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银行总行大楼设计层高30层
山西金融“高地效应”
2005年,PECC调研发现,2004年山西的民间融资率就达65.5%,而目前山西就有2500多亿元的民间资本没有被激活。
“由于没有很好的金融渠道,直接导致民间融资和钱庄的盛行。”刘俊平说,“这也是晋商银行成立的原始动力。”
另外一方面,则是本地财富大量流向外省,有的是通过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被吸收,有的则是通过个人投资外地房地产行为“蒸发”。
所以有人称,山西金融一直处于一个“高地”。据统计,2008年山西就有一半的资金流向了省外,而山西众多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嗷嗷待哺。
“这相当于把山西这个旱田中的水抽出来去浇灌东南沿海的田。”有人非常形象地这样评价。
数量庞大的民间资本和极高的民间融资率,是山西建立一家本土银行最直接的原因。
30年前山西有一位学者就开始呼吁,希望能在山西成立一家本土银行。他就是原山西财经学院院长孔祥毅,一位长期研究金融理论与金融史的专家。而今,在晋商银行成立之时,这位学者已成为晋商银行的独立董事。
孔祥毅说一开始,有人提议山西是能源大省,应该成立一个能源发展银行。有人说山西省银行在建国前比较有影响,干脆就叫山西省银行。也有人认为晋商精神光照后人,成立的银行应该叫晋商银行。
孔祥毅说不论银行叫什么名字,只要总行在山西就能促进山西经济发展,建立金融“洼地”,防止大量资金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