的洪流,几千年来被压抑着的民气觉醒起来了。”
三是制定紧急决议。卢沟桥事变的次日,牺盟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通电国民党中央政府速调海陆空军北上抗日,援助29军抗战;组织宣传队、话剧团等立即下乡宣传,并发动100万人的签名捐款运动;武装民众,号召和征调5万名少年先锋队到太原接受军事训练;调动人民爱国的积极性,建议国民党政府广泛采纳民意;提倡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动员工作,牺盟会机关刊物《牺牲救国》每天出版一期,并编印各种通俗抗战读物,等等。
四是拟定山西省民族革命十大纲领。全面抗战爆发后,薄一波根据中共洛川会议精神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9月27日召开的牺盟会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对工作纲领进行了再次修改。纲领公开提出,牺盟会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全面抗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会后,由薄一波主持草拟了《山西省民族革命十大纲领》,经阎锡山同意签署,于1937年11月6日公布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山西和华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五是改造旧政权。在日军进逼、各级政权土崩瓦解的情况下,经牺盟会的建议,阎锡山于1937年10月将山西划分为7个行政区,实行战时体制。牺盟会以此为契机,实现对山西旧政权的改造。到1937年底,山西全省7个行政区中有4个由共产党员任主任,全省105个县政权中有70余个由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员任县长。
牺盟会的接办与改组,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山西战场,迅速实行以山西为中心的战略展开,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华北的抗日战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43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接见薄一波时赞赏说:“你们以少数人团结了多数人,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掌握武装,组建山西新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晋绥已朝不保夕。阎锡山为扩充军队实力,准备建立一支比原有军队战斗力强的新军,以应付危局。一天,他找到牺盟会负责人薄一波说:“一波,战争开始了,还没有兵,你看该怎么办?”薄一波斩钉截铁地回答说:“看起来仅靠旧军是不行了,必须尽快组织新军,改革旧军。”阎锡山说:“旧军是不好改革啦,你就先组织一个新军团试试吧!”
薄一波当即把这件事向在太原的北方局书记刘少奇作了汇报。刘少奇说:“要去!不要说一个团,就是一个营、一个连也要去。你赶快回去,把牺盟会的日常工作委托给一个合适的人,除了重大问题你过问一下外,主要的工作就转到组建新军的工作中去。”此后,牺盟会的日常工作就由牛荫冠负责,薄一波则主要负责新军的组建。
薄一波决定先组建一支抗日青年先锋队。阎锡山说参加的人都要有誓死的决心,于是改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在太原国民师范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薄一波主持大会,并强调决死队是一支坚决抗战到底的新型的革命军队。决死队由原来的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八团、第九团一部组成,薄一波任政治委员。
山西新军颁布了《政治委员制度条例》。它明确规定:政治委员有直接处理部队中一切事宜之权,为部队中的最高首长,团长及政治主任均受其领导;一切军事政治命令训令等,均由政治委员、团长、政治主任共同署名,必要时政治委员在军事政治方面有单独发布命令之权。从而保证了我党对新军的领导权,使之成为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此时,山西抗战形势日趋紧张。8月25、27日,南口、张家口相继失守,日军入晋;9月13日,晋北重镇大同沦陷。阎锡山在雁门关太和岭口设立行营指挥部,组织防御战。9月底,薄一波又向阎锡山正式建议,再组建5至10个旅的新军。鉴于太原岌岌可危的形势,阎锡山同意先组建5个旅,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名义发布命令,并授权薄一波全权负责,从速组建。于是,决死队扩建为4个总队,1938年2月发展到4个纵队,成为山西新军的主力,1937年9月组建了工人武装自卫队,1939 年7月改称工人武装自卫旅。1938年秋,又以牺盟游击队为基础,组织了5支政卫队,1939年改编为二零九、二一二、二一三政治保卫旅。此外,战地总动员委员会还组建了暂编第一师。以上部队,统称山西新军。
这支新军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很快就投入到紧张激烈的抗日战斗中。在抗战的烽火中,山西新军逐渐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共有9个旅(辖50个团)7万余人,而且装备好,知识分子多,在晋东南、晋西南、晋西北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十二月事变后,山西新军整编为15个大团、7个小团、1个游击支队,约2.8万余人,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总部发起中外瞩目的百团大战。在参战的105个团中就有新军22个团,为这次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决死一纵队第二十五团、三十八团,在一二九师直接指挥下,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参加了战役的全过程,同日军精锐部队作战70多次,还两次参加掩护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师部转移,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邓小平当时就表扬决死一纵队说:“这支年轻的部队,在作战、政治工作、平时训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表现是好的。”
10月15日,决死一纵队召开庆祝成立三周年大会,薄一波在会上讲话,回顾了决死队发展、壮大的概况,号召全体指战员把决死队建设成为一支坚强的、有铁的纪律的人民军队。
据统计,8年抗战中,山西新军共进行大小战斗5000余次,毙伤日伪军4万人左右,全军有1万余名将士英勇牺牲。
立马太岳,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下旬,薄一波率领决死一纵队开赴晋东北五台、盂县地区,准备建立抗日根据地。在五台县台怀镇薄一波见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朱德对薄一波说:现在给你一个任务,马上率部南下,到晋东南太行山区建立根据地,那里现在是个空子,
9月底,薄一波到太和岭口第二战区行营指挥部,会晤阎锡山,提出上党是军事重地,愿意亲率决死队去控制这一地区,建立一个抗战的落脚点。10月初,阎锡山准许薄一波率决死一总队赴晋东南,并且委任薄一波为山西第三行政区政治主任。10月29日,决死队开赴沁县地区。11月8日,薄一波在沁县就任山西省第三行政区政治公署主任(次年2月后改称督察专员)。第三专署所辖地区为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包括沁县、沁源、安泽、黎城、襄垣、武乡等16个县(次年2月后缩小为]3个县)。
与此同时,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也开赴晋东南,创建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11月13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通称“石拐会议”。薄一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朱德、彭德怀明令决死一纵队归八路军总部指挥。决死三纵队也于1938年3月归八路军总部指挥,并于7月底开赴长治地区。
薄一波领导决死一纵队和第三专署,在八路军的支持和帮助下,大力发动群众,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派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抗日。二是动员青年参军。在沁县就动员了400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编为3个新兵连。在屯留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扩充新兵两个营。三是组建人民武装自卫队或牺盟游击队。四是培训军政干部。决死一纵队在沁县城开办随营学校,训练后编入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五是改造旧政权。薄一波以第三行政公署主任的身份,撤换了不抗日的旧县长,委任秘密共产党员担任抗日县长。到1938年春,沁源、沁县、安泽、屯留、洪洞、赵城、介休等县,均由共产党员或进步分子任县长。六是先后公布了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法令和优待抗战军人家属条例,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与此同时,薄一波率领决死队,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4月,日军对晋东南地区发动九路围攻。薄一波领导决死一纵队、三纵队,配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及第——五师第三四四旅主力,与敌激战半个月,消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长治等19座县城,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之后,太岳抗日根据地进入巩固发展的新阶段。
坚持抗战,和平解决十二月事变
统一战线是一种充满着矛盾的联盟。正如毛泽东在延安对薄一波所说:“蒋介石、阎锡山就是大资产阶级。没有大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建立不起来的。但大资产阶级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被迫的和勉强的,要警惕他们投降,要壮大左翼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向进步方向转变。”为此,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中国抗日战争逐渐转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的诱降和英、美对日本的侵略采取绥靖主义政策,蒋介石表现出很大的妥协倒退倾向。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之后,国民党顽固派由制造小规模的军事磨擦,逐步发展到向根据地军民发动较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充当了这次反共高潮的急先锋。
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阎锡山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主题是排斥共产党对牺盟会和新军的领导,主张取消新军的政委制。薄一波态度坚决地表示:“政委制不能取消。”阎锡山又改变手法,要让薄一波任山西省建设厅厅长,主持省政府工作,被薄一波断然拒绝。会议期间,薄一波和其他新军领导人分析形势,商讨对策,并果断采取措施,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加紧准备应付突然事变;秋林会议结束后,阎锡山不准薄一波回去。经多方努力,直到6月初,薄一波才回到晋东南。
为了应对事变,薄一波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多次召开干部会议,分析形势,统一认识,部署行动。6月,他在沁源县活凤村召开决死一纵队第三次全体干部会议,对切实掌握武装作了具体布置,并作《现阶段决死队的作用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的报告。11月初,薄一波又召开决死一纵队第四次扩大干部会议,作《如何克服目前时局危机与坚持长期抗战》的报告。12月,薄一波将决死一纵队的旧军官百余人集中起来,由周仲英负责,送往太行区抗大学习,把军事指挥权完全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同时,第三专署在地方机关中也清除了一批动摇分子,牢牢掌握了政权。
1939年底,阎锡山在蒋介石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率先发难,发动了企图消灭新军的十二月事变。他调集重兵围攻驻守晋西的决死二纵队和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破坏永和、石楼、洪洞等6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组织,杀害抗日干部及八路军后方医院伤病员共200余人。与此同时,阎锡山所属孙楚部联合蒋介石嫡系部队,进攻活动在晋东南的决死一纵队、三纵队和八路军,摧毁沁水、阳城等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屠杀共产党员和群众500余人,抓捕1000余人。
事变发生后,薄一波频频给梁化之、阎锡山等发电报,强调“坚持抗战、坚持进步、坚持团结”,揭露十九军和六十一军进攻决死二纵队的事实,另一方面,薄一波率新军坚决自卫反击,在八路军的支持和配合下,粉碎了阎锡山的阴谋。
打退阎锡山部的军事进攻后,中共中央从抗日大局出发,主动提出和平解决两军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商定,以汾阳经隰(县)离(石)至军渡公路为晋西南与晋西北的分界线,晋西南为阎军活动地区,晋西北为八路军和新军活动区域。4月双方又以临(汾)屯(留)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一线为界,以南为国民党军驻防区,以北为八路军驻防区。
尽心竭力,领导建党建政建军
十二月事变后,薄一波继续担任山西第三专员公署专员、决死一纵队纵队长兼政治委员。此时,因日军重兵侵占白晋路和邯长路,晋东南区被分割为白晋路以东的太北区(后称太行区)、白晋路以西的太岳区、邯长路以南的太南区和晋豫区(后两区合并为晋豫区,晋豫区又合并到太岳区)。北方局决定,在太北、太岳、太南分别成立区党委。
1940年1月,薄一波任太岳军政党委员会书记,安子文任太岳区党委书记。4月,北方局在黎城县召开冀南、太行、太岳地区军政党委员会高级干部会议(通称黎城会议)。会议提了建军、建政、建党的三大任务。薄一波出席会议,并作《关于建政问题的结论》,提出安定民生、建立秩序、发扬民力、增加生产四项措施。
根据黎城会议精神,中共太岳区党委于5月中旬在沁源县召开各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联席会议。薄一波、安子文分别作了报告。会议要求把太岳区建设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全面的、秩序井然的、蓬勃发展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会后,薄一波、安子文等狠抓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建党、建政、建军工作。
一是加强政权建设。早在1940年1月,第三专署就在沁源县建立白晋路西办事处,作为太岳地区统一的政权组织机构,由裴丽生任主任。5月1日,薄一波在第三专署召开的五一纪念大会上作报告,宣布了加强政权建设的方针。5月23日至29日,路西办事处召开首届县长会议。薄一波在会上讲话,强调:敌后的抗日民主政权,必须贯彻执行统一的政策以建立抗日民主的新秩序。经过整顿,全区13个县的县长都是共产党员,74个区长中,有66人是共产党员;村级政权干部也大都为共产党掌握。
二是安定社会秩序。十二月事变期间,根据地的社会秩序被搅乱,加之,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曾一度出现乱打乱罚、乱捕乱杀的混乱现象。为安定社会秩序,1940年5月2日,薄一波以第三专署的名义签发了《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为保证《条例》的执行,5月14日薄一波和李一清(副专员)又给各县发出了指示信,指出:“抗日政权必须是建筑在广大群众基础上的,必须是表现在保护一切抗日人民。爱护一切抗日人民,安定抗日社会秩序上的,这样才可以蓄积一切有生力量在艰苦的环境中使根据地逐渐巩固起来。”这个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很快得到了恢复。
三是整顿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和北方局黎城会议的要求,中共太岳区党委确定巩固党的中心是搞好支部建设,深入开展支部工作。为此,在整顿组织的过程中,太岳区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对党员进行党性、党的观念、党的政策、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的全面教育。经过整顿,党员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质量提高了,组织纯洁了,战斗力明显增强。
四是加强武装建设。决死一纵队经过整编,薄一波任司令员兼政委,牛佩琮任副司令员,颜天明任参谋长,王鹤峰任政治主任,仍属八路军总部领导。八路军第三八六旅主力根据朱德、彭德怀的命令进入太岳区后,统一指挥太岳区的八路军和决死队。从1940年4月开始,第三八六旅进行以干部为重点的政治整军。6月7日成立太岳军区(由第三八六旅兼),司令员陈赓,政委王新亭,参谋长周希汉。决死一纵队整编后,在军区领导下,建立人民武装各级组织系统,统一领导地方武装。决死一纵队还组建同蒲游击第一、第二支队,归太岳军区直接指挥。决死一纵队、第三八六旅与地方武装相配合,于5月初参加白晋战役,彻底破坏牛寺至段柳间30余公里的铁路和公路。
八路军总部发动百团大战后,11月17日,日军集中7000余兵力,分数路对太岳根据地实行“扫荡”,重点是沁源及其以北的郭道地区。太岳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作战,日军于30日撤退。这次作战,太岳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23次,击毙日军500余人、伪军60人。
百团大战后,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几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统一的战略区。
战胜困难,巩固与扩大根据地
1941年1月,八路军总部决定由决死一纵队接替第三八六旅兼太岳军区,由薄一波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和第二一二旅组成太岳纵队,隶属于八路军总部,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1941年3月,冀太联办决定成立临时参议会,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边区政府。7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召开。薄一波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工作重点仍然放在太岳区。
由于日军的频繁“扫荡”,根据地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薄一波在领导反“扫荡”的同时,还重点抓了太岳根据地的民主、武装、生产三大建设工作。
在民主建设方面,实行村选。1941年9月1日,太岳区各界在沁源县召开拥护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大会。薄一波在会上表示,以至诚服从人民监督,执行临参会决议,为保卫边区、坚持华北抗战、实现边区政府施政纲领而奋斗。从7月开始。太岳根据地的腹心地区,逐步开展了村民主选举。经过选举,新建立的村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三三制”的原则,很多优秀分子被选为村代表会议的主任委员或村长,农村基层政权得到了加强。
在武装建设方面,发展民兵。薄一波大力发展民兵组织,仅1940年3至10月就发展8059人。到1942年底,太岳区民兵发展到2万人左右,成为军区武装的重要助手和后备兵源,仅1942年就有2904人参加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
在生产建设方面,注意恢复和发展经济。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达到根据地自给自足,1940年3月第三专署召开太岳区生产会议,讨论研究了财政、贸易、金融、生产等问题。会后,太岳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统一币制,稳定金融。二是关心民生,发展生产。三是组织贸易,发展商业。
经过努力,太岳根据地的经济秩序很快得到稳定和恢复,生产得到了发展。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粮食生产形势逐渐好转,基本满足了军民需要。二是工业、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全区550家铁厂、纺织厂、造纸厂、粉坊等,逐步恢复生产。三是商业贸易增强,活跃了市场。在此基础上,还兴办教育文化事业。据1940年9月统计,晋东南全区32个县就有3770座学校。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太岳日报》等报纸,以及《前线》、《抗战生活》、《太岳导报》、《太岳文化》等刊物,丰富了根据地的文化生活。薄一波和陈赓、安子文还领导太岳军民,在赵城广胜寺主持力空法师的配合下,及时抢救了著名的赵城《金藏》。这部4000余卷的金代刻本,是国内尚存最完整的汉文大藏经典,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1942年3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太行军政党委员会书记、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太岳区视察工作。其间,阎锡山第六十一军勾结日军,多次袭击第二一二旅,残杀根据地群众。3月21日,薄一波在《太岳日报》上发表对记者谈话,呼吁第六十一军悬崖勒马。但是,对方置若罔闻,继续制造磨擦。邓小平了解情况后,果断决定发起浮翼战役。4月15日,战斗打响,邓小平亲自指挥,薄一波和陈赓协助。经过激战,打击了阎锡山第六十一军的气焰。4月26日,薄一波与邓小平在冀氏县石槽村召开岳南地区党政军干部会议,讨论确定了转变岳南工作的方针和办法,并决定消灭红枪会反动武装。5月,太岳部队在士敏、沁水县围歼了红枪会。此后,岳北、岳南、中条很快联结起来,范围扩大到河南省的黄河以北,把白晋路、晋博路和同蒲路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成一片,形成统一的太岳战略区。
1942年8月,太岳区得到发展,辖24个县。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工作间关系的决定》精神,10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太岳、晋豫两区合并为太岳区。到1943年4月,两区合并工作顺利完成,薄一波任中共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为纪念抗战六周年,根据中央书记处的要求,薄一波写了《太岳区抗日根据地是怎样坚持抗战的》,发表在7月3日的延安《解放日报》。他在文章中总结道:“我们坚持对敌斗争,与群众密切结合,坚持统一战线,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团结各阶层坚持着抗日根据地。”
克敌制胜,部署沁源围困战
沁源县地处太岳山东麓,因为是沁河的发源地而得名。1939年2月,决死一纵队和中共太岳地委先后由沁县转移到这里。1940年1月和5月,中共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相继在沁源阎寨村成立。1941年2月,第三专署由太行区移驻沁源县的赵寨村,薄一波仍任专员。沁源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所在地,阎寨被誉为“小延安”。沁源也就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
薄一波和陈赓、安子文等共同领导了名震中外的沁源围困战。
1942年10月初,日军第三十六、第四十一师团等部共3万余人,采用“铁壁合围”、“反转电击”的战术,对岳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太岳军区主力和领导机关,把沁源变成所谓“山地剿共实验区”。
在太岳根据地军民的有力反击下,日军主力于10月底由安泽县和川、亢泽、北平镇分三路撤退,而以一部兵力留守沁源,作为钉在太岳根据地的“钉子”,妄图摧毁太岳抗日根据地。
针对日军的“钉子”战术,太岳区党委、太岳纵队全面分析了沁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及我们的有利条件,研究对敌策略,决定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针锋相对,采取“围困战”的办法,把沁源县城及其四周的群众全部动员转移出来,实行彻底的空室清野,彻底破坏敌之补给线,断绝其交通,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围困沁源之敌。
11月11日。太岳区党委作出《关于反扫荡的决定》,提出依靠群众,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长期围困敌人的战略方针。同日,太岳军区向各军分区发出《关于围困腹地之敌,断绝其补给线的指示》,提出在党委和军区、纵队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把第三十八团从外线调回,执行长期围困沁源之敌的任务。同时,中共太岳区党委指示沁源县委:“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
为此,沁源县成立了围困指挥部,由李成芳任总指挥(后由第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参谋长李懋之继任),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为政委。他们把沁源县城和“二沁”大道两旁23个村镇3200多户1.6万群众有组织地疏散到群山之中,造成了一个长约100里、横宽10里、面积约1000余平方里的困敌区,即“没有人民的世界”。
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作战2800多次,歼灭大批日伪军,解救被捕群众1700余人,夺回牲口2000多头,终于将敌人赶出沁源。粉碎了日寇妄图摧毁太岳根据地的阴谋。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1943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抗日战争困难局面的扭转,太岳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与发展,到1944年底太岳区面积达到3.25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
薄一波于1943年10月赴延安,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时年37岁。
重返太行,组建内线部队解放山西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针对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
为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调整和健全了各大区党的领导机构。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邓小平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委,薄一波任中央局副书记和军区副政委,协助邓小平主持中央局的日常工作。8月25日,薄一波随同刘伯承、邓小平等乘坐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一架运输机从延安到达太行区的黎城县长宁机场,投入新的工作。
同年8月至10月,薄一波协助刘伯承、邓小平指挥解放区军民,取得了上党战役的胜利,保卫了抗战胜利果实,配合了重庆谈判。在平汉战役中,薄一波和刘伯承一起,亲临前线同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会晤,争取到高树勋约1万人起义。
11月11日至13日,薄一波出席在邯郸峰峰煤矿召开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全体(扩大)会议。会后,薄一波以主要精力领导全区的减租减息运动。晋冀鲁豫的减租减息运动很快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1946年3月,薄一波在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当选为议长。6月10日,晋冀鲁豫中央局在邯郸召开土地会议,邓小平主持,薄一波传达五四指示精神。会议决定,继续放手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会后,薄一波全力领导晋冀鲁豫解放区贯彻“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7月至9月,薄一波率晋冀鲁豫解放区代表团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他在领导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土改复查和基层整党的运动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纠正“左”的错误,使土改运动得以健康发展,至1947年下半年,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结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1948年春天,薄一波落实工商业政策,推动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山西的解放战争逐步展开。经过一年多的作战,山西大部解放,阎锡山仅占据着晋中的平川地区,以及运城、临汾、太原、大同等几座孤城,负隅顽抗。另外,胡宗南一部,协助阎军驻守运城、临汾。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鲁西南战役后,刘邓挥师东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薄一波为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记并代理书记,在支援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开展外线作战的同时,组建内线作战部队,全力支持徐向前率部解放山西,为山西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晋冀鲁豫军区只剩下一些地方部队,难以完成内线作战任务。一天,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找到薄一波说:“一波,各纵队都出去了,剩下的部队没有多少了,你能不能再组织点部队,我就在内线打,拔‘钉子’,把山西从阎锡山手里解放出来。”薄一波当即回答:“这是我们的共同任务。”经报党中央批准,薄一波迅速重建和充实了第八纵队(辖3个旅),将太行军区部队及原新四军五师的一些部队编为太行纵队(后改称第十三纵队,辖3个旅),又将太岳军区所余的地方部队编为太岳纵队(后改称第十五纵队,辖3个旅)。另外,还组建了3个独立旅。不久,又组建了第四纵队。这些部队均由徐向前率领,相继进行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次战役。此外,薄一波还为作战部队提供充足的弹药、炸药、粮食和其他物资,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仅临汾战役就动员和组织了20万民工支前。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中央局。华北局由刘少奇兼第一书记,薄一波任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实际工作由薄一波主持。同时成立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滕代远、肖克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
同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薄一波当选为第一副主席,并任政府党组干事会书记。华北局成立伊始,他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指出在华北大部分地区应即宣布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全面转入大生产运动。1949年9月,薄一波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心系老区,关心家乡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薄一波出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情系老区,关心着山西的发展,牵挂着家乡人民的生活。
一是热情关心家乡经济发展。1959年11月,薄一波复信平顺县西沟村著名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鼓励他们发展生产,把穷地方变成富地方。1965年6月24日至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太岳老区,先后视察了沁源、沁县、长治、平顺、黎城等县的工作。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任命薄一波为国务院副总理。8月,薄一波到山西考察工作,先后视察了太原钢铁公司、太原重型机器厂等企业和大同、雁北地区。其间,他提出“应当尽快地把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能源基地”的指导性意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山西逐步确立了以能源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薄一波极为重视山西的基础设施建设,1995年他将1.5万元稿费捐给万家寨引黄工程。1996年6月太旧高速公路竣下通车时,88岁高龄的薄一波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该公路的建成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高度赞扬了山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精神。
二是亲切指导山西党史研究。薄一波是山西党史的亲历者,1988年又出任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副组长,对山西党史工作给予了多方指导。比如,农业合作化是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山西是最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省份,195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向党中央、华北局写了《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主张扶植与增强互助组内“公共积累”和“按劳分配”两个新的因素,以逐步战胜农民的自发趋势,引导互助组走向更高一级的形式。围绕这一问题,当时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党内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并在党内发生了一场争论。对此,应当如何看待?一直是研究的难点。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思考》一书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了“围绕山西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的争论”。他实事求是地分析说:“1951年,围绕山西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在党内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问题,在提法上,虽然只说是老区互助组织要不要提高一步,但实质是涉及当时老区农村或土改后的农村要不要开始起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就揭示了这场争论的性质,为研究这段历史指明了方向。此外,薄一波还通过讲话、致信,和编写人员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太行、太岳等根据地史,以及牺盟会、山西新军史的编写工作给予指导,极大地推动了山西党史和根据地史的编写工作。
三是多方扶持老区教育事业。1986年10月,薄一波为家乡——定襄县蒋村小学生题词:“家乡的小朋友们:努力学习,多出人才,准备为国家四化建设服务。”1997年9月,他将自己所积攒的稿费20万元捐献给沁源县,建立了太岳希望小学。2005年9月,太原师范百年校庆,97岁高龄的薄一波欣然致信祝贺。贺信说:“躬逢母校宏图更展之际,衷心祝愿母校事业兴旺,桃李满天下。”同年11月2日,薄一波又将《四库全书荟要》一套500册,赠送给山西大学。
这一幕幕、一件件往事,无不体现出一位三晋骄子对家乡的关心与支持。
抚今追昔,我们在追寻薄一波同志在山西的光辉足迹时,深切地感到,薄一波同志不愧是山西人民的骄傲,他在山西建立的功勋将永载史册,他永远为山西人民所怀念。
(作者:卢海明、杨建中 均系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