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CEO李彦宏:为了盈利要暂时忘记盈利
9月下旬,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先后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演讲。从美国各大高校赶来的学生挤满了会场,很多没有座位的学生干脆站着或者坐在台阶上。李彦宏关于中国发展机遇的演讲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演讲结束后,很多学生都堵在门口等候李彦宏签名合影。
李彦宏并不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场面,在此之前,已经有人见识过“宏粉”们举着海报大喊“Robin!Robin!”的疯狂。
这个长相英俊的技术偶像的确具备令人追捧的资本。
开启中国互联网之门
1999年新中国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作为“海外百名博士团”的一员,李彦宏坐在了天安门观礼台上。气势雄伟的阅兵场面、中国发生的巨变和呈现的种种发展机遇,深深打动了许多在座的华侨华人。随后,李彦宏决定放弃美国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国创业。
10年中,李彦宏使百度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只有几个雇员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7000名员工、市值128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2005年, 百度成为纳斯达克近10年来上市首日涨幅最大的公司,当日收盘价较27美元的发行价上涨了4倍多。2008年,百度的营收已达4.6亿美元,净利润1.5 亿美元,即使仍然处在金融危机的尾声,百度的股价现在仍然超过340美元。
李彦宏的个人财富也在迅速膨胀,据《福布斯》估计,去年其个人资产总额达到18亿美元,位列中国富人榜第7名。
搜索引擎是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首要工具,百度为中国通往互联网信息世界打开了大门。目前,百度的月搜索量达到80亿次,月独立用户访问量达到 1.45 亿,成为全球最热门的非美国网站。而中国网民数量也已增长到3.38亿,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人口,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因特网市场。
李彦宏在中国市场有效地阻击了谷歌的攻势,并成为中国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上的有力象征。李彦宏曾告诉媒体:“我认为,我已经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
决定命运的洞察力
1968年,李彦宏出生于山西阳泉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岁时,进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23岁远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攻计算机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知名的道琼斯集团子公司IDD工作。
然而,真正改变李彦宏命运的还在于他过人的洞察力。他发现,信息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被引用的数量进行排序,在网络中则可通过所获得的链接数量来判断。
根据这一想法,1996年李彦宏为道琼斯公司设计了名叫RankDex的搜索引擎。而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那时也在实验一种类似的名叫BackRub的搜索引擎,即谷歌的前身。
2000年1月,李彦宏和徐勇两人在北京中关村用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开始创业。这笔启动资金原计划花6个月。但最终一直坚持到当年的9月,第二笔1000万美元融资才来 。
一开始,李彦宏主要为中国新兴的门户网站提供付费的应用软件服务。后来,门户网站不愿意为继续改善搜索体验支付费用。2001年,李彦宏果断地放弃了门户网站用户,创办了自己的搜索网站百度。
接下来的一年,李彦宏把自己的CEO角色暂时放到一边,直接掌管搜索研发工作。这是百度工程技术团队的大跃进时期,李彦宏忙得经常睡在办公室里。
2003年,百度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2005年,上市为百度的高速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百度开始真正成为中国互联网技术的象征。
未来之路不平坦
然而,头顶着众多光环的百度,在壮大中却一直饱受争议。Mp3搜索的盗版问题、去年石家庄三鹿集团的公关风波以及后来央视曝光的“竞价排名”虚假医药广告问题,都让百度这个中国的互联网巨人偶尔直不起腰来。
与此同时,百度的发展中正面临两个强敌:谷歌和阿里巴巴。
对于谷歌,百度的优势一直很明显。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百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为63%,谷歌为33%,但是现实已经不像“百度更了解中国” 这么简单。谷歌中国自2006年成立以来,本地化工作进展很快,今年还推出了支持正版的谷歌音乐搜索;在方兴未艾的手机搜索市场,谷歌也已开始显露出些许 优势。
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方面仍然是无可争议的领先者,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去年9月,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对百度进行屏蔽,希望借此鼓励用户直接到淘宝搜索商品信息。
面对攻势,李彦宏正在设法转型,进行反攻。李彦宏用“框计算”计划回应“云计算”概念;推出的新广告平台“凤巢”试图将广告和搜索结果区分开 来,逐渐消除“竞价排名”事件的不良影响;百度知道、贴吧等网页搜索对营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百度“有啊”电子商务平台也已启动。
但是,以往各种争议带来的损失总是需要付出代价进行弥补。有人认为,百度的转型可能会带来营收的下降,比如新的“凤巢”广告系统就可能会因为营收压力而重归“竞价排名”的旧路。
李彦宏曾告诉媒体,他的理想是希望靠技术改变世界“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让足够多的人受益,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合理,你对社会做出贡献了,社会也会给予你同样的回报。”
有时,为了盈利暂时忘却盈利,或许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