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办报路: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
目睹那一个个沐浴过昔日战火的实物,仰望那一张张浸染过岁月风云的照片,我们仿佛走进那不平凡的战争年代,走进了《晋察冀日报》人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峥嵘岁月。
由中国传媒大会组委会发起,中国报业网、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于2009年12月22日举行启动仪式后,经过8天的准备,于2010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正式启动。此次行程历时4天,先后参观河北省阜平县革命烈士纪念堂、城南庄晋察冀边区根据地革命纪念馆、马兰村晋察冀日报社七烈士碑、马兰惨案纪念碑、报社邓拓办公旧址、第一部《毛选》出版地、麻棚村红色报人纪念碑、报社三排房、山西省五台山金岗库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五台山办报旧址、大甘河报社编辑部旧址、海慧庵报社印刷厂旧址、西柏坡纪念馆、平山县寨北乡南滚龙沟村邓拓办公小院、报社编辑部、电台旧址等当年《晋察冀日报》在战火中游击办报的地方,1月4日晚上11:30回到北京。
(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晋察冀日报原老之一——陈春森老先生题词)
中国报业网总裁黄菊芳女士和两国将军洪水之子陈寒枫在座谈会上合影
(创办《晋察冀日报》的中越两国将军洪水之子陈寒枫(现为延安精神研究会办主任)题词)
参加此次行走小组成员有现年已经77岁高龄的原《晋察冀日报》老报人顾青牛,著名红色摄影家沙飞之女王笑莉(75岁),杨沫之子马青柯(72岁),参与创办《晋察冀日报》的中越两国将军洪水之子陈寒枫,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华(现还健在的晋察冀日报老人——94岁的陈春森之女)以及《晋察冀日报》子弟兵的代表,此外,中国报业网总裁黄菊芳及其几个编辑、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摄制组、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杂志社主编王卫国、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社杨芳秀、人民政协报记者高志明、宁静,山西新闻网记者等共36人。
本次活动得到了人民日报社、山西新闻网、河北省阜平县委宣传部、平山县委宣传部、山西五台山风景管理区、五台山金岗库乡党委、平山县旅游局、平山县寨北乡党委、平山县滚龙沟中浩旅游公司、华安捷讯(北京)电讯器材销售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小组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对《晋察冀日报》的爱戴和拥护历经七十多载的沉淀依然厚重,对《晋察冀日报》的情感依然真挚动人。每到一个地方,活动小组都亲切与当地老百姓话家常,了解群众生活情况,并共同回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在日寇侵略猖獗的岁月里艰苦办报的英勇事迹。
(一)河北阜平县城南庄
1月1日清晨,“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小组由北京出发前往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河北省阜平县。这片土地是《晋察冀日报》(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创刊初期叫《抗敌报》)的创刊地。在车上,主办单位代表中国报业网总裁黄菊芳向大家介绍了此次活动是根据上级精神,重温新闻前辈办报的革命历史,传承老报人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华也想大家介绍了活动具体行程和安排,当她谈到当年为保护报社正常出报而躺在燕赵大地上的那些英烈们,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热泪。她说:“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和解放全中国,把热血洒遍了每一寸土地,晋察冀日报社的59位新闻战士也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重走红色游击办报路”小组走进河北阜平县,和县人大主任王林义、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文娥、县委办主任、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王欣合影留念)
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邓小岚(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晋察冀日报元老陈春森先生之女陈华(左)向河北阜平县人大主任王林义(中)赠送新年挂历和书籍
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邓小岚(左一)、“中国新闻摄影之父”沙飞之女王笑利(右)在父亲塑像前合影
图为:“重走红色游击办报路”小组送锦旗给县委办主任、晋察冀边去革命纪念馆馆长王欣先生
中午,我们的车到到达河北省阜平县。下午,我们首站来到阜平县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陵园内,“晋察冀日报社烈士忠魂碑”静静地伫立一偶,墓碑上刻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新闻战士的名字。时间静默,每个人表情严肃,活动小组为忠魂碑敬献了花圈后三鞠躬。
阜平县城南庄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和编辑部的驻地,如今这里平静而安详,唯有城南庄晋察冀边区根据地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的图片、物品以及大院里邓拓的雕塑,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二)河北阜平县马兰村
1月2日一清早,我们的车开往阜平县马兰村。当年《晋察冀日报》在阜平县马兰村长驻四年之久,同行的邓拓之女——邓小岚老人说,马兰就是报社的第二故乡。“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小组来到马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奠报社七烈士墓。报社七烈士墓位于马兰村的南面,四面环山,大雪过后的山路光滑难行,但是同行的老人们顶着严寒,踏着冰雪,不顾滑倒的危险前往祭扫报社七烈士墓。墓碑前,邓小岚动情地讲述了这七位同志遇难的经过。她说,这七位同志是在回报社的路上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他们英勇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这七位同志在这场遭遇战中壮烈牺牲。
“重走”队伍走进晋察冀日报第二故乡---河北阜平县马兰村
马兰村的村口还有一座墓碑格外引人瞩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兰惨案纪念碑”,墓碑是为纪念当年保卫报社,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屠刀下的19位死难乡亲而立。
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邓小岚悲痛的为大家讲述马兰村村民为了保卫晋察冀日报而光荣牺牲的事迹
“重走”全体人员在马兰惨案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听说《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子弟兵回来看马兰人民,乡亲们在村口处挂出了欢迎的横幅,并纷纷顶风踏雪到村口迎接。可以想象,在那些战火硝烟的年月,《晋察冀日报》人同乡亲们结下了怎样的深情厚谊,也正是那经过血与火洗礼的深情,为《晋察冀日报》筑就了一道“遮风避雨”的屏障。
“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的碑文讲述了马兰人英勇抗敌保卫报社的动人故事。1943年初,日寇为了消灭我党的《晋察冀日报》,数次在马兰一带山谷扫荡围剿终无所获,鬼子抓住村民严刑拷问,19位村民为了掩护报社及报社同志,倒在了日本鬼子的屠刀下。
在1943年反扫荡中牺牲的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纪念碑 “重走”全体人员在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留影、致敬
图为:马兰村村民李国珍为记者指点碑上爷爷李庭祥、伯父李怀贞的名字,他的2位亲人都死于马兰惨案中
走进村子,不时地有村民与我们攀谈,他们有力地握手,纯朴的微笑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马兰村报社办公旧址以及邓拓旧址如今依然完好,分布在村落的中央,掩映在一片村居中,只是很多旧址早已闲置多年,有的已被分配给当地居民。
走在先辈走过的巷子,伴着山风,耳边仿佛又听到土制印报机的声响;找寻当年先辈住过的老屋,山树依旧,眼前仿佛又看到了煤油灯下一个个辛勤工作的身影;目睹着这些在炮火中依然挺立的房屋,脑海中不时闪现出邓拓等人忙碌办报的场景。
其实,马兰村还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地,1944年“七一”,报社在马兰村印刷出版了由邓拓主编的《毛泽东选集》,这也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如今,印刷厂旧址尚在。在《毛泽东选集》出版旧址,我们看到房屋为土木建筑结构,门窗已经斑驳,但是房屋构造和外墙完好。
参加”重走“的报社子弟兵们和记者在中国第一部毛选诞生地留影
经过沧桑岁月的洗涤,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不变的是,这里的人们对《晋察冀日报》的深厚情感以及报社后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爱恋。与我们同行的邓小岚老人是邓拓之女,每年,她都要来这里几次,看望在这里长眠的父辈们,以及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村头的马兰小学就是由邓老募集资金捐建的,目前有三个班级。每次来探望的时候,邓老总是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用品和音乐器具,并教授孩子弹奏和演唱。“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小组到达当天,邓老的“小乐队”用自己精彩表演表达了内心的感谢,当悠扬的琴声在这个小山村响起的时候,当红色革命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以及世界名曲在马兰村的小孩们手里轻轻弹奏的时候,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到欣慰与感动,甚至热泪盈眶。
在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邓小岚多年来不间断的关怀和指导下,如今当地的孩子们已可以演奏世界名曲
“重走”全体成员和马兰村村民和孩子们合影留念
与马兰村相邻的村子叫麻棚村,也是《晋察冀日报》多次住过的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中期是游击办报的重要据点,有一年多时间是在马棚村进行的。由邓拓带头,报社编辑记者深入各地,分组进村,调查、采访,是人数是最多的时期。在村委大院内左侧,有一块“晋察冀红色报人纪念碑”,碑为纪念仓夷、田雨等报社优秀记者而立,每年,边区新闻界人士都会前来致祭。
(三)山西五台山
1月2日,“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小组风尘仆仆抵达此次活动的第三站——世界遗产地、革命老区山西五台山。五台山金岗库乡党委书记刘文伟、乡长边利军冒着酷雪严寒,陪同“重走”小组先后到金岗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大甘河抗敌报社(原《晋察冀日报》前身旧址)及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海会庵,抗敌报印厂)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
《晋察冀日报》老报人94岁的陈春森老人(因天气、身体原因没能参加此次重走活动)在给我们的一份材料里指出:五台山是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