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精神内涵: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吕梁精神的精髓。自强不息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处世,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超越自我,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力求转败为胜。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渗透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激励人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司马迁身受腐刑之苦而著《史记》,他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文王拘而演《周易》”等一系列自强不息而成大业的典范。?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典故体现的都是自强不息精神;雷锋等时代先进人物用不同的方式诠释自强不息的内涵。在这些人物中,有的身残志坚,有的用自己的双肩扛起同龄人不该承担的责任,有的敢于为民请命,有的实业兴国,有的关爱弱势,更有的人用生命诠释对事业和人民的忠诚。刘翔等运动健儿驰骋赛场,战胜伤病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打破和刷新一个个记录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注解着自强不息精神。这种精神由于历代人们的不断践履,使我们后人仍时时感受到它那高深的哲理与璀璨儒雅的美。“天道酬勤”,自强不息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吕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强不息内化为吕梁精神的精髓。吕梁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形成的中华主流文化——黄河文化,体现出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大河文化,黄河在流经吕梁所处的晋陕峡谷处,形成飞流直下,气吞山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气势,内化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文化神韵。九曲回肠但勇往直前的黄河水滋养了吕梁儿女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敢于登攀的精神气质。巍峨高耸、绵延起伏的吕梁山,塑造了吕梁儿女高山仰止、坚毅果敢、艰苦创业的优良品格。吕梁人民的自强不息精神集中体现在“英勇顽强、锲而不舍、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四个方面。
一、英勇顽强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
英勇顽强是指不畏强暴和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勇者不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英勇顽强,就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险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富贵、生死于度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真实写照。吕梁儿女在各个时期始终体现出英勇顽强的精神。临县的“黑豆茬”精神和文水的“胶泥脑”精神就是英勇顽强的形象描述。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吕梁涌现出许多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张叔平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出生于方山县的共产党员张叔平,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用铁钉将他双手钉在墙上和脚心深深钉入土中,对他施以压杠子、坐电椅、灌辣椒水、上老虎凳等各种酷刑,打得他遍体鳞伤,双腿压断,但他没有屈服,始终坚守党的秘密。敌人当面枪杀他的革命战友,以死威胁他背叛组织。张叔平视死如归,英勇就义,年仅31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吕梁儿女在极端险恶和贫困落后的环境下,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悲天悯人。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不屈不挠,不等不靠,而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顽强拼搏,取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山西发展最快的地区,由昔日的贫困地区跨入了如今的发展新区。现在,吕梁又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发展道路上,开始了新一轮的顽强拼搏。
二、锲而不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锲而不舍体现的是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轻易放弃。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锲而不舍的典范,史传孔子读书曾韦编三绝。王夫之在晚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吕梁精神深深植根于黄河文化这一中华主流文化中,吕梁儿女秉承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抗战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危局,吕梁儿女没有气馁。许多热血男儿都自发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在家的就参加了民兵。民兵们平时在家生产,抽空练兵习武;战时便拿起自制的各种简陋武器,日夜打击敌人,并且配合主力军作战,把晋绥解放区保卫得铜墙铁壁一般。在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吕梁儿女在生存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这种精神,更加强化了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进取意识和科学意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当代吕梁英雄”梁宝,为了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后仍然勇抗病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吕梁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千千万万个“梁宝”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攻坚克难,为未来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团结拼搏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团结拼搏是战胜困难的力量保证。团结拼搏,就是联合起来,集中众人之力,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共同目标,完成共同任务。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一条心,泥土变成金”。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拼搏、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列宁曾说“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毛泽东也说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团结拼搏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集体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1+1>2的效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吕梁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只有团结拼搏,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另外,晋商文化融入吕梁文化,晋商文化的群体精神对吕梁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山西商人的商帮群体精神,首先来源于家族间的孝梯和睦。随着山西商人活动区域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商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于是山西商人从家族到乡人间,逐渐形成“同舟共济”的群体。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这种群体精神奠定了吕梁人民团结拼搏的思想基础。
吕梁人民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团结拼搏,战胜了一个个困难。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晋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在贺龙同志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晋绥所属机关部队中发起一个个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运动,依靠集体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沿黄四县的吕梁人民依靠团结拼搏的精神,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设备简陋、施工艰巨的诸多困难,完成了连接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4县,全长350公里的沿黄公路 (吕梁段)顺利通车的任务, 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建设。今天的吕梁,又以团结拼搏的精神向新的更大发展目标发起冲刺。
四、奋发有为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目标追求
奋发有为是自强不息的目标。奋发有为,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初禀篇》:“勇气奋发,性自然也。”意思是精神振作,有所作为。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是始终要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必胜信念。有了必胜的信念,才能在问题和挑战面前勇于知难而进,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咬定发展目标,敢于胜利和不怕挫折,用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不达目的不罢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崛起”的关键在于“奋力”。纵然前进中有再大的困难,不能有畏难的情绪;纵然工作中受到再多的挫折,不能有消极的情绪;要的是勇争一流的志气、开拓创新的勇气、昂扬向上的锐气,知难而进,拼搏进取;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始终具有敢闯敢试、开拓前进的创新意识。必须始终坚持不怕失败、敢于负责的精神,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勇于冲破各种束缚禁忌,在敢想敢干中抓住机遇,在敢试敢闯中抢占先机。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始终保持励精图治、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一定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定要坚持少说多干,多谋人民利益,少计个人得失,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在全市形成勤政敬业、任劳任怨、立足本职、积极奉献的良好局面,形成团结协作、共谋大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良好局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吕梁人民依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革命战争时期,吕梁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吕梁英雄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吕梁人民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奋力赶超,加快发展,市级财政收入总量由全省倒数第一跃居全省第二位,创造了惊人的吕梁速度。
“自强不息”体现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是吕梁人民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吕梁人民战胜敌顽靠的是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自强不息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赋予了吕梁人民新的要求,首先它要求强化进取意识,摈弃“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安于现状的思想,敢于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其次要强化穷则思变、尊重规律、艰苦创业的意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图强,实现吕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