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内参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根植于山西的右玉精神 让艰苦奋斗成为座右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发展导报   发布者:晋商网编辑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4年9月26日 09:24


在右玉,改善环境、植树造林有着特殊的含义和内容。60多年的植树造林,60多年的锲而不舍,60多年的艰苦奋斗,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凡是去过右玉的人,都会深深地为右玉人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和辉煌业绩所惊叹、震撼、折服。这里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右玉采风”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7月23日,由山西省委宣传部、朔州市委、朔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右玉县委、右玉县人民政府等承办的第五届(山西·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在右玉县开幕,一系列体育、旅游、文化活动相继推出,精彩纷呈。记者随国家主流媒体和全国网络媒体西口采风团,走进右玉,走进这块魅力无限的塞上绿洲,感受浓浓的西口风情,了解右玉县近年来在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上的巨大成就,同时对“右玉精神”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平凡,这里的绿树、大风和古堡,都充满故事。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右玉采风”系列报道,为大家展现不一样的、充满故事的右玉。

7月19日,从暑热的太原出发前往晋西北高原的右玉。出了雁门关,便是另一番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塞外风光。进入右玉,更加清凉宜人。蓝天白云之下,远山、河滩、村庄、道边,远远近近、深深浅浅、层层叠叠,全都是树,一望无际的绿。

“看,右玉树就是多!”同行的司机是右玉人,淳朴的话语流露出满满的自豪。一路上,不断闪过的车窗外,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绿树和掩映其间的村庄,满山的油松、樟子松、杨树、柠条等林木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海洋。

这就是我初次见到的右玉,一座绿树之城,一片塞外绿洲!

应该说,树多差不多也是所有外地人对右玉的最大、也是最好的印象。实际上,事实也的确如此,右玉的一切都与树密切相关,甚至包括闻名全国的“右玉精神”。

 

 

无奈沙进人退,几成不毛之地

 

客观地说,右玉的树其实很普通,不外乎油松、樟子松、杨树、柠条等,不算什么珍贵树种。可就是这些普通的大树背后,却有着不平凡甚至堪称奇迹的故事。

 

故事其实很简单:60多年前,右玉曾是一片荒山秃岭、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树很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沙堵门。风起黄沙扬,雨落洪成灾。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当年右玉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民谣中没提到树,但在新近建成的右玉展览馆,通过图文、视频、实物、声、光、电以及4D立体影院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大致了解到当时右玉确实树木很少。新中国成立之初,右玉县近300万亩的土地,仅有残林8000亩,绿化率不到0.3%,土地沙化面积达76%,水土流失面积达73%。

 

右玉县志也记载:那时,一提起右玉,很多人的印象是:那是个风口。右玉县地处山西内蒙古交界,距毛乌素沙漠的主要风口不到100公里,尤其是县城东北部有一道长20公里、宽8公里的黄沙梁,那是右玉最大的风口。三丈六的城墙几乎都被流沙掩埋。

 

当地老人也回忆,“小时候村子周围就没几棵树,成天刮大风,一刮风就是黄沙漫天,刮得家里到处是沙尘,就连煮饭的锅里都有沙子,由于风沙很大,白天得点灯,第二天早上起来门口都会被沙土堵了一半”。

 

展览馆讲解员还引用了一个外国人的话:50年前,一位德国专家到右玉之后,曾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建议举县迁徙”。

 

总之,60年前的右玉,绿树很少,沙进人退,右玉人面临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

 

60年植树造林,建成塞上绿洲

 

展览馆里除了展出上述内容,还着重介绍了右玉人民植树造林改变面貌的艰苦历程以及6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右玉精神”。

 

地处山西省西北部的右玉县,属晋西北高寒冷凉干旱区,又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历史上一直是天然的大风口。高寒、风沙大、降水稀少,加之战争的破坏,右玉植被也越来越差。恶性循环之下,栽树也很难成活。“当时想要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植树造林。“要想富,就要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要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这是当时右玉人民提出的口号。也正是这几句朴实的口号,让右玉人用60年的时间,创造出了如今的绿色奇迹。

 

树难栽,树难活,右玉人没有气馁。在苦干摸索中,逐渐找到了“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等治沙植树的办法。“穿靴”就是营造雁翅形护岸林,防止河滩干沙移动;“戴帽”就是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秧苗结绳压条,固定沙丘;“扎腰带” 就是在半坡环造防风林带;“贴封条”就是先在侵蚀沟沿和风蚀残堆上不规则地密集造林种草,之后再不断补植。

 

为植树造林,根据当地环境,从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至今,19任县委书记、60多年来,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在做同一件事:种树。“苦干加实干,镢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60多年的锲而不舍,60多年的艰苦奋斗,彻底改善了右玉的生态环境。昔日黄沙漫漫的西口古道绿了,如今右玉全县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的不到0.3%扩大到现在的53%,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昔日寸草不生的小南山,如今已成为一座森林公园。右玉人在这里自发集资立了一块苍松状的碑,上面镌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县委书记的名字以及植树造林英雄和模范的名字。在右玉人心目中,他们是植树造林的英雄,更是右玉县的英雄。

 

在右玉,改善环境、植树造林有着特殊的含义和内容。凡是到过右玉的人,都会深深地为右玉人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和辉煌业绩所惊叹、震撼、折服。这里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从种树精神到右玉精神

 

右玉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右玉的生态农业、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已形成5条农产品产业链。作为全国小杂粮基地县之一,这里的农土产品都是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绿色产品,特别是燕麦、荞麦、豆类、土豆等特产,备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全县建起15个规模养殖园区,全县大牲畜和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5万头、60万只,奶牛饲养量达到8000头,形成了以奶牛、肉羊为主的养殖加工业格局。占全县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右玉重点培养了图远、汇源、穗源等一大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而且扼制了新的污染源产业。

 

绿色,曾经是右玉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现在正变成他们赖以发展的大品牌。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右玉如今已经形成了绿色的“两区一带”:梁威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元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一条环县城的清洁能源经济带,吸引了省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纷纷进驻。

 

右玉县委书记苏连根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右玉县19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靠的是一种精神和力量,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和梦想,一个绿色的梦想,现在右玉绿色的生态已经形成,但绿色的追求和发展道路却刚刚开始,我们依托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让广大农民从绿色中得到实惠,让右玉在绿色中永续发展。”

 

60年的奋斗、60年的探索、60年的聚集,不仅改善了右玉的自然环境,也形成了右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右玉精神。

 

右玉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给我们介绍了“右玉精神”的深刻内涵:首先,右玉精神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右玉精神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实践历程中。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民利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本质内涵是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凭信念、凭精神、凭勤奋干事创业;基本要素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珍贵本色是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在干事创业中锤炼自己、改变山河面貌。

 

山西省原省委书记袁纯清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到右玉学习。他说:“每一次来右玉感受、感知右玉精神,对党的群众路线都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鼓励我们更好、更准确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2010年7月,刘云山在右玉县视察调研期间指出,右玉的经验不仅山西值得借鉴,而且全国都值得借鉴。

 

2010年9月27日,“2010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群体荣获“2010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人物营造秀美山河特别奖”。

 

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有感于右玉的发展变化,题词赞赏道: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TAG: 魅力无限 山西省委 生态旅游 文化节 座右铭


顶:1 踩: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1 (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79 (85次打分)
【已经有1人表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