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西“太谷秧歌”唱响全国
“太谷秧歌”发源于山西太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其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唱腔独特,广泛流传于晋中及周边地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过,近年来地方小戏演出市场不断萎缩,演员和观众逐渐减少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太谷秧歌”的继续传承与发展。
怎样才能保护和发展这块民族文化的瑰宝呢?2010年,晋中市委、市政府汇集国内一级作曲家、一级指挥家、一流交响乐团和优秀演员,倾力打造了《太谷秧歌交响乐》,以创新来实现保护、传承和发扬,在更高层次达成了民族与世界的经典演绎。日前,晋中市委、市政府再次邀请各方专家齐聚晋中,共同研讨“太谷秧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太谷秧歌”历史久
“新中国成立初期,太谷县共有业余秧歌剧团100多个,几乎是村村有剧团,当时参与的艺人就有12000余人。‘太谷秧歌’在表演上既有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艺术,也有从生活中汲取的世间百态。1951年5月9日《关于戏曲改革工代的指示》发布后,各级领导和文化工作者明确了既要继承遗产,又要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着手开展搜集整理工作,教育团结艺人提高自身素质,为改革创新创造条件。”晋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耀春介绍说。
“‘太谷秧歌’是源于山西太谷的一种民间小戏,最初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农村耕作者随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唱的民间小调逐渐把动作、舞蹈、武术、技艺融入其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随着晋商的繁荣发展,又借鉴了外地民间艺术的精华,到了清代,‘太谷秧歌’的表演形式、节目内容更为丰富,并逐渐完成了由民间小曲向歌舞、歌舞向戏曲发展演变的过程,成为独具特色的一朵艺苑小戏之花。”
“‘太谷秧歌’发展至今,有剧目曲谱380多个,艺术价值在于一戏一曲,一戏多曲,曲调优美多变,以嗓音定调,方言入韵,字词发声,顺声行腔;历史价值在于剧情唱词,主要反映于清末民国时期太谷地区的风土人情。音乐伴奏初以武场鼓板、镗鼓、战鼓、小锣、音锣、镗锣、马锣、小镲、铙钹、铰子、碰铃、木头等为主,后加入文场呼胡、二胡、三弦、低胡、笛子、笙、锁呐、扬琴等乐器;表演行当分生、旦、丑三门,特技以梢子功为主,身段以载歌载舞为主,舞台美术砌末装置、服装、道具、脸谱大多与晋剧相同。剧目题材来源于乡村民间生活,人不更名,事不虚构,自编自演,实为展现太谷地方历史风土人情之民俗画卷。剧情人物道白、唱腔以太谷方言入韵,唱词、垫词活泼诙趣,朴实无华,自然流畅,深博众彩,无文人雕琢痕迹,且一戏一曲,这在其它剧种中是无可比拟的,故有‘民歌亦秧歌’、‘剧名亦曲名’的说法与称谓。”
“‘太谷秧歌’虽属地方性的剧种之一,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本地域性,特别是它脍炙人口的优美曲调,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和青睐。几十年来,中央民族乐团、海政歌舞团、中国音乐家协会等专业团体,先后到太谷采风记谱。如孙谦、林杉、马可、矍维、鲍元恺、郭兰英、王昆都以太谷秧歌为素材编写、创作、演唱,如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刘巧儿告状》,歌曲《妇女自由歌》《在村外小河旁》,电影插曲《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汾水长流》,鲍元恺管弦乐《炎黄风情·看秧歌》等。‘太谷秧歌’的代表作《看秧歌》也被编成舞蹈、纳入交响乐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2010年王西麟先生创作的《太谷秧歌交响曲》更加丰富了太谷秧歌的表现形式,为太谷秧歌的发展创新开启新的一页。”
艺苑小戏大文章
“小时候听老人说‘太谷秧歌’很好听,但是没有听过,也没有看过。参加工作后,剧团的秧歌爱好者闲暇之余就会唱起来,初步有了印想。第一次接触秧歌是在山西省《和声写作培训班》上,陈良老师给了我一本《祁太秧歌》,无意间翻到《偷南瓜》曲谱,随口唱起来,越唱越觉得好听,越唱越投入。是优美的曲调、独特的虚词感染了我!”晋中艺校副校长张相成回想当初与“太谷秧歌”结缘仍激动不已。
“第一次看秧歌是晋中文工团演出的《巧双配》,它是改革创新的秧歌,民族唱法,排导新颖,大乐队伴奏,乐队增加了电声乐器、架子鼓等,很新鲜。”
“第一次创作的作品是秧歌小戏《车夫》。”
“第一次获奖的作品是秧歌小戏《车夫》,获全国‘群星奖金奖’。”
“第一次获‘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的作品是秧歌小戏《偷南瓜》。”
“第一次获‘全国稀有剧种保护奖’的作品还是秧歌小戏《偷南瓜》。”
“好多个第一次使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太谷秧歌’。”
2011年12月20日,《秧歌情》在晋中电视台进行专场演出,这场演出展演了张相成近年来在全国获奖的部分作品,均以“太谷秧歌”音乐为元素,全部采用“太谷秧歌”曲调,在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方面都做了尝试。
张相成告诉记者,“太谷秧歌”是晋中艺术百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是农村田间地头哼唱的一种小曲,很受老百姓的喜爱。作为一个本土的音乐工作者,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收集、整理、改编、创新的工作,创编了一些以“太谷秧歌”音乐为元素的新作品。这其中有太谷秧歌音乐剧《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秧歌小戏《偷南瓜》《车夫》《闹社火》《闹洞房》、音乐电视专题片《海内最富》的配乐、电视片《晋商票号》的配乐、歌曲《晋商谣》、单簧管二重奏《秧歌新韵》、男声小合唱《快乐的采煤工》、男声独唱《山里人赶上好时候》、秧歌快板《晋中是个好地方》、秧歌锣鼓《喜看晋中崭新颜》等。这些作品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大奖,有的还多次参加晋中大型文艺晚会的演出。
音乐是区分剧种的主要标志,也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突出剧本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特定环境、渲染烘托气氛的主要艺术手段。通过数年的创作实践,张相成认为,注重“太谷秧歌”的音乐元素,就是传承发展“太谷秧歌”的核心。“太谷秧歌”的精髓是音乐,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无论怎样都不能远离“太谷秧歌”的音乐元素。剧本可以移植,服装可以照搬,表演可以借鉴,身段可以模仿,唯有音乐曲调不能克隆,因为它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否则分不清该剧是什么剧种。
多措并举谋出路
“‘太谷秧歌’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之一,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太谷县文广新局负责人杨小勇介绍。“目前,‘太谷秧歌’排演的剧目大多是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秧歌剧目缺乏创新,没有切合时代的新品、精品,与现实的生活脱节,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没有新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秧歌剧目的创作、排演及后继人才培养的乏力,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逐渐减少等种种问题困扰着目前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太谷秧歌’后继乏人,谈不上传承,更谈不上发展,现在演员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加之观众群体的老化,观众年龄大多在 50—60岁开外,是‘白发群体’,如何让年轻人喜欢,这是制约秧歌发展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推进、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及人们欣赏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传统太谷秧歌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发展前景十分令人担忧,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然而“太谷秧歌”作为独有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是人民创造的特有历史文化资源,是晋商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是晋中乃至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倍加青睐的优秀民间艺术剧种,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珍稀艺术奇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项目之一,虽遇考验也绝不容失传。
“为整体推进和全新打造‘太谷秧歌’这一文化品牌、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太谷县委、县政府希望从多个反面来改善目前面临的困境。”太谷县文广新局负责人杨小勇表示。
“人才是发展和传承的基础,我们将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构建太谷秧歌传承、发展专业的人才团队。以政府为主导,以太谷秧歌剧团为平台,结合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诚聘专业编剧、创作、导演、音乐、舞美、策划、宣传等专业人才,为太谷秧歌的发展构建一支真正的专业人才团队,专门从事太谷秧歌创作、编剧、导演等工作,形成太谷秧歌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目前,我们拟聘天津音乐学院著名博士生导师鲍元恺、上海交响乐团著名作曲家陈燮阳等知名人士为太谷秧歌改编新剧目。”
“应该建立传播舞台,和太谷电视台联合开设‘秧歌天地’大舞台专题,参照‘星光大道’、‘大戏台’等栏目,打造‘太谷秧歌’文化名片。”
“我们要设立创编奖,建立激励机制来改变现在的状况。太谷秧歌的创作素材扎根本土,主要以太谷的重大历史事件,晋商、历史名人为主题,如《赵铁山》、《曹家故事》、《沟子血案》等都是以现代生活为主题材,组织专人开展创作编导的。太谷秧歌的改编剧、新编剧,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创编者,凡是小戏、小剧,其奖励都不低于1000元,大戏、大剧、全本剧一经采用予以重奖。”
“举办常规性研讨会,通过名人效应来拓展秧歌影响力。秧歌研讨会希望能逐渐聘请一些国内著名的戏剧家、音乐家、名导演来共商秧歌发展大计。”
“拓展秧歌演出市场,打造秧歌产业品牌。建立专业的推介机构,来扩大市场。太谷秧歌要不断地走出去,走到国人面前,走向国内大舞台,方能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与演出中介合作,互利互盈;同时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太谷秧歌’捆绑推出,利用晋商大院、孔宅、佛教寺院和古城老院,为游客提供秧歌展演,与大型广告公司合作,推介太谷秧歌音乐,表演产品。”
美好愿景已展现在眼前,我们期待着“太谷秧歌”能早日唱响全国、唱响世界。
相关链接
2000年12月太谷秧歌剧团应台湾有关方面的邀请,与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江西赣南采茶歌舞剧团、云南花灯剧团、福建漳州车鼓戏剧团赴台参加“两岸小戏大展暨学术会议”,太谷秧歌 《卖高底》《偷南瓜》以其婉转动听的曲调、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原生态的姿彩获得了出乎意料的轰动;
2001年,在德国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北京交响乐团演奏的一曲《看秧歌》醉倒了无数中外艺术大师;
2004年,在“福田汽车”杯中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上,“太谷秧歌”《卖高底》《游铁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压倒群芳,摘取银奖;
2007年6月,太谷秧歌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奖;
2008年祁太秧歌 (太谷秧歌)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 “太谷秧歌”优秀表演艺术家白美云、“太谷秧歌”名丑孙贵明分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7月,“太谷秧歌”走进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 《民歌·中国》栏目,白美云、孙贵民、刘双寿、籍红玉、代富仙、董艳艳等优秀秧歌艺人参加了《逛太谷·年秧歌》专题节目录制,表演的《看秧歌》《看铁棍》《上包头》《送樱桃》《绣花灯》《卖高底》《卖绒花》《卖元宵》等最经典的太谷秧歌代表性剧目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好评,成为由中央电视台策划制作的第一部全面介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太秧歌的电视艺术片;
2009年10月16日,在北京传统音乐节上,由 “太谷秧歌”艺人董美仙、杜牛斌主演的太谷秧歌《卖高底》作为《四方水土四方乐》区域音乐会整场演出中唯一的地方小戏成功展演,受到广大戏迷朋友的热捧;
2010年12月3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为首都广大观众奉献了精彩的传统秧歌节目。紧接着5日、6日、7日,“太谷秧歌”巡演于天津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它不仅展现了“太谷秧歌”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太谷秧歌”,而且扩大了“太谷秧歌”的知名度,能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太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