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基层文化沃土深厚——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
记者:作为一名学者,您认为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韩毓海: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党的文化建设的思想,而当务之急,就是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切实落实这一思想战略。近一段时间,我在山西深入生活,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基层文化沃土之深厚,感受着普通劳动者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创造力的冲击。
据我所知,为了促进山西这个煤炭大省的转型发展,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率先打起行装,像当年的赵树理一样,深入田间地头,包村住点,与最基层的劳动者共话春华秋实,共谋转型发展,历史证明:破解发展的难局,不能靠开会发文件来解决,而最为切实有力的办法,就是问计于广大人民群众。
记者:谈到基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您有哪些实际体会?
韩毓海:还是以山西为例。山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最鲜明的优势,在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在于山西有着基层合作劳动、合作经营的好传统。山西是全国民间手工艺遗产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比较集中的一个省,举凡长治的潞绸、堆锦,忻州的泥砚,平遥的大漆、漆器和漆画,阳泉的汉雕——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种堪称“国宝”且传承久远的艺术产品,这在全国是较突出的。
如果作大致的划分,手工艺品属于轻工业产品的范畴。我们还要认识到:手工艺产品并不是一般的轻工业产品,作为文化产品、文化遗产,它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流水线上机械性的加工组装劳动不同,工艺品设计、生产更具有创造性,因而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它立足于基层,它的“文化知识产权”属于基层劳动者集体,它的受益者也是广大的基层劳动者集体,大力发展民间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业产品,使得基层劳动者由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文化创造者,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记者:要发展这样的基层文化产品,您有什么好建议?
韩毓海:发展基层文化产品,首先需要组织起来。在晋城大漆遗产大师的工作坊中,我发现晋商的一个好的经营传统的延续,这就是当地所谓“顶身股”,而这其实也就是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劳动者以劳动力入股”。在大漆工作坊,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劳资关系,而是“师徒”关系,劳动者从“师父”那里“拿到”的,不仅仅是工资,而且是技术、手艺和文化艺术素质,这是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如果一个大师可以带几十个徒弟,那么几百个大师就会带出一大批能工巧匠,而且,还会形成一个产业链(如长治堆锦的发展,就会带动潞绸的复兴),它不仅会提高基层的收入,关键是会把“作为人的劳动者”素质提高。它尤其体现了山西集体劳动、集体经营、组织起来的好传统的发扬。
其次,发展基层文化产品,需要现代化、信息化的宣传和销售平台支撑。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基层劳动者已经开始运用互联网的网上订货、网上设计和网上销售,来推动基层文化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例如,长治堆锦大师的作品,已经被许多外国政要收藏。过去,由于文化遗产作品具有生产周期长、不可复制性的特点,所以,在生产和投资方面必须极其慎重。而今天基层劳动者采用互联网的虚拟形式,可以使得产品在未被生产之前,就已经被设计出来、被预订出去,这就极大地避免了市场的风险。
最后,发展基层文化产品,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城镇发展的抓手,而建立这样的城镇,则需要不辞劳苦,东奔西走的跑腿的人。历史上的晋商,其实就是活跃于这样的商贸集散地的跑腿的人,他的服务对象,是外面的大世界,而他回馈的对象,则是背后广大的农村腹地。只有不辞劳苦地东奔西走,才能织就一个严密的产品贸易网络。我们今天就是要告别那种坐在家里谈、坐在家里等的作风,发扬前人拉着骆驼走西口、走东口的跑腿精神,从基层把文化产品组织起来,再把它推向北京、上海、香港,推向全世界。
“谁说我们的家乡苦,夜明宝珠土里埋,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的花儿遍地开。”基层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文化建设与创造的真正沃土和源泉。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而文化知识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发掘出来、宣传出去,使之更集中、更理想、更美、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