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有了“快车道”
近日,“温州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传言不胫而走,原因是温州当地知名企业崩盘的消息如重磅炸弹接二连三炸响。继2008年珠三角出现“倒闭潮”后,时隔三年,长三角惊现“倒闭潮”的说法也接踵而来。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倒闭潮流言的再次来袭,显然与经济情况密切相关,但万变不离其宗,实质问题还是在于管理。”
据了解,山西省中小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的停业进行内部整顿、有的资金链条脱节等,到底是怎样的问题让这些正在发展中的企业困难重重,甚至“寸步难行”呢?就此,记者走访了山西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张 副会长。
他强调:“中小企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比如制度不完善、人员不稳定、市场变化等。我们作为中小企业的扶持单位,在今年的三月份已经推出了相关活动,本活动可以让中小企业不再为融资发愁,被评价为 "管理规范化企业"、"信用企业"的中小企业,晋商银行将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帮助这些企业重新站起来。” 融资难不再是问题
2010年年底,山西省中小企业局下发了 “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管理规范化和信用评价活动”的文件,山西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接到通知后,立刻组成了咨询组展开工作。今年3月份,该协会开始了第一波调查工作。调查结果喜忧参半,有的企业“戒备森严”,怕该活动是变着法收钱的、有的企业则认为“我就是老板,我能把握好我的企业,不需要别人引导”,因为种种原因对这次的善行打心底里排斥,但有的企业得知本次活动内容后,拍案叫绝,认为“救世主”来了,不用担心“倒闭潮”了。对于上述企业老板担心的“收费”问题,张副会长特意强调此次活动是免费的,所以企业无需担心费用的问题。
谈到融资难,张副会长感慨道:“现在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而且不确定,处理好经济发展、及时看清市场变化,同时能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让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与晋商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规范管理促融资,以管理规范保融资”是此次战略合作的宗旨所在。双方明确表示,在由省企业管理咨询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管理规范化和信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为 “管理规范化企业”、“信用企业”的中小企业,晋商银行将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开辟融资绿色渠道,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融资服务。
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主导产品突出、节能减排、新能源经济、发展潜力大、基础管理较健全的创新型、超速发展型、骨干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均有资格参加本次活动。而企业的基本条件、内控制度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经营发展战略、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则为本次活动中评价的内容。
据张副会长介绍,今年,该协会将推荐和帮助一批被评价为 “管理规范化企业”、“信用企业”的中小企业取得晋商银行的资金支持。据介绍,与银行融资贷款的合作,还会逐渐增加,比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他还表示,如果进展顺利的话,这种活动可能会每年举行,而且评价企业也会逐渐增多。
同时,该协会也与天津股权交易所有合作,将推荐发展成熟的中小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这样,企业既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还有可能走向国际化。管理是企业的“咽喉”
“要用科学的理念抓好产品制造和销售的过程,企业对于管理总是不屑一顾,认为销售额上去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管理是一个企业的脉搏,当它不再跳动的时候,企业也就"死亡"了。”张副会长这样说道。
他说,企业要用科学的理念抓好产品制造和销售的过程,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管理分为三种,第一,起步管理,也就是生存管理,是坚持活下去的管理;第二,过度管理,即质量管理可以说是休养生息的管理;第三,升级管理,即品牌管理,是追求不断壮大的管理。
这次活动就是告诉这些企业,如何经营好一个不存不济的企业,为什么努力过了还是不成功?
张副会长举了几个例子:某企业老板,朝八晚六在企业工作,日日如此,看到什么说什么,见到什么做什么。自己没身份不说,员工还被闲置一旁,认为有老板一个就够了,员工都是多余的。虽然老板处心积虑为了企业好,为了员工有更好的收入,可员工怎知老板心。还有一位正在发展中的航空公司老板,创业阶段很是艰难,生意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可员工却纷纷辞职,老板郁闷不堪,于是向该协会求助。据了解,这位老板自己定下了全年营业额的计划,一年几千万或更多,但是员工却不知道老板对未来构建了这样的宏伟蓝图,员工们在付出后得不到回报,自然会泄气,之后离开该公司。
所以说,管理是企业的咽喉。上述两个例子最大的管理漏洞在于合同与保险,国家明文规定各企事业单位必须给员工上保险,可是真正做到的寥寥无几。合同可以说是员工与老板之间的“保证书”,有什么问题,合同上都可以解决。这样就不会造成员工自动离职等问题。再有,就是企业没有管理细分化,就比如上述老板总是口头上说一些东西,老板思想在变。最后变来变去,员工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了也是辞职的问题,再加上用工荒,即使马上有新员工,也不会有老员工的经验,这也是拉后腿的一方面。企业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制定一份详细的管理细则,这样,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
在注重管理的同时,企业对品牌运作的内涵认识也不够清晰,把品牌看的要么高不可攀,敬而远之;要么微不足道,不屑一顾。结果之一,企业已经具备了品牌运作条件,还不知道。抱着金碗要饭吃。结果之二,企业仅仅在维持生存状态,就要品牌运作,小马拉大车。还有对品牌运作措施实施不力。要么脱离企业实际搞炒作,要么遮遮掩掩怕见光。结果之一,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之二,当别人走在自己前面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如此。
最后,张副会长强调,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走捷径是最大的错误。他告诉记者,企业可以拨打0351—2023178,进行免费服务。希望本次活动能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与收获。张巧珍观点说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正当时
随着宏观政策持续调控,再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涨,入夏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的小企业迎来了金融危机以来又一场新的发展问题。为此,近日,银监会印发了 《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自去年以来,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钱袋收紧;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相对较高,再加上银行信贷投放的傍大款传统,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贷款困难,资金链始终较紧张,在央行紧缩银根和劳动力成本提高、欧美市场萎缩等因素挤压下,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不仅在我国一直存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但是与发达国家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相比,我国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始终没有实质性推进,实际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辩证地来看。一直以来,由于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大量集中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国有大企业等,因此,只要政策一收缩首先就把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信贷断掉。因此,人们都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归结为货币政策,认为紧缩限制了银行的信贷规模。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元的总额,其中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理财产品投放的信贷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从融资规模分析,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融资水平与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续现在的银行新增信贷、表外信贷和民间融资规模增长的态势,那么整个社会融资的规模将会创新高。
因此,从融资方面的整体而言,货币政策不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倒闭的主要因素,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必然趋势,只是当前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市场。
当然不可否认,有许多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确实因为当前的融资体系的不健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并且倒闭的问题。所以只有看到这个实质的发展问题,才能做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应对办法,否则简单地批评货币政策,或者简单地收紧信贷,这些都不利于经济发展。
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力量,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中国75%的城市就业,创造了中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额。因此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点。
为了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一直以来监管机构可谓不遗余力。2009年和2010年银监会均提出了小企业贷款的增速和余额“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但是商业银行在支持小企业信贷上确实有苦衷。事实上,一方面央行等部门要求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执行中,对中小企业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限制,最根本的问题除了企业的风险之外,还有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中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制度性安排。此外,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经常遭遇 “玻璃门”,比如“非公36条”这一制度设计,十分契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但是出现了“玻璃门”现象,大好的政策“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也就是“明放暗不放”。
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及时跟进,激发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热情,比如制度创新,制定较为宽松的政策,确保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实际落实。另一方面,就是要针对当前我国金融服务机构方面在中小企业上的空缺作出积极的调整与完善,建立相应的机制性、制度性的安排,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服务的门槛,从而发挥出民间资本灵活、高效低成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