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京腔京韵在山西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黄河新闻网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14:57


 

我们总是会与京剧不期而遇:

电视剧《潜伏》中,站长高兴之余不禁唱起“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电影 《梅兰芳》的热映;一个花旦小桃红反串演唱了《空城计》,胡适就写下了 “最是动人心魄处,一腔血泪染桃红”的诗句。

董 昕

“京剧及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与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感情贴近,许多戏剧故事,正面反面的历史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演出发挥了文艺的娱乐、审美、认识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我国城乡广大群众以往基本上是从戏剧演出中了解历史的。”从上世纪50年代就在我市文化部门工作的杨秋实先生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为做这个专题,记者于11月22日、23日两天走访了山西省京剧院、省戏研所,听年近九旬的原省京剧团团长陈云超、已退休的72岁老演员孙鸿福、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研究员顾铁铭及杨秋实先生讲述京剧入晋的时代背景、京剧在山西的发展流布状况,以及一代代京剧演员为事业的执着与贡献,颇为感慨。

京剧入晋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研究员顾铁铭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她十几年的研究成果:

据晋剧老艺人王永年先生口述、刘巨才与段树人编写的《晋剧百年史话》记载,清代同治初,太原就已出现了京剧的活动,所演剧目以武戏为多。李殿臣、李大安在《京剧在山西》一文中谈到演员赵鹏飞时也说到,赵于1877年由山东来太原,入梆子、京剧兼演的“两下锅”戏班广福班学艺谋生,并说“广福班以演武戏见长”,“是迄今已知的山西最早演唱京剧的班社”。民国十四年(1925)五月四日《戏剧月刊》第二十号载的剑锋《晋剧探源》云:“武戏短打在晋中路亦盛行,昆曲也兼有扮演者。此两种为京班所输入。当光绪初年京班在晋省中路演唱多年,今则微矣。”太原及晋中一带如此,那么山西的其他地方又是何时出现京剧活动的呢?据山西广灵县任凤舞1984年在广灵县南加斗村的古戏台曾发现 “同治六年(1867)二月牞京都三庆班在此一乐也”的舞台题壁。舞台题壁证实,最晚在同治中叶,太原、晋中之外的山西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京剧活动。

山西徐沟县(今太原清徐徐沟)人、生于光绪二年(1876),后曾留学日本,并参加过同盟会的刘文炳在民国《徐沟县民俗志》曾这样说:皮簧“在光绪十年前,每年只省城组有一班,为抚藩衙门门丁承办,供各衙门、公馆、会馆喜庆堂会”。

由于省城衙门、公馆、会馆的喜庆堂会毕竟有限,而艺人又不可一日无食,所以省城自组的京班有时也至城外的郊县演出二三日,借以弥补衣食所用的不足。这样一来,京戏在山西的活动便由省城太原很快发展到了诸如徐沟、榆次、阳曲等县区。到光绪末,随着太原出现戏园,京剧在山西的活动场所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选择了戏园而远离了村镇。

京剧自传入山西,其影响在不断扩大。作为这一论断的另一有力佐证,是京剧票房的出现与发展。早在清末,太原的察院后就曾出现过一个京剧票房。不过,这个票房主要是供当时的上层社会人物在茶余饭后前来消遣,普通老百姓是无缘参与其活动的。

进入民国,以太原为中心的京剧活动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发展,京剧活动场所增加,演出质量提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当时的一流京剧演员有的也来到山西。诸如小达子(李桂春)、李兰亭、雪艳琴、李万春、程砚秋等;其次,京剧由城市步入农村,进而走向山区,活动足迹几乎遍及山西全省;第三是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官办的京剧演出团体;第四是业余京剧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第五是培养京剧幼童的私人戏房的出现;最后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京剧剧目的大量出现,其中以根据地、解放区更为突出。

战争时期

讲到抗日战争时期,顾老师感慨地说:“我军的京剧活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在战争中排练演出。”

“比如,活动在太行地区的建军剧团演出了《夜袭飞机场》,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在晋东南创作演出了《荡家恨》,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野火剧社创作演出了《小白龙》。在晋绥根据地,这一阶段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京剧剧目是1941年张一然创作的《嵩山星火》。这一阶段在山西出现过的人民军队中的京剧团体有:黄河剧团、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野火剧社、抗大分校宣传队、太行山剧团、抗大总校文工团、建军剧团、一二零师战斗剧社、野战政治部实验剧团、铁骑剧社、晋绥平剧院、五一解放平剧团等。虽然这些文艺团体的从业者中,出身科班、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并不很多,大多数是出于对京剧的爱好或根据革命需要而来,但他们却以高度的时代感和责任心,赋予了京剧一种新的生命力与特殊功能,使京剧超脱了以往单纯娱乐消遣的作用,一跃而成为呼唤人民觉醒、谴责敌人凶残的武器。毫无疑问,这在京剧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在山西戏曲史上也是极其辉煌的一页。”

京剧院团

1955年10月,在团长李铁英率领下,天津红风京剧团来太原演出,以其丰富的剧目、精湛的技艺,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太原没有自己的京剧演出团体,热爱京剧的广大观众也早已不满足只看来去匆匆的外来剧团的演出,于是政府出面协商,天津市同意将红风京剧团划归山西。1956年7月,正式改天津红风京剧团为太原市京剧团,由太原市文化局领导。团址设在太原市后小河。原团演职人员72名。

据杨秋实先生回忆,1956年他在太原市文化局工作期间,天津红风京剧团经太原、天津两市协调归属太原市,他奉命赴天津办理交接。当全团人员乘火车离天津行前,天津市有关方面和戏曲界人士到车站欢送。当时,厉家班的厉慧良与团长李铁英、副团长陈云超嘻嘻哈哈,情状友好。

“文革”前的10年间,太原市京剧团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后期则加大了演出以现代戏为重点的新剧目力度。“文革”开始后,在大演“样板戏”的过程中,扩大了影响,巩固了地位,积聚了人才,1968年升格为山西省京剧团,并于1992年扩建为山西省京剧院。

山西省京剧院是一个善演新戏,勇于开创的表演团体,由于在山西开创京剧事业,与素有戏曲大省、梆子摇篮之称的三晋大地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因此,入晋以来,以建团元老李铁英、陈云超为首的第一代艺术家带领着来自于津、京、冀、海等地区的艺术家们,在三晋大地、黄土高原上努力耕耘,开创了骄人的业绩,为京剧事业在山西的生根发芽奠定了基础。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大胆地创作新剧目,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交通线》、《彩练明珠》、《郑成功》、《蔡锷与小凤仙》、《虎皮爽碑》、《海誓》等,以及精心打造的、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的反映晋商文化的《走西口》。

群星璀璨

11月22日上午,我走进位于文源巷的山西省京剧院办公楼,好听的胡琴和吊嗓声即使关上会议室的门,也能依稀听到。

陈云超老先生从他11岁练功、12岁首次登台表演、15岁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松樵为师说起,当讲到1941年,20岁的他随师兄在烟台“丹桂戏园”演出《金钱豹》每场必满,享有“逢贴必满”的美誉时,这位出生于1921年的老演员的双眼顿时充满了光泽;孙鸿福老师也回忆了他从跑龙套开始的舞台故事和一生的梨园情。

成立至今,山西省京剧院的演员群星璀璨,有李铁英、陈云超、任岫云、刘玉起、刘云秋、李芝纲、陈金彪、曹佛生、陈志清、耿文超、白承宗、赵昆翔、赵琬如、王福民、高爽、朱丽、郝斌武、石志红、徐瑞、武建文、张延培、尚继春、张杰、赵新田等国家一级演员、一级演奏员、一级导演、一级舞美设计师、一级作曲,有国家一级编剧华而实。李胜素是1990年至2002年间供职于山西省京剧院的著名演员。青年优秀演员王越目前就读于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传统给人以“法”,给人以“神”。它像一条不竭的“河”,随时可为京剧艺术的新苗提供滋养。正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革新与创造,使山西京剧薪传有继。

早年间,人们把看戏称作“听戏”,因为那时候的剧场里设有茶座,人们是边喝茶、边聊天、边听戏的。清朝北平梨园竹枝词说:“坐时双脚一齐盘,红纸开来窄戏单,左右并肩人似玉,满园不向戏台看。”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盘着腿看戏的情形是多么惬意安详。

京剧 “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经历了盛衰变迁,展现过多种姿致。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我们期待她重新焕发光彩。

小资料:京剧

京剧在山西的演唱形式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外来流动班社(剧团)独立演出。这种演唱形式从清末京剧入晋至“文革”前一直存在。

二、零散艺人搭班献艺。出现在京剧落足山西以后。一些京剧艺人,为了谋生结伴外出闯荡江湖。他们来晋后一般不能独立演出,需搭当地戏班。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太原中华大戏院就有名叫盖连仲的京剧艺人,与晋剧艺人刘芝兰、张玉玺等同台演出。

三、邀角来晋演出。外出邀角的现象出现在山西有了相对固定的京剧班底之后。所邀名角大多来自北京、天津,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如小达子(李桂春),曾于民国七年(1918)应邀来太原承庆园演出;金少山,曾于民国六年(1917)应邀演出于太原同乐茶园。

四、本省自办的京剧演出团体。如果把有班底、乐队、戏箱,能够独立演出作为演出团体的起码要求,那么山西自办的京剧演出团体最晚在光绪初就已经出现,其中最值得记载的是1956年由天津落户太原的太原市京剧团 (后演变为山西省京剧院),其建团时间之久、活动范围之广、艺术水平之高、影响之大,是其他在山西出现的京剧团体无法相比的。 顾铁铭

脸谱中的老醯儿

洪丽云

京剧脸谱是戏剧艺人在演出实践中,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结合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形成的京剧戏剧人物造型的艺术形式。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之一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但其貌若妇人,因而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丰富舞台色彩,美化舞台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统一。

脸谱的装饰性

剧中人物皆以图案的装饰美构成谱式,用黑色构成图案骨架,与红色的嘴,粉色、白色的脸等形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每个脸谱的眉、眼、鼻、嘴皆以精心设计的图案造型。关公用枣红色为底色,黑色的细眉眼,张飞黑、白、粉色相套以黑色为主造型,曹操则以白底色为主,饰以黑色纹理,在舞台上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对人物本身既是色彩装饰性的造型美化,又以色彩对比区别不同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老生)、关公(枣红脸谱)、张飞(黑脸谱),《三岔口》中的焦光普(武丑)、刘利华(三花脸)、任堂惠(武生),还有杨家戏中孟良(红脸谱)、焦赞(黑脸谱)、杨七郎(黑脸谱)、杨宗保(小生俊脸)及一些“杨门诸多女将”在同一舞台上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装饰性极强。

脸谱的夸张性

脸谱有很强的夸张性,首先脸谱将五官进行夸张,一般都画得较大,为的是观众在台下很远的地方就可以观看到人物的面目,其次,就是按人物不同性格、身份对五官进行夸张造型,如豹眼张飞的眼睛就画成黑色的大环眼,夸张性格的暴烈、勇猛;关公一般不睁眼,眼睛眯成一条缝,他若睁眼定要杀人;曹操白脸勾细长的奸眼,表现他奸诈阴毒的性格。小丑勾三角眼、方眼、小圆嘴、勾嘴、尖嘴等造型,滑稽幽默,有很强的装饰性。有的脸谱勾画甚至五官夸张移位,致整张脸变形,如孙悟空、猪八戒等的脸谱。不但造型可以夸张,色彩运用上也极为大胆,运用黑、白、红、黄、青五种“原色”造型,不仅色彩对比强烈,而且用色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源于旧时舞台灯光的局限性,浓烈的色彩便于观众识别舞台人物。

脸谱的寓意性

脸谱中也常用寓意的造型勾画脸谱,既是装饰手法,又是象征手法,如脸谱的色彩寓意,张飞、包公、李逵等用黑色为主的脸谱,黑色在脸谱色彩学中寓意忠诚、正直、勇敢、机智,有着很强的褒意;红色脸谱代表忠诚、公正、忠勇,如关羽赤胆忠心;白色脸谱代表奸诈阴险,心怀鬼计之人,如曹操;绿脸多为骁勇、粗犷的草莽出身人物;蓝脸表现性格桀骜不驯之人;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如果从这些画法来分析,就会看出门道来了。

脸谱的寓意性还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如在额头上画一小龙寓意此人将成帝王,如赵匡胤;包公额上画一个月牙儿,表示清正廉洁。

京剧中的山西人

京剧舞台上的戏曲人物中,有许多山西人的艺术形象,如家喻户晓的关羽、关平(关羽之子),杨家戏中的杨七郎、杨五郎、孟良、焦赞等,他们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脸谱,关羽忠勇刚烈、正直、义气,是中国古典英雄人物中讲义气的典型。剧目有《桃园三结义》、《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走麦城》、《战宛城》等,为刻画其义气忠勇、誓死如归的性格,所以人物勾画代表忠义的红色脸谱,而且是重枣色,表现关羽血气刚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画细眼寓意他做事深思熟虑,善于思考。剧中人物眼帘低垂,一旦睁眼,表明他火气冲天,会大动干戈,杀人动武。舞台上的关云长,额头及面颊上还画有七颗黑痣,象征其命运坎坷,用面相学的理论解释,说明他死得忠勇壮烈。

京剧脸谱还借鉴生活中血统遗传的原理。关羽之子关平以其文脸谱为依据也勾红脸,有很强的褒意,表示他为忠烈之后,也是正直忠勇之人。与关羽不同的是,他画正红色脸谱,象征他比关羽更年轻,气血正旺。画黑色眉、眼、嘴,年轻时不戴髯。杨家戏中的杨七郎是一位八尺身高、黑脸环眼带点暴躁情绪的少年英雄,使丈八蛇矛枪,勇猛过人。在抵御侵略者的战场上英勇无比,刚正勇猛,直爽豪迈。杨七郎勾画黑色脸谱,立眉立眼表现出他的刚直不阿、视死不屈的性格,并且将中国书法草书书写的“虎”字,巧妙地设计为脸谱中的图案,在脑门上勾上装饰性很强的 “虎”字,套白色为底,寓示他是一位令人崇敬的豪气十足的“虎”将。勾红色的嘴,嘴大而下撇和他的虎字脸谱相匹配,彰显气宇轩昂的英雄本色。杨门七子之五子杨五郎为杨家军副帅。武功在七子之上,却不喜欢战争,天生慈悲心肠,一心向佛,浸淫于学武中,大有宗师风范。险被敌人残害,后逃往五台山出家。他的脸谱画和尚眉 (棒槌眉),眼大加环眼,白底粉红色脸颊,与鲁智深的脸谱相像,属和尚脸谱类。

孟良、焦赞是杨家将中两员都以勇猛著称的大将,常常一起出场,被称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孟良画红脸,焦赞画黑脸,二人均勾“雀形”大眼,眼角上挑,眉与额头图案相呼应,构成装饰型上挑眉,孟良额头勾画一只火红的葫芦,寓示此人爱好喝酒。焦赞、孟良忠勇刚猛,幽默智慧,是忠于杨家的“哼哈”二将,也是杨家将中的贴心“卫士”,二人的穿戴和髯口都十分相像,只是颜色一红一黑的区别。

这些戏曲人物皆为观众所喜爱,也为山西人民所熟知,是山西人民、山西戏迷的骄傲,这些脸谱所具有的强烈的个性为观众认可和欣赏。京剧中的杨继业勾老生脸,而山西地方戏中也有勾画脸谱的,现已不再使用。

小资料:脸谱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

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TAG: 山西


顶:3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3.5 (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51 (41次打分)
【已经有7人表态】
2票
感动
2票
高兴
3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