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上河南商业重镇:次商道周家口与北舞渡
“填不满的北舞渡”
清代,万里茶路呈南北向穿越河南豫西北,构成清代重要主商道。
这条晋商开拓的主商道上,彩线串珠般串起多个商业重镇。除此而外,河南境内,还有多条次商道和主商道有效对接,真正实现豫境内商品快速流通,构成网络化物流系统。
豫境内的次商道上,一样彩线串珠,有多个商业重镇,其中最有名的周家口(今周口市)和北舞渡(位于今漯河舞阳县)。它们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把次商道与主商道有效连接,使晋商可将货品集散到周家口、北舞渡,乃至朱仙镇、开封城,进而影响河南全境。
北舞渡又名沙河渡,素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说。渡口北有沙河,西有灰河,南有泥河,沙河四季皆通航。清朝时,北舞渡临水建成围寨式城郭,设九门九关、七十二条街、三十六隔门,依水运便利,“日进斗金”。
北舞渡对晋商有依赖,因为它的货运以万里茶路茶叶转运贸易为大宗,作为周家口与赊旗店两大商镇间的水陆过载码头,它的行商、坐贾曾有四五百家,商货往来范围可及秦晋吴楚乃至湘粤等数省。
云集于此的山陕商人,在北舞渡也建了会馆。据现存碑刻记载,乾隆十八年,北舞渡镇山陕会馆落成,有春秋楼、大花戏楼、大殿、铁旗杆、钟鼓楼等建筑。现在唯余玲珑美观的彩牌楼。
历劫而存的彩牌楼,坐北朝南,为三间五楼六柱式牌楼建筑。上部五楼飞檐,层层叠叠,翼角升起,上下遍布木石雕刻的人物花卉,寓壮观与精巧于一体,被誉为“清代牌楼建筑之冠”。
三水交汇周家口
豫境内次商道上的商业重镇周家口,是个水路连接中心,以它为原点放射状展开了四条交通网线,第一条是开封府——朱仙镇渡口——贾鲁河——周口,第二条是周口——沙颍河——淮河——江苏淮安,第三条是赊旗店——北舞渡口——沙河——周口,第四条是禹州——颍河——周口。
周家口有颍河、沙河与贾鲁河在此交汇,东南流入淮河达到江南。
贾鲁河,俗名小黄河,源于新郑,经朱仙镇过扶沟县东北,汇溱洧二水,下至周家口入沙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由禹州、许州,经临颍入西华县,至周家口与沙河合流,东南流入安徽境。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至郾城与汝水汇合,至周家口与颍水汇合。
三条水道在周口交汇后,东南流经沈丘县入安徽太和境,至颍上八里垛入淮河,再由运河达江浙,周口成为豫东与江南间商品流通重要枢纽。
明末,周口是江淮至开封水路交通线重要码头。明隆庆年间刊行的《天下水陆路程》中,从淮安到开封水路线路中,有周家口码头,其时规模尚小。
据安阳师院学者骆玉安、李芳菊考证,清康熙年间,周家口码头开始兴盛。乾隆时,沙河南北两岸同时繁盛,总人口五万人左右。
乾隆时所修《商水县志》记载:“……人烟聚杂,街道纵横,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北通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
这一时期,周口商业进入鼎盛,各地商人建了20多座商业会馆,其中既有山陕会馆,还有专业性会馆,如粮食会馆、油业会馆等。
周口先后建起了两座山陕会馆,分别位于沙河南北两岸。南岸会馆建于清康熙二十年,今不存;北岸会馆(今名关帝庙)建于康熙三十二年,主要由山西绛州、蒲县和陕西的商贾集资修建,坐落在今周口市富强街,历时159年方全部落成。会馆坐北朝南,占地2.1万平方米,气势恢弘,是仿宫殿式三进院落,有楼殿亭阁140余间,是“国保”。
两座会馆建造只隔12年,巨烧钱的事儿山陕商人干了又干,仅一座北岸会馆,被山陕商人前赴后继建了一个半世纪,见其毅力,更见其财力。这一定是大量晋商(包括陕商)拥入此地,形成团队合力后,才能办到的事。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北岸会馆,石碑记载了重修组织者是八大董事,即“董合盛、李源发、李玉成、王恒吉、路成盛、刘兴盛、牛公盛、李玉盛”,这八家都是有名的晋商,他们出钱最多,出力最大。太原人开的钱庄、晋城人开设的日升昌分号也都捐了大钱。
周家口晋商和别处不同的是,中间有很多是大杂货商,一度垄断了湖广糖、纸、漆、杂类在河南的集散转销。比如晋商天顺恒,有资金10万银元以上,自购自销批发湖广杂货,由漯河船运到周口,一拨十几条船,要连卸几天才能盘净进店。当时周口有二十多户本地人的店,都聘山西人为“职业经理人”,皆因晋商经营有道,极重信誉。
在周口,固然有怀庆、安徽、湖北、河北、两广、浙赣等外籍商人,但始终没有超越晋商者。
后记
大漠落日茶路衰败
晋商万里茶路,自清康熙前期至咸丰初年的主源是武夷山,后期近六十年部分茶源转到两湖。出境路线除主线通往恰克图外,还有一些支线。
鸦片战争后,沙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地,并向俄开放口岸,还给予低税率甚至免半税等特权。俄商受特权庇佑,垄断了蒙古和新疆的通商贸易。俄商还深入内地,在汉口建立砖茶厂,使得运往蒙古、俄国的茶叶数量扶摇直上。
与此同时,晋商逢关纳税,遇卡抽厘,难与俄商竞争。从湖北贩茶到张家口,所付税金比俄商多10倍。恰克图的晋商在同治七年由120家下降到4家。
国内市场上,晋商与俄商的“茶叶战争”中,晋商落败。晋商毅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到俄国行商”。他们在俄国多个城市与俄商竞争,同治八年,晋商与俄商在贩茶总量上打平。
到了同治十年,晋商输俄茶叶已比俄商直接贩茶多了一倍。但清政府不帮自家人,打压晋商。俄商在汉口已建了六家砖茶厂,在九江、福州都设了分厂,将砖茶贸易慢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俄国靠马车运输茶叶的历史终结,恰克图贸易中心地位丧失。俄商经海参崴转铁路运输极便捷。铁路通车后,很短时间内,恰克图对俄贸易完全泯灭。晋商为打开销路,在俄国赊销,俄商恶意赖账,损失达62万两白银。晋商十六家商号(常家十大玉中有四家参与)联合呈清政府与俄国当局交涉,清政府“相应不理”。
到了民国初年,茶叶上“最牛家族”榆次常家破产。之后,大盛魁和其他茶叶商号相继关闭,晋商对俄大规模茶叶运销终止。
茶叶之路消失的历史原因还有:
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摊派军费,晋商捐银占全国37%,很难承受。而太平军攻入两湖和长江下游,晋商“买卖在三江两湖者十居八九,十无一存,祁太汾平各县向称为富有者,一旦化为乌有”。一场战事消灭了一批“中产”。
1900年,八国联军占了北京天津,晋商在这两地商号严重受损。1904年日俄战争,晋商在华北和东北损失“多达数千万”。
到了1909年,俄方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商品课重税,晋商大损。常家“独慎玉”莫斯科分号被迫撤回,损失140万两白银。
清灭亡当年,沙俄扶持外蒙(今蒙古国)独立,俄商在这里有“无税自由贸易特权”,沉重打击了晋商的生意。之后,晋商又多次遭劫遭杀,资产全部丧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晋商从俄逃归,损失白银数百万两。“十月革命”后,晋商回国达万人之多,他们的资本都被没收。而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已大大超过中国。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称雄明清两朝的晋商退出历史舞台,当年浩荡喧嚣的茶叶之路惨淡完结,一条由商人开创的外贸通道,在国内外多种势力打压下,走完了自己蹒跚的步履。它的终结,对于茶商、茶农的打击是致命的。它的终结,对于茶路沿线九省市的“茶叶GDP”,是有严重影响的。它的终结,对于河南段的一些重要商镇,是生死攸关的,比如赊旗店。
它的失败是悲壮的,但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