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华彩蛋上作画,展现山西风土民情
在一个柚子大小的鸵鸟蛋上表现的很到位,这件作品出自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龚晓华之手。昨日,记者在太原长风街建设南路口附近一小区内见到她,她说,在废弃的蛋壳上作画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向记者介绍了这件作品,这是一件反映晋商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整个蛋面分成四部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分别是男人和女人,男人处写有汇通天下,女人处羞答答地淑女形象,南北方向分别是走西口的沙漠情形和晋商大院。她说这就是男人在外闯天下,女人在内相夫教子。
两千年前民间就有彩蛋画
彩蛋画,一种绘制在禽蛋外壳上的民间工艺,其工艺历史悠久,远在唐宋时期,就有描画花鸟山水的蛋画作品出现。
彩蛋画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盘古就孕育在一个巨大的蛋壳中。《管子》曰,“雕卵然,后沦之。”表明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民间就有用色彩涂于蛋壳上,然后煮食的美食习俗。
民间生育习俗中的生子 “送喜蛋”习俗,也是由得子人家把蛋染成红色,或勾画剪贴上花纹送与亲友、邻里分享。彩蛋画工艺就孕育在这种深厚的蛋俗文化氛围之中。
清代苏州庙会上就有蛋画出售,起初的蛋画,为煮熟的彩画蛋,蛋上绘动物图案,玩赏过后,可去皮食用,以后才发展成为在空蛋壳上彩绘,致使蛋壳画成为单纯的工艺品。
清时江南的灯市上,曾出现由无数蛋壳组成“卵灯”,其制作之精巧,为世人称绝。清末一瑞安老艺人擅长精画彩蛋,他在一只鸭蛋壳上绘出水浒一百零八将,布局巧妙、气韵生动,人称“花蛋叔”。
目前彩蛋画只有少数民间艺人业余制作,市场上很难一见,成为极少数人个人收藏和馈赠贵宾的佳品。
山西省物资厅退休干部龚晓华自幼喜欢画画,尤其以人物画见长,偶然间发现了蛋壳上画画,从鸡蛋上探索,到最后在鸵鸟蛋上真正开始了她的彩蛋画人生。
她刻苦专研彩蛋画,2006年成为了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大师”的她,激励自己出好作品的同时,更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1987年,朋友送她一枚鹅蛋,从小喜欢美术的她突发奇想地在上面画了一枝梅花,还题了字,也就在这一年她沉迷于圆球体作画。直到1998年龚晓华偶然见到了鸵鸟蛋,她说,是鸵鸟蛋选择了她,因为鸵鸟蛋画打开了她艺术王国的大门,这时才真正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彩蛋画事业。
创作《三晋风韵》系列展现山西风土民情
鸵鸟蛋的出现让龚晓华从个人爱好转向专业,相比其他蛋鸵鸟蛋更大些,更容易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如何让蛋画打破传统,这成为龚晓华每天思考的问题。
如何将山西风土民情用圆球体画形式表现出来?如何在小圆球体上反映大意境?龚晓华一直在寻求突破和创新。
她擅长工笔,但在球体上作画毕竟和在平面上作画不同。轻了刻画不上,重了又容易碎。在平面上画是直线,而在球体上就得画成曲线。
龚晓华说,一件好的作品得先反复构思,当创作灵感袭来,然后才能拿起画笔在蛋壳上作画。为抓住主题,深化作品内涵,她查阅资料,深入实地考察,对山西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加深理解,从众多的资料中汲取营养,最终确定创作对象。
她的作品《新百子图》,在一颗鸵鸟蛋上竟画了100多个孩子,从构思到成画,几乎天天到深夜,足足花了她一年的时间。她的仕女图《四大才女》、《春夏秋冬》等系列,鸵鸟蛋上的仕女头发丝缕清晰,盘绕有致。
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蛋画,传统蛋画只在蛋壳的一个面上作画,而她的蛋画是立体的,每个面都有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自成一面,曲线和曲面巧妙结合,有一种韵律感,非常舒服和养眼。为完成好新作《三晋风韵》系列,她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写生拍照、了解人文景观,然后挖掘主题,精心创作,使每一幅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主题,表达作者不同的创作理念。
其中,绘有洪洞大槐树的彩蛋已经在多处展出,龚晓华说,这件作品构思了很长时间,反映的内容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明代大迁移的场景,全图103个人,有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在这场大迁移中告别家乡走的情景。有的人挖了家乡的土,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一处,爷爷带着孙子拜别大槐树,另一处,幼小的婴儿伸出手来,不懂得母亲为何跪在树下痛哭。一位老妪是这些人物里年龄最大的,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旁边的邻居拉着她说,布告上说,让我们大家迁移。在鸵鸟蛋的上方,有挑担的,有骑马的,官兵在后面赶着人们走,人们都是一步三回头,曲曲折折走了很远。
清洗防腐步骤最复杂
龚晓华说,其实创作一件作品,用不了多少时间,主要是之前很长时间的思考,挖掘主体,让主客观进行碰撞对话,当主题越来越深刻,灵感袭来之际,才集中全部精力动手创作,进入全方位的创作过程。
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彩蛋画在材料准备上要繁琐得多。龚晓华说,首先在外形选择上,像鸡蛋、鹅蛋的选择上要尽量大一些,圆润一些。一些奇形的蛋,比如特别长的,她也会选,来创作一些特定的作品,比如体态修长的仕女,或者蜿蜒奔腾的黄河壶口瀑布。鸵鸟蛋蛋面光滑、体形庞大,是龚晓华心仪的绘画材料。后期作品大部分都用鸵鸟蛋。
龚晓华说,把蛋拿回来之后,也不能放太久,都要及时地去打眼、钻孔、取蛋液。然后对蛋里进行清洗,进行一些防腐处理,否则经不起长时间的保存。
如果是买回来的鸵鸟蛋,就要在蛋的一方用十字改锥打眼,打眼处最好选择蛋重的一方,这样便于定位,以免出现头重脚轻。如果买回来的是蛋壳,就免去了这一步。
打眼的目的是为了把里面的蛋黄和蛋清清理干净,接下来就是清洗防腐。龚晓华说,这一步是最复杂的,也是最麻烦的。刚开始要用水泡,泡好后,用筷子、钳子或铁丝把蛋壳里的东西钩出来。清洗防腐结束后,用砂纸打磨表面,待光滑后,方可作画。用铅笔打底,画的过程中要一笔成,不能修改。最后用毛笔作画。
希望传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
如何不辜负人们对她的厚望?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更勤奋、更努力,去创作好的作品,有分量的作品。龚晓华很清楚这一点,为继承发展我们民族传统工艺弘扬中华文明尽个人所能。
在努力出好作品的同时,她也在想着传承下去。说到传承情况,龚晓华很担忧。她儿子并不喜欢干这行,她很理解儿子。
曾经有个孩子跟着她学画画,当时只在平面上作画,“平面上有一定的功底后,再在曲面上画更好。”龚晓华说。最后孩子们都因学习紧张放弃了。
龚晓华回忆,在一次作品展览中,一个残疾孩子坐着轮椅观看展览,他告诉妈妈说自己非常喜欢彩蛋画。龚晓华说,当时她就看到那个残疾孩子一直盯着那件最好的作品。她觉得这小孩的眼力不错,于是她递过去一张名片说,“如果你想学,可以来找我。”后来再没有了消息。
现在传承情况很不乐观,龚晓华说,只有自己多出点作品,然后多记录,给后人多留点东西。在龚晓华的笔记本里,记者看到,每创作一件作品,她都会写的特别清楚,包括当时怎么构思,灵感来袭时,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认识。
目前,龚晓华大大小小的蛋画已有1000余件。蛋画让她充实,给了她一个全新的世界。她说,“蛋画是我灵魂的栖息地,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一定会传承下去,我有责任把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