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商业代码
斩断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也就没有了未来。面对纵览中国商业600年这样一个大跨度的题目,任谁都会心怀敬畏,而我首先揣测的是作者在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的状态。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其实更多的担心在于此书能否承载这么厚重的选题,带着一丝疑虑也带着一丝期盼。
解密中国商业代码
读《中国商帮600年》
斩断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也就没有了未来。面对纵览中国商业600年这样一个大跨度的题目,任谁都会心怀敬畏,而我首先揣测的是作者在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的状态。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其实更多的担心在于此书能否承载这么厚重的选题,带着一丝疑虑也带着一丝期盼。
这部商业史描写了中国古代、近现代史上的几个主流商业群体发展的历史背景及高度,书中的史料像是记录,其实更像解剖,是从历史缝隙里梳理出商业群体发展的脉络,它就像一部解码书,帮我们解开中国商业的神秘代码。
纵观《中国商帮600年》,跨越历史烟尘,看到的是一场发生在政治集团与商人集团之间的持续博弈,它们之间一会儿握手言和,造就一批政治精英和商界红人;一会儿翻脸无情,弄得身首异处、穷困潦倒,而所有的爱与仇又会在下次博弈之始归零。事实上,被称之为有雄才大略,也的确终成大事的人被称赞的一个标准就是不计前嫌。
实际上,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国明王朝是当时的第一大经济体,是全世界向往的黄金圣地,以至于出口了大量物资却没有想换购的商品,只能满载白银而归。当看到全世界的白银都因为中国的商品输出而大量流入中国的时候,不禁令人想起现在的外汇储备,但不一样的是,那时候是全球认账的白银,而现在是建立在政府信誉上的“绿纸”。
“1592年马尼拉总督向西班牙国王报告说,中国商人收购菲律宾的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当时中国就是能给商品注入高附加值的经济强国,而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出。中国商人也顺理成章地将产业输出到当地建厂,这就是当时的海外投资、走国际化战略的雏形。
以往看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数据大都是宏观层面的,其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往往是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赔偿数据,而《中国商帮600年》梳理、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下的商人足迹,这让人们有机会透过宏观数据看到其中的微观经济脉络。看到晋商常万达营造的跨越数千公里空间的茶叶链条,不得不令人惊叹,中国商人早已明白产业链的道理和经营策略,只是今日的商人却少了这份胆略和见识。并且对于近来广为人知的晋商钱庄来说,他们的先辈们所做实业铸就的辉煌一点也不逊色。
一个个在历史中显赫一时的名字随着作者的笔端显现在历史的脉络之中,在看到或熟悉或陌生的一个个商界前辈之际,不禁令人感慨良多,禁不住要与当前之现状种种相互对照。这些历史的记录似乎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至少在中国的历史上是这样,中国的商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官,换句话说,破解它就能在商海里扬帆破浪,看不明白就只能随波逐流,随时把自己置于覆舟的危险境地。借史以鉴今,商者理当回归其本来角色,官者也理当摆正自己的位置。
阅读过程中,一个更大的感慨常常萦绕心头,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之复杂往往不仅在于事情千头万绪,还在于处理过程中的扭曲。一个原初的想法与现实之间,也即化约为政策的开放与封闭之间所带来的后果与其中的扭曲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论是精明的大臣还是高明的皇帝都很难拿捏准确,甚至历史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我们常常会为动机的好坏辩解,却总是忽视结果的现实,在每次失败过后,人们都会寄希望于下一次,而这种带有理想化的未来不能再建立在好的想法和动机之上了。如果说古人的历史观念还局限于一统的大帝国之内的话,如今已经可以俯瞰地球的时代里就不应该再犯同样局促的错误。
应该说,这本书完成了它自身设定的目标,也同样给了阅读者一个可以满足心理需求的交代。掩卷而想,六个世纪的时光岁月竟不是那么久远了,甚至让人觉得近在眼前,我们几乎可以呼吸到书中人物的气息,几乎能够触摸到书中人物的脉搏,因为他们都从历史的夹缝里被作者呼唤出来,显得生动活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