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学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到晋中榆次晋商故里寻找消失的春节记忆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山西商人网   发布者:新华社 白旭 刘翔霄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1年2月11日 23:31


    当年夜饭越来越多地走进酒店,灯笼高悬下的通红面庞几乎快被遗忘时,中国北方的很多小城市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春节习俗,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片净土。

    在山西晋中榆次区,几条主干道上,矗立着色彩各异的花灯拱门,两个主要的活动广场上也摆满了灯。

    这里的人们大年三十吃过午饭就要开始贴春联。刚刚在家门和楼道门都贴完春联的榆次居民高翔说,贴得太晚容易被人笑话懒惰,而且冬天寒冷,太晚了用面做的浆糊会粘不住春联,很容易掉落。

    另外一件必须做的事是倒垃圾。“按照当地习俗,从初一到初四是不可以倒垃圾的,初五也叫‘破五’,早上一放完鞭炮就去倒。”55岁的马建萍说。虽然觉得有一些不便,她还是在这几天里会暂时把垃圾放在储藏室

    夜里十二点过后,一些小区里会有人升起一个火堆,叫“旺火”,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火会烧一夜,直到早上才熄灭在残雪和红色的鞭炮纸屑中。

    大年初一早上,马阿姨早早起来,因为楼里的邻居要家家户户串门拜年。一边串,拜年队伍一边壮大,最后变成一个“拜年团”。

    与小区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冷清的街道。和北京上海等熙熙攘攘的大都市不同,春节一到,榆次街上的车辆和行人就都很少了,店铺也都关张了,就连百货大楼也只有一层有零星的摊位。“利用春节长假,人们刚好到附近的太原等大城市去购物。”马建萍说。

    专家认为,山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受了晋商文化的影响。“明清时代晋商的兴盛带来了当地的繁荣,也使人们对节日的庆祝更加隆重。”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正明说。

    很多外乡人到榆次老城去感受过年的气氛。这个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的隋代古城早早就挂上了两千个红灯笼。初一一早去城隍庙上香,是当地的传统。工作人员田贵春告诉记者,去上香的人多半是去拜财神和观音的。

    晋中素有“社火之乡”之称。榆次老城的社火表演从大年初一一直到正月十八。景区一位负责人柳月说,届时晋中各个区县都会在那里有演出,仅初一一天老城的客流量就达到5000人次。

    今年37岁的柳月很庆幸自己在老城工作,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春节气氛。“现在和我小时候相比,春节的年味淡多了。”她说。

    柳月记得她小的时候很期待过年,“那时的幸福感是现在孩子无法体会到的”。

    对孩子们来讲,春节还意味着可以穿上最好的衣服。“可能是由于当时物质贫乏吧。”她说。大年三十,小孩子就穿上新衣服到处显摆,直到被家长抓住,把衣服脱下来,然后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头边,留着初一早上拜年时候再穿。

    “到了初一一早,人们六点就起床了,家家户户去拜年,其实目的是去找吃的。”柳月回忆说。醉枣,酥糖,酒心巧克力,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目标。早到的先拿,去晚了就被别人拿走了。“当时没有什么贫富差距,家家户户的糖都是差不多的”。

    当时的社火是在晚上,又称“闹红火”。“街上看的人很多,不少人被挤掉鞋子。”柳月说。

    事实上,不仅是柳月,对于很多人来讲,春节更多的是一种记忆。

    八十年代的北京平房和四合院还很多,一到了春节胡同口、大门口都要插红旗。家家户户的玻璃上贴着自己剪的窗花和象征平安的红葫芦。

    有老人的家里,到了晚上子孙济济一堂,坐在一张大床上包饺子、做馒头,馒头上面还要点上一个红点,象征吉祥。

    小孩子们打着灯笼互相追逐,直到最后纸灯笼被里面的烛火烧掉。由于鞭炮还算是奢侈品,孩子们总喜欢把一串挂鞭拆开,一个一个小炮丢着放。

    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孙丽萍认为,经济发展是年味儿变淡的一个主要原因。“老百姓不再像多年以前那样只有过年才能吃好饭穿新衣,因此对过年的期待就降低了”。

    她认为,通信手段发达了,发短信成了主要的拜年方式,因此走街串户的拜年就少了。住宅方式的变化也是年味儿变淡的一个原因,相比平房大院,楼房里面邻里关系比较疏远,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了。另外,80后多是独生子女,很难找到人再一起点着灯笼相互追逐了。

    孙丽萍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留住以前的传统习俗,让我们的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


TAG: 晋中市 春节习俗 年夜饭 大年三十 储藏室


顶:10 踩:1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2.74 (3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2.84 (87次打分)
【已经有22人表态】
11票
感动
6票
高兴
5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