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板转型后也可以称之为“新晋商”
关于山西煤老板,向来处于一种传说与现实并存,羡慕与厌恶同在的情况中。
这是有史以来最为神秘的富人群体之一,在外界的眼里,煤老板是这样一个群体:去海外豪赌的有他们;在发达城市组织炒房团,大肆抬高房价有他们;醉生梦死、一掷千金的也有他们;官商勾结,横行乡里的也有他们;奢侈品的消费,收藏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他们的推动;有一个名叫“悍马”的汽车品牌仿佛注定就和他们有关;至于用几十辆奔驰娶亲对他们更属平常;还有更多的“二奶”、“小三”的传闻也与他们息息相关;甚至前几年绿豆和大蒜的涨价也说是他们的问题……
这就是煤老板传说中的A面,当我们过滤这一切时,会发现这些传说中,有着太多的臆想和夸张。对煤老板这个群体,我们有着太多的无知和误解。他们如何艰辛地致富,他们如何对待家庭和金钱,他们又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煤老板有着太多的传说,而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很少有人认真去考察,至于那些煤老板的B面,更是很少有人去注意。
在《山西煤老板》这本书所虚构的“煤城”中,作者讲了这么几件怪事:“一怪”,道路交通是全中国最烂的,而跑在上面的汽车却是全中国最好的;“二怪”,城里整天黑雾弥漫,城外经常艳阳高照;“三怪”,煤炭产业气壮如牛,文化遗址弃同废墟。还有的人愤怒地指责,煤老板们一夜暴富,可是却给地方上留下了需要上百年才能治理好的环境灾害。
这些问题的确存在,在山西生活过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类似的感觉。但是公平地讲,在这些社会问题中,煤老板又能负起多大的责任?他们又该负起多大的责任?
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已经推进三年了,一些媒体曾经评论道,煤老板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这些年来,这个名词丝毫没有消逝的迹象,它依旧活跃在报端,许多媒体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将他们的消息放在头条,刺激着人们因贫富分化而日益敏感的神经。
而煤老板们,他们却在思考一个问题——转型。这是几年以来一直困扰山西的问题,煤老板也在寻找自己的突围路径。突围是艰难的,作为依靠资源富起来的群体,一旦离开了资源,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该何去何从。但突围也是有希望的,山西的煤老板们,正在以各种方式寻找自己的转型之路,他们有的把目光转向文化产业,有的把目光转向科技产业,有的则开始尝试消费等领域……这些人的数千亿资产的转向,对于山西的未来而言,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着一个约定俗成的煤老板形象,这个形象中,又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煤老板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有没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心里,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恐怕也很少有人去追问。
煤老板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形象的改变,在人们心中是很大一转变。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也许他们的归宿,可以用“新晋商”这三个字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