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李家大院 晋商“善”文化的践行者
有着中国地上博物馆之称的山西省一直以大院文化而闻名。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之外,近年来山西万荣县开发的李家大院则另有一番风味。
10上午,第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李家大院,感受了数十代李家子孙“善行天下”的美德美行。
李家大院位于万荣县孤峰山西侧的阎景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万荣晋商李氏家族的宅院,人们习惯称它为李家大院。
万荣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遂由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始修建李家祠堂。
李家祠堂建筑宏阔,用材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古朴而不失华美,结构、功能、风格凝重而不失灵巧,典型地表现了农耕经济的传统信仰与审美理念,同时显现着晋南民居 “两层一面坡”的风俗特征。
李家大院民居建筑中较有趣味的是李道荣院、私塾院和藏书楼。
独特的善文化
李道荣院建于1935年,一进四合,以南为正。大院门楼雕镂艺术高超,除了装饰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之外,大门两侧还特意镌刻着《朱子家训》中的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或疏,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进入厚实重锁的院门,东耳房即是李道荣卧室。当地居住习俗以土炕为铺,炕沿有木制屏扇隔断,中间留有小门容人上下炕铺,炕门上又有布帘悬挡。紧挨炕边有木梯可通二层楼阁,楼阁上靠近庭院方向有小巧别致的凉台,既可晾衣、乘凉,又可增加采光。该院东厢房山墙皆为空心墙,长达20多米,既可藏物藏人,又增加了东房冬暖夏凉功能。
藏书楼是李敬修之子李道行的住所。1907年清政府派李道行留学英国,李娶英籍妻麦氏并于1914年回国并修建该院。院内宽敞的平台下砖砌一排插廊窑洞,北侧一排二层阁楼,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故称藏书楼。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内院门楼的造型吸取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整个院落中西合璧,独具特色。
李家的经商理念与道德崇尚,以儒家倡导的“善行义举”为显著特征,注重“以仁制利”和“怀义去利”;李家的宗族观念与伦理思想,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和“理欲统一”为信仰基础,注重家族的繁衍与兴旺;难能可贵的是,李家后代在民国初年敢领风气之先,在院落建筑风格上吸取西方文化元素,并娶外邦异族女子为妻,为晋商的光辉史册中增添了别样风采。
李氏家族广做善事,历世相继,在当地广为流传,被人称为“李善人”。李氏家族把济困当已任,视善举为本份。凡闫景村、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逢年过节,对村中的贫困户,李家总要给点粮钱,使其度过年关。
1930年秋,阎锡山动员全省各地富户资助兴建公路。李氏家族兄弟,共捐钱36000块。
民国17年,河东大旱,死人无数。李家兄弟倾力相救,为灾民共捐款6000块银元,并且在薛店村家庙、阎景村祖师庙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
李道升的五位夫人,都是仁爱慈善的人。每逢过年过节,她们都会组织儿媳们给长工们送去酒肉饭菜,毫无怠慢,吝啬之意。村里只要有人求助,她们都会全力相助。
“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李家大院的“善”文化已经成为山西大院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景象。