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海内最富”的第一颗种子
9月5日,采访团在右玉县杀虎口举办了过境仪式后,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杀虎口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清朝初年实施边疆封禁政策,杀虎口是法定的出入关手续办理地,是官方许可的“走西口”的必经之地。“走西口”中的“西口”最早当指杀虎口。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山西人外出的增多,“西口”的概念才逐渐泛化。
因其地势险要,杀虎口唐朝被称为“白狼关”,宋朝被称为“牙狼关”。当年走西口的人,走到此处,都要忍不住回望故乡,从此就要离别故土,家里的亲人在殷殷期盼,而此去前途未卜,内心着实忐忑。
离家的人充满不安,留下来的妇孺也备觉煎熬,那首著名的老歌《走西口》,缠绵悱恻,唱不完的哀怨,诉不尽的牵绊。从这首歌曲里可以听明白:走西口的男子本来并不孤单,他们在老家常常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人,他们完全可以过一种温馨的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式生活,但他们还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门,而他们的恋人竟然也都能理解,这里面多少有“望夫成龙”的成分。而那些多情女子在村口洒下的温柔眼泪,又为晋商们开创“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清朝文献记载:祁县每两户农民中就有一个人外出经商。走出去淘金,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改变命运,发家致富,是这些走西口人共同的梦想。
走西口人创造的LV
山西汾阳城内西北隅的基督教堂南侧,有一所坐西朝东,规模宏大,宽敞别致的院落,人称牛家院。院主人姓牛,名映星,字允宽,清光绪年间,曾在蒙古的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恰克图(今属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德国柏林等地经商开设的“壁光发”商号,盛极一时。
和许多人走西口的动机一样,牛允宽走西口也是为了改变家庭生活。他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弟妹,独自一人步行经商,历尽艰辛,遍及各地,了解了许多民情风俗,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自修熟读了《四书》、《五经》;学会了俄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在莫斯科、恰克图、库伦等地设店经营,开设贸易中心,经营大宗的皮毛、茶叶贸易。
牛允宽将自己的商号命名为“壁光发”,这在俄文里是“牛”的意思。他希望自己的商号在全世界都是最“牛”的。牛允宽精通经营管理,善于组织团结中外同仁,齐心协力做实业,经营的货物又均用铅字印牌,以示确保质量,因此“壁光发”信誉大著,业务远涉波兰华沙、格旦斯克,德国柏林、莱比锡,日本东京等地,其商号也开到了世界各地,在业界地位完全不亚于今天的LV。
山西人走西口的第一步,都充满了责任感。他们的出走不廉价,不是为躲赌债,也不简单的是为了逃避灾荒,而是一份高贵的创业精神和改变家庭与亲人生活质量的可贵使命感。当他们贫困时,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闯出一片新天地。当他们富有时,也依旧不会丢掉那份使命感,最初的情义被放大,成为对行业、对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晋商创富之后,为国分忧,为民解困造福。捐钱、运粮支持政府,修路、盖庙、建桥、办学、济贫、扶弱,不惜钱财援助民间疾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的眼界和胸怀,着实让今天虽暴富起来却为富不仁的一些人汗颜。
重走西口路,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晋商除了创造白手起家的传奇之外,还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标准:没有钱的时候应该怎么活,有钱之后又应该怎么样回报社会和面对人生。在当前的经济环境里,由于一些企业缺乏自律意识与责任感,影响了行业整体形象与全民利益。企业管理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需要认清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坐标,真正投入大时代建设,参与写就国家复兴的锦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