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隆重启动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
与会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与会领导和嘉宾观看节目表演
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当天上午,晋城市在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隆重举行了文化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副市长李章宏讲话并宣布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启动仪式开幕,市政协副主席郭一峰出席启动仪式,市旅游文物局局长刘金锋、市文广新局局长张秋旺分别介绍了我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市委、市政府有关单位领导,各县(市、区)旅游、文物和文广新局负责人,市旅游文物局,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员及周边群众共计2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庄揭开面纱迎世人
6月11日上午的阳城县润城镇“天官王府、上庄古村”,处处气球高悬,彩旗飘扬。这个位于太岳山南麓的小山村,自信地敞开自己的怀抱,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十里八乡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们,纯朴的脸上写满幸福与期冀。
上庄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从明清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里,这里共走出了五位进士、六位举人,贡、监生员有数百人之多。数百年来,上庄古村在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保留了完整而传统的地域乡土文化特征和众多的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设计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制”和习俗,并在建造伊始就大量引进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布局以庄河为中轴线,在河的南岸有天官府、进士第、炉峰院;在河的北岸有沿街院、司农第、司徒第、亚元府、王氏祠堂、大参第、望月楼、参政府、武举第、樊家庄园等,大量保存完好、外观封闭、高门深宅的官宦巨宅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
天官王府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部尚书、两京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出入三朝、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后人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始建于金元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内部阁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现存保存完好的古宅院四十余处,囊括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而且在时间跨度上,按照明、清、民国的发展过程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时代痕迹明显的古建设群。
副市长李章宏在讲话中指出,上庄村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又是以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一体化实施试点村,也是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建设重点村。我们此次在上庄村隆重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启动仪式,一是希望借这个隆重的节庆活动,结合当地实际,宣传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二是号召沁河流域沿河各乡村要认真学习和汲取皇城、上庄等村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挖掘优势、打造亮点,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努力向宽裕型、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
部门联手行动聚效应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就是这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根脉。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对自己文化血脉的尊重,就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也是坚持科学发展,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将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开展的更加富有特色,市旅游文物局与市文广新局两个部门主动联系,互相沟通,就共同启动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达成共识,并联合出台活动方案,对活动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细化和分工,以确保活动的精彩有序。
活动当天,在上庄古村雄伟壮观的永宁闸现场,上党梆子名角张爱珍炉火纯青的演唱、轻松幽默的中村秧歌等节目表演,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仅让与会领导、嘉宾及十里八乡的百姓们现场欣赏了精彩的节目,还领略了“天官王府、上庄古村”的古建魅力。现场周围,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版面依次排列,“文化遗产无价 保护行动有我”、“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相约文化遗产日 品读中华五千年”、“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 心连心构建和谐社会”“珍重文化遗产 共筑幸福家园”等巨型条幅引人注目,市旅游文物局、市文广新局、上庄村制作的宣传册子更是被前来观看的群众一抢而空。整个活动节奏紧凑、精彩纷呈、效果显著,不仅宣传了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而且提高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文明保护传承荫子孙
晋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厚重,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保单位206处,是全国重要的文物大市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市这片无比厚重的土地,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子子孙孙,同时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存,现存城池、寺观、宫殿、坛庙、石窟、宝塔、名楼、陵墓、民居、桥梁及军事设施等各类文物单位3000多处,可谓星罗棋布,俯拾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陵川塔水河的远古遗址,丹朱岭下的长平古战场,端氏古镇的晋国归踪,羊头山下的石窟大佛,天井关头的孔子文庙,晋陵路侧的关帝神庙,泽州古城的程颢书院,陵川城内的状元故里,尉迟古村的赵树理故居,丹河流域的封建庄园,沁河流域的明清古堡,珏山脚下的青莲宝刹,府城北麓的玉皇行宫,开化古寺的宋代壁画,清化大道的晋商征途,以及众多的汤庙舜庙炎帝庙和讲不完的文官武将商家情……长久的蕴积和沉淀,在晋城的土地上形成了异常辉煌的古代文明。其中古代建筑集多种艺术于一身,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文化生态的集中体现,但由于木构古建筑易毁的原因,全国宋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瑰宝154座,而晋城市竟占到约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晋城还是中华民族发祥的热土,在近现代的革命浪潮中,谱写了光辉的红色篇章。五四运动以来,红色革命激荡在太行山上,反帝浪潮,抗日烽烟,英雄许国,壮士喋血,从“十二月事变”到“芦苇河战役”,从“上党战役”到“解放晋城”,晋城人民不畏强权,前仆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建功立业,留下了生活和战斗的革命遗迹。沉甸甸的红色文化遗产,使晋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加丰厚。
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目前成功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17项,省级保护项目47项,市级保护项目92项,县级保护项目共201项,初步建立了我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非遗项目数据库。我市先后有6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些珍贵遗产品味上佳、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成为晋城人的骄傲。
在启动仪式现场,首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八音会,通过演奏者们的轮番吹打、文武和唱、互为激励、相呼相应表现地出神入化,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上党梆子名角张爱珍或而慷慨激昂或而柔婉低回的上党梆子选段演唱引得大家连连叫好。滑稽搞笑、演技精湛的上庄秧歌更让人们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此外,还有“担花蓝”、“跑竹马”节目等,既让在场的观众有了久违的感觉,似乎也让大家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启动仪式上,市旅游文物局局长刘金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在场的老百姓解释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他说,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先。历史文化遗产是根,是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更是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上庄古村落作为文物保护的一个典型,具备旅游开发和产业调整的双重价值,必将促进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沁河古堡游,使文物资源越来越体现出广阔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市文广新局局长张秋旺在讲话中号召大家,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我市的文化遗产,永远施惠于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万代子孙。
八音会
中村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