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国晋商俱乐部 >> 晋商资讯 >> 晋商专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山西:“晋派内画”生存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发展导报   发布者:毕树文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服务电话:15300248390 时间:2011年10月23日 14:12


 

民间工艺路在何方

与庞晋斌相识是在今年的山西动漫节上,平时,这位其貌不扬的晋中小伙,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动漫节会场,凭着一手鼻烟壶内作画的绝技,却使他成了会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内画艺人的独特技艺,10月19日,记者叩开了庞晋斌位于省城纯阳宫内创作室的门,一段关于山西内画的传奇故事也就此展开。

他的师傅,开创了晋派内画

内画,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咱们山西的内画艺术,就是由我师傅多山岭先生从河北带过来的。而我师傅就是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山老先生年龄最大的弟子。”庞晋斌告诉记者,师傅多山岭是河北阜城县人,早年曾同王习山先生同住一条胡同。由于为人实在好学,深得王习山赏识,一手内画绝技便得自王老先生真传。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就已从天津口岸销往世界各地了。

上世纪80年代,多山岭又一次来到山西,并从此定居太原,也将内画艺术带入山西,并开创了独特的晋派内画。“师傅推崇清代宫廷画师朗世宁的画风‘中西合并’。又学习其它各派的绘画技法加以提炼,题材广泛,主要以山西风土人情系列为主,国画用笔用墨严谨,线条变化丰富,工笔稍显写意,色泽浑厚润透。西画肖像,设色清淡,形神兼备,造型感强。师傅的代表作有:《猫趣》《百鱼图》《黄河魂》等内画壶。”

庞晋斌告诉记者,多山岭在30多年的创作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并把内画艺术开拓应用到现代装饰品和手饰之中。2000年,多山岭被收入世界艺术家名录。

缘分造就,他成了唯一传人

每当说起师傅多山岭,庞晋斌总是滔滔不绝,敬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说起自己的拜师经历,他感慨地说了四个字:缘分造就。

今年31岁的庞晋斌早年求学于内蒙古美术学院,学的是雕刻。学成归来后,由于相关专业工作难寻,便在省城南宫做起了卖小工艺品的小本生意。“当时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位老先生到我这里买玻璃器具,特别是鼻烟壶,只要有,他就全要。后来接触的时间长了,才知道老人是一名老艺术家。”庞晋斌告诉记者,随着彼此的熟悉,他和多山岭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而在相处的过程中,老先生也发现庞晋斌不仅有美术的底子,也是一位能沉下去坐得住的年轻人,便有了将其收至门下的想法。“当我师傅提出要收我做弟子的时候,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说实在的,我当时早就想跟老人家学了,但一直抹不开面子也张不开嘴。这次老人家主动提出来,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从此以后,庞晋斌成了多山岭的唯一弟子,专心研修内画艺术,一干就是14年。

用庞晋斌自己的话说,这14年多他过得虽然清贫但很充实,虽然寂寞但又知足。而经过14年的打磨,如今的庞晋斌也能独当一面,其艺术造诣深得多老先生真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庞晋斌说,多年来,师傅和他一直希望通过系列内画来宣传山西,用晋派笔法来表现山西特有的风貌。“山西文化资源厚重,我们师徒俩细心研究、观察我省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根据这些情况,将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与晋派内画技法相结合。”他边说边拿出一幅师傅创作的内画作品《太行山》。“这是师傅用笔以半干半湿为主,进行飞白斧劈皴画山脉,山脚下黄土山坡以湿笔晕染的技法,形成山西高古雄浑、粗犷厚重的山水神韵气骨。”

创作内画,凭的是一种感觉

顾名思义,内画就是在透明或半透明的容器内壁书画。庞晋斌说,内画最早是将国画技法用于烟壶作画,以透明瓶体做坯在其上作画。“用作内画的瓶子要经过特殊处理,使瓶子的内壁达到像宣纸一样有吸水性。一般是在壶内装进金刚砂、铁砂和水,然后把壶口塞紧勿使漏水,用手来回摇动,直至内壁匀细适度为止。而这适度,全靠艺人的经验,太粗糙了不行,太细了又挂不住墨色。”

据庞晋斌介绍,内画虽然在艺术标准上与外画相同,讲究气韵、笔法、色彩、透视等,但在技法上却与外画大相径庭。“因为内画的器物大都口径很小,以传统的鼻烟壶为例,口径只有五毫米左右,作画时要靠手指轻挚勾笔,屏气凝神,精确运笔,稍有不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做内画,凭的就是一种感觉。“另外,内画是正面观看、反面操作。壶内笔尖向上勾画,有些程序与外面相反,如画写意花叶,外画先用色或淡墨,画出叶形,再用重墨勾叶筋,而内画则需先勾叶筋,后用色画出叶形。”

庞晋斌拿出自己正在创作的作品,现场演示起来。只见他拿起一支像钩针状的画笔伸入瓶中之后,便看不到笔尖所在的位置了。庞晋斌说,内画最难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在作画前需将容器内壁磨砂成毛玻璃面,以便着色牢固,但毛玻璃同样会导致看不清勾笔小笔尖的位置,只有笔尖贴到玻璃壁上时才能看到,此时墨色也已落在玻璃内壁上了。如果画错一笔,墨色沁入磨砂玻璃面,很难修改。“所以,要想画出一件精美的画面,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熟练的技法才行。要完成一幅作品,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方寸斗室,在庞晋斌不到1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堆满了他十几年的劳动成果。从风景宜人的太行山到端庄古朴的晋商大院,从善良淳朴的普通百姓到万人敬仰的世纪伟人……件件作品都饱含着这位年轻人的心血,每件艺术品都被他视为珍宝,从不轻易送人。

始有成就,生存却成了难题

与庞晋斌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他直爽干练的性格给人很亲切的感觉。谈及自己这十几年的艺术生涯,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坚持与否?自己都没有足够的信心。

小庞的话让记者有点意外,为什么在刚刚做出点成绩的时候会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从拜师学艺到现在,一晃14年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搞内画,也没有正式工作,就靠自己走南闯北卖上几个作品糊口。30多岁了,对象也谈了不少,但都没谈成,无非就是嫌咱穷呗。”

庞晋斌说,搞艺术的人往往不懂做生意,而自己要想将内画坚持下去,资金又成了最大的难题。“我现在就很矛盾,又想静下心来搞艺术,又不得不为自己以后的生计分心。出去推销作品就不能搞创作,一心搞创作又挣不到钱难以糊口。”

究其原因,庞晋斌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作品与市场需求脱钩造成的。“这是许多民间手工艺品目前的共性,就拿内画来说,它的市场需求一般在一些经济能力比较强的人群,而我们这种民间小作坊又很难与他们挂上钩。因此就造成了,一边是作出作品找不到市场,而另一边是盲目地找寻作品。二者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链接。”“我现在一年收入也就两三万元左右,刚刚够自己的开支。这工作室还是免费让我用的,如果自己租地方,连租金都出不起。”

从起初的信心饱满到如今的生存维艰,庞晋斌说,他的心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但从内心来讲,他还是想把自己的这份事业继续做下去,将晋派内画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我师傅现在70多岁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几乎不可能再传其他人了。作为他唯一的弟子,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老人家开创的晋派内画艺术继续下去并发扬光大。困难是暂时的,黑夜总会过去,等到迎来黎明的那一刻,我相信我之前和现在做的都是值得的。”

民间工艺,它的出路在何方

庞晋斌目前的情况让人忧心,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找不到市场就意味着淘汰,一个好的民间工艺要想传承,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更需要丰厚的市场土壤去滋润。在当今讲究快速效率的社会,这些民间手工艺却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到底是人们的理念更新速度太快,还是民俗艺术真的已经落后?民间手工艺的出路究竟在何方?“我觉得民间手工艺要想与市场接轨,一要加强自身的宣传,让市场需求方知道你这里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二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现在很多民间手工艺都属于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随时都有停下来或失传的可能。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因此,我建议政府应该加大普查力度,将一些濒临消亡的民间手工艺请进博物馆,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帮他们找市场。”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庄志明认为,民间手工艺的出路主要还得靠政府的扶持。“我认为,民间艺术的市场化并不完全是好事。因为这会使得商家先是将艺术品当作商品甩卖,之后便是将商品充当艺术品兜售。民间艺术越来越失去原有的艺术性,脱离了生活,丢掉了传统。因市场而失去了自由的民间艺术,只有靠趋时和复制来勉强维持生计。复制产生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复制却湮没了艺术创造的活力,最终也难以摆脱被抛弃的命运。”省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宠认为,过度的市场化,会使一些民间工艺失去原来的本真。作为一名旅游经济的研究者,他认为,民间手工艺还是应与政府结合,在政府的扶持下,多去与旅游合作。“一来填补了山西旅游产品缺少的空白,二来也为民间手工艺找到了出路。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当然,这还需要政府的协调与管理。”

自找出路也好,政府扶持也罢,民间手工艺如今面临的窘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而如何给它们一方赖以生存的土壤,值得我们深思。

 




顶:7 踩: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3.09 (1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3.07 (111次打分)
【已经有9人表态】
6票
感动
2票
高兴
1票
路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