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赵明景:详细的探寻平遥,生命之源,文化之根。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商人网   发布者:倾城之蛇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09年8月12日 23:23


       
宁夏晋商研究者 赵明景(山西商人网授权图片和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山西商人网)
        第一节.平遥史称龟城的来历。
       文化影响一个时代的发展,文化遗产引领一个城市的精神从平遥有文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为帝尧的封地,史称“古陶”,后属禹贡冀州地,特殊地域自然环境是受地形制约。西周改为并州地,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时置县,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西河郡。北魏时改划行政区,移置今平遥,始称“平陶”,北魏太武帝太平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因避其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并废京陵县入平遥县。特别是开创平遥古城仿照大禹治水以龟建城在人性化的建筑艺术上,融会于启智性的社会教育在起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价值,平遥古城构筑是因地制宜,有形皆有法,融理法为一体。
       中国有句古话:“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我对于“平遥以龟建城”文物建筑遗址2800多年的历史线索深入研讨考证,我认为平遥以龟建城2800多年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只是可惜,今天的平遥人对平遥以龟建城不少鲜为人知的新线索,有所不知。如相传平遥远古时候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发大洪水,并州大地上一片汪洋,平遥远古时候是洪水滔天的地方。从远古时期到帝尧时代发端,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平遥古城仿照大禹治水以龟建城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古人以龟建城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从已经查阅到的文献史料、资料看,虽是不见记载,这虽是后起的传说,但可从平遥古城仿照大禹治水以龟建城间接说明,平遥当时在远古时候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发大洪水,很多都是平遥以龟建城历史文化形成前的未解之谜。
       从平遥古城建筑遗址巨大的客观存在的复杂化,我也认为,事实胜于雄辩,说白了不仅是平遥历史文化有缘,平遥古城建筑艺术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平遥古城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包括一整套文物建筑遗址是国内唯一。对平遥人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平遥以龟建城2800多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大禹是古华夏第一代明君。关于龟帮助大禹治水还有另一些传说。大禹首先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随后命一只大“乌龟”把一种叫“息壤”的神土驮在背上,跟着自己。这种“息壤”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大土堆。大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渊、堵截洪水。禹因为治水非常繁忙,没有一点空闲,三过家门而不入。截至目前我对平遥这座古人以龟建城的历史文化探寻,做为一个山西平遥的晋商后人,我是根据真实的晋商生活,《天成西》老字号先辈们的世代相传。
       随着平遥文化的不断深入发掘,大家对山西平遥越来越刮目相看。事实上,一一摆出来,平遥古城仿照大禹治水以龟建城的出名,不仅地理位置显要,平遥大地形态也是平原。而且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浩瀚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古人素有“龙、凤、麟、龟”即称“四灵”的神奇动物“图腾”崇拜。古曰:“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解变化”。 在我国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不时出现充当预测吉凶,避祸除邪,吉祥赐福“乌龟”的身影。尽管传说平遥史称“古陶” 、平陶,“陶”这个字繁体字是一个耳朵一个陶。什么意思呀?即为“古陶”,“平陶亦即平滔之音”。相传平遥古时候平息了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大洪水后,于史称“古陶” 、平陶,并州大地上是一片平原,有一只“乌龟”一步步向南爬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龟,是中华民族、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物。为什么平遥古城便是仿照灵龟的式样建造。平遥城墙,呈平面方形,是一个形如龟状的精巧之作。城墙共有六道门。如南门向外探伸,为龟首,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眼。北门为龟尾,北门的外门向东弯曲,好像龟尾东甩。东西两面相对的四门为四足。其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城门曲折开向南方,形似龟的3条腿正在向前屈伸。看上去这是一只正在向南爬行的充满活力的灵龟。但是古人不能让“乌龟”一步步爬去。于是,设计者匠心独具地把下东门径直地开向东方,意即灵龟的一条后腿被绳索牢牢地绑住拉直了,绳索被拴在了距城东北10公里外的慈相寺麓台塔上。这样,这座龟城形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包括相传平遥古时候黄河流域、汾河流域洪水滔天,史称“古陶” 、平陶,被改为平遥,遥字有一个遥远的象征意义,在于平遥远古大地上是一片汪洋,古人以人文造型建筑龟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平遥,古人以龟建城,一定程度是把长寿的“乌龟”,当成“神”的代言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表明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从龟具有的中庸平和、坚韧顽强、智慧长寿、避难消灾等习性中得到启示;在龟身上寄托了人与“神” 共治洪水,对适应古时候洪水滔天变化莫测、对威力无穷的“乌龟”仰慕;古人以追求人类自身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的向往。平遥,因为家乡的“风土人情”而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而在地域文化中,历来最能激起我们自豪感的,多是缘于那些留存青史真实的晋商生活, 概都是受其“地理”影响,“人文”薰陶,而形成的平遥人群体性格。平遥,古人以龟建城,即有吉祥、长寿、永固的象征意义,成为天南地北平遥人,谈论地域文化绕也绕不开的话题,这就是平遥史称龟城的来历。
       第二节.平遥古城以“礼制”建筑艺术的演进。
       中国在历史上被称为“礼仪之邦”。 尤其,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可见,平遥古城是依据地域和历史文化为背景,结合中国文化辩方正位,“道”、“器”不离,“体”、“用”合一的理与法建筑观念,她还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心血和期望的本质体现,充分展示着中华民族宽容和包容的伟大胸怀,充分展示着中国传统内在的,开创着平遥古城仿照大禹治水,以龟建城上人文精神的社会教育意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价值,奠定了“平遥古城”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基石。
       中国古代孔子赞美尧君那样"成功"型的"巍巍"人格,但这一壮美人格却是在"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的模式中"成功"的。孟子追求主体"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而这"浩然之气"也是理性(道义)的感性化形态;老子将"道"与"天、地、王"并列为"四域之大",其形态也是偏于感性直观的;庄子则认为"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这与孔子的壮美模式是相通的;换言之,对“平遥古城”建筑的形成和文化发展,讲的"大美"虽喻指一种人格或人文精神,但这种人格或人文精神,却是以“平遥古城”建筑展现,凝结在广邈巨大的自然地理形式之中的。“平遥古城”建筑的"大美",她也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厚重、最深远的历史文化之延伸……
       因为真实的平遥人生活,历来地域观念单薄,其目光从不为层山沟壑所阻隔,其才情总是随滚滚黄河而奔倾。平遥西南依着黄河天险,东北有吕梁、太行阻隔。而山西又有“表里河山”之称。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古称河汾之地,孕育了华夏文明,初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当时为夯土城墙,现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的砖石城墙。平遥,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蕴藏丰富。
       平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不假。人们发现平遥古城是以凸出的城垛与凹进的垛口,代表天与地的形式,在于神奇的铲状"布币"两端一凸一凹巧妙的对称相合。发现证明,中国古代早在2800多年前古人就已形成了以人为本,有形有象的法制观念,实践着"有备者制人,无备者制于人"的平遥古城文明制度和平遥古城的管理法则。平遥古城以人文造型建筑艺术,蕴含着思想文化,称得上是一件高超的建筑艺术精品。
       平遥的先民却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平遥,城墙上设有3000个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中国有历史记载:夏、商、周三代有“道”之时不曾修长城,而修筑长城始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包含着中国古人云:“有‘德’才有造化,‘生’才更有意义”。 但是,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进入天国以求永生时,平遥的先民却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表现出了“立人之道”鲜明的特征。
       只有记住历史,才能面对未来,当是任重而道远。其实,平遥古城建筑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平遥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依然生机勃勃,它的内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平遥古城文物建筑遗址上的文化特征,在创造性的建筑艺术上的有形有象,同时是以理与法在建筑观念上的语言形式,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其地域自然环境的文化特征、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由此,平遥的街巷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构成,呈现着龟甲上的八卦图案,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另外,平遥古城的建筑结构还遵循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制”。例如,无论是整个古城区的群体建筑,还是小小的四合院,都充分体现了“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面南为尊”等。我们中国人最讲耻感,我也认为平遥人讲“礼”序思想。古城的建筑结构还遵循五方,即东西南北中,四象指古代标志四方及四色的四种灵兽符号:即左青龙(东方、青色),右白虎(西方、白色),前朱雀(南方、红色),后玄武(北方、黑色)。还有,古城的传统建筑群在分布秩序上,体现了“左文右武”的布局。古城内在左面保存有以
文庙、城隍庙、魁星楼为首的文系建筑,右面则是以武庙、县衙署、集福寺等为首的武系建筑,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第三节.平遥古城史称小北京
       相传平遥古时候史称小北京,实际上这是真实的传说。笔者长期以来深入平遥作为详细的考证,平遥古城这样神奇的人文造型建筑艺术。以前关于平遥“贺兰桥” 、贺兰桥巷,传说都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任意虚造的子虚乌有之说。《兰州志》的记载中:“匈奴谓‘天’为祁连”。今宁夏贺兰山之“贺兰”亦属此例。所以“祁连山”、“昆仑山”、“贺兰山”均为“天山”的模式形象化等,“贺兰”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国传统的“礼”序思想北京史称“天桥”,是天子所在的圣地。山西平遥,古人以人文造型建筑艺术,建造 “贺兰桥” 的模式形象化,古往今来也许是缘于“山西平遥人”的人文历史中,真实的平遥生活温文敦厚,聪明大气,特别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总是可以独领风骚,开创一代先河。所以“山西平遥人”历来都是胸怀四海,放眼天下。
       中华民族、中国人是龙的故乡,龙不仅出现于各种建筑装饰和物品装饰上,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巨型龙壁。据笔者依资料并亲赴大同、北京, 最早平遥有九龙壁、五台山九龙壁、 北京故宫保和殿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 位于平遥文庙门前有九龙壁,是中国五大九龙壁之一。 中国的巨型龙壁多为庭院照壁,始造于明代,精构于清代,绵延接续到近、现代。以山西大同为最集中,北京、五台山次之。龙壁以琉璃砖雕为最精彩,艺术渲染价值最高,以汉白玉石体为最珍贵。
       在北京故宫的皇极门前的九龙壁,它与座落北海的九龙壁均是清代乾隆37年(1772年)所建。九龙壁是皇极门的照壁,五彩琉璃烧成,高3.5米,长29.4米,上面刻有九条身躯矫健的龙,嬉戏于澎湃的海浪中。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中华民族九龙壁文化的时代精神,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则是以“天人合一”人文思想设计构思与大自然相结合,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具有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象征意义。九龙壁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民族大融合,完善社会、完善人生。
       平遥古城可谓是世界悠久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平遥,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平遥古城数千年的文明发展,造就了平遥古城深邃的文化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评价世界文化遗产名城平遥:“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是晋商的发祥地,是全国著名的晋商旅游圣地。


TAG: 平遥 生命 探寻 文化 赵明景


顶:30 踩:1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2.85 (5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3.01 (103次打分)
【已经有28人表态】
10票
感动
7票
高兴
11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