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商:顽强而辉煌的商贸劲旅
买卖城外留影的零售一家人
曾位于桥西武城街“天一香茶叶铺”经理齐凤韶的孙子齐天生
左一:常氏家族第17代后人常崇岳
左二:常氏家族第18代后人常忠弼
右一:常氏家族第18代后人常忠武
右二:常氏家族第15代后人常凤嶓
■在以生命为代价的财富博弈中,他们中大部分成了真正的商人,顶了生意,做了掌柜。也正因为有了智慧、运气,这个群体逐渐分成若个阶层,大商人运筹帷幄,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指挥着巨额的商业运作;小商人则朝不保夕,在漫漫商途中疲于奔命。
■中国现代商业版图上,已很难找到旅蒙商的名字,但是作为张库大道上一支曾经的商贸力量,旅蒙商的确顽强而辉煌地存在过。
小夜曲
几十个旅蒙商,在浑善达克沙地过夜,篝火渐渐蔫下去。他们的身后,趴着几百头刚刚卸下一身重物的牛。
一个男子头枕女子的大腿打起鼾,女子添上几根干柴,用枯树枝捅捅,篝火“轰”地旺了,印在脸庞的火光不断地跳动。
“有个爷们刚十一,娶个大嫂二十一,妈呀……”女子低低地哼唱起来。
身后的几头牛,贪婪地眺望远处。一头牛伸伸舌头,独自朝远方走去,牛群跟着拥向远方。
山峦死一样苍黑。这让牛群大失所望。从南到北,来来回回,它们嚼够了磨疼牙床的草料,做梦都是鲜活的青草,牛儿愤怒地瞪圆眼睛,昂起头,犄角问号似的举向星空。
扎门乌德坐落在蒙古国边境,这是一个偏僻的牧区。
清晨,牧民见到男子后,伸出大拇指说了一声“赛拜脑”(好)。
男子和牧民达成协议,明年继续提供茶叶。生意谈妥,交一半货钱,剩下一半明年付。蒙古牧主的老规矩,对从张家口过来的旅蒙商,他们信得过。
如今,在内蒙古草原和蒙古国牧区,随处可见新一代张家口“旅蒙商”的身影,他们信息灵通,和牧民人缘熟,在牧区备受欢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牧民则更企盼:张家口,这个昔日的“旱码头”,在打造强市名城之际,一些大企业能充任起新一代的“旅蒙商”走进牧区,通过加工蒙古优质畜产品得益的同时,搞活牧区流通,提高牧民收入。
追求
顾名思义,旅蒙商是清代活跃于中国北部蒙古高原地区从事边境贸易的商人、商号或商帮的通称,兴起于17世纪初期,在18-19世纪达到鼎盛,20世纪50年代消亡,前后三百余年。
他们之所以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地到蒙古草原进行商贸活动,是因为有惊人的财富吸引。
曾经位于桥西区武城街副34号的“天一香茶叶铺”经理齐凤韶的孙子齐天生介绍说,当时的旅蒙商要么将蒙古人需要的商品装在牛车或驼背上,在王府或寺庙附近支帐挂牌,吸引当地蒙民来购买商品。要么在蒙古各地开设固定商业网点,有杂货栈、牲畜栈、布栈、茶栈等。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商人都是少数,更多的人是商号中的小掌柜或普通伙计;还有那些本小利微的小商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是哪里的人。更不用指望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写进史书里。
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商人的名分都不会有,只是某字号内的学徒或是一个货郎。他们一生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人,然后以一个真正商人的名义去追求商业利润,借以养家糊口进而发家致富。
而对他们之中的大多数而言,梦仅仅是梦,不会成为现实。
可以想象,每个行进在张库大道上的商人都是勇士;他们必须应付各种意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天灾人祸,半路里杀出来的劫匪,还有不期而至的病痛折磨……所有这些,都有可能付出生命。
在以生命为代价的财富博弈中,他们中大部分成了真正的商人,顶了生意,做了掌柜。也正因为有了智慧、运气,这个群体逐渐分成若个阶层,大商人运筹帷幄,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指挥着巨额的商业运作;小商人则朝不保夕,在漫漫商途中疲于奔命。
天下成功旅蒙商皆相似,以常氏为例。
据记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商家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山西榆次常家。常万达父亲在张家口开办大德玉杂货店后发迹。自常万达从乾隆年间从事对俄贸易开始,子孙相继,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皇帝,沿袭近200年,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张家口人。”
“我的祖辈鼎盛之际有员工数千、骆驼上万峰,开辟茶路并独占中俄茶叶贸易四成,是乾隆年间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富商’、万里茶路上的‘最牛家族’。”常万达第18代后人常忠武说,常万达在恰克图力撑家业,中年之时,遇乾隆闭市,这对从事国际商贸的常家而言,是灭顶之灾。商家纷纷撤离,他依然坚守恰克图。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恰克图开市,别的商家意欲重来时,他已牢牢占据大部分市场,成为恰克图的NO.1。
此外,常家还在张家口开设大美玉、大创玉、大泉玉、独慎玉等5联号,获利丰厚,带大量白银返回很不安全,以至于从恰克图运回的银子,会熔成重达一吨重的大银锭,用牛车驮回,名曰“没奈何”。
常万达年届八旬于1796年过世。他的一生,不畏艰辛,持之以恒,以义行商,以诚待人,可算晋商楷模。
家住我市的常万达第15代后人常凤嶓至今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讲大德玉的故事是饶有趣味的一件事,他当时很难想象,那位于张家口大境门外的一处不大的院落,竟一度掌控了千里蒙古草原的商品供应。
有人曾形象地说,恰克图贸易“彼以皮来,我以茶往”。而这个大商号背后,是一段被人忘却的民族贸易史。
今天,在宽阔平坦的张库公路上,车流滚滚,张家口东连晋、冀及京津唐,北去二连浩特口岸及蒙古国,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回想当年的旅蒙商,感慨良多。
人类社会的前进总是相循不已的,踏平坎坷成大道,一路浩歌向天涯。
解读旅蒙商
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振瑛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力图解析旅蒙商的历史,思索着他们在张库大道上成功的“秘笈”。然而,得道的答案却是“能力、精神、诚信、理念”八个字而已。
旅蒙商在张家口商业精神的传承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记,从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汇聚在张家口地区的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因子,在其长城要塞和陆路商埠的大背景中氤氲熔铸,形成了明显的“混血”型地域文化和相关的历史生活场景。张家口文化以外向性、多元性和商业化为外部特征,具有耐人寻味的底蕴,透射出类似人种“混血”的某种优异禀赋;其深藏的社会活力,必将突破历史和现实的屏蔽,重现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